拼多多要賣藥了,上線「醫藥健康館」,五環外的人買不買?

2020-12-18 百家號

拼多多也要布局醫藥電商了。

近日,《中國企業家》注意到,一名自稱拼多多員工的人士在各大醫藥電商群裡招商:「醫院電商圈小夥伴,在下代表拼多多邀請有網際網路藥品交易證書的企業入駐醫藥健康館。」據該員工介紹,其所指的拼多多「醫藥健康館」,即拼多多健康頻道。

拼多多健康頻道在其產品搜索欄最底端可見,目前上線了醫療計生、精製中藥材、隱形眼鏡三個子類目,包括感冒靈、足光散、腎寶片、阿膠等OTC藥品。

來源:拼多多APP截圖

據《中國企業家》了解,拼多多此前已從醫療行業挖角了不少人才,其中包括前金象網市場部負責人郭明,郭在金象網負責了約七年的市場運營工作。金象網於2007年6月18日上線,是國內第二家拿到網上藥店運營牌照的公司。

招聘平臺拉勾網也顯示,拼多多平臺治理部正在招聘商品管理專員。

來源:拼多多在拉勾網的招聘頁面截圖

「我知道他們正準備搞這件事情,而且應該是特別想搞這件事情。」一位醫藥電商從業者向《中國企業家》透露,「所有的流量平臺都會做醫藥電商,這是肯定的。但拼多多具體怎麼做,現在還很難說」。

一位知名投資人向《中國企業家》表示,買藥比較隨機和個性化,要拼起來並不容易。

醫藥電商混戰

此前,《中國企業家》在《京東阿里鏖戰醫藥電商》一文中提到,在醫藥流通環節,網際網路+的想像力巨大。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藥品、醫療器械、化學試劑、玻璃儀器、中成藥、中藥材及其他)銷售總額為20016億元,其中藥品零售市場4003億元。醫藥電商方面,2012年銷售規模僅133億元,2017年達1211億元,藥品網購佔比甚至低於10%。

自1999年中國醫藥電商開始進入探索階段後,這個全新的市場就吸引了諸多巨頭和創業者的關注。

京東和阿里都在2011年同步試水醫藥電商。一位知名醫藥專家告訴《中國企業家》,兩家合計約佔全國在線藥品交易市場的70%。

垂直公司方面,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擁有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的企業就超過800家。尤其是,2018年不少公司開始在資本市場嶄露頭角。比如,北京時間9月12日,從1號店剝離出去的1藥網母公司111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網際網路醫藥健康第一股;9月初,健客宣布B輪獲投1.3億美元,計劃於2019年赴美上市;對於港股上市不久的平安好醫生而言,醫藥電商近年來成為了其主要收入來源。

網上藥店好藥師的市場總監張丁丁認為,在兩家的攻勢下,醫藥電商行業的中小玩家基本沒有機會了,上市只是它們進行資本運作的一種手段。

不過,拼多多或許是個例外。在綜合電商領域,正當所有人覺得電商市場已經被京東和阿里瓜分完畢的時候,拼多多在短短三年多時間裡,一躍成為第三大電商巨頭,並於今年7月底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被稱為「社交電商第一股」。

另一方面,相比京東和阿里,拼多多起家的社交電商和拼團模式在醫藥領域或將成為其掣肘。

例如其拼團模式,有投資人認為,因為這要求用戶在同一時間段對某種具體適應症的某種藥產生需求。拿感冒來說,感冒可能也分很多種,不見得都買同一種藥。而且,醫藥的社交屬性也不像其他商品那麼強。「我可以請同事喝咖啡,但我不能請同事吃藥吧。」

另一名投資人則認為,藥品和普通消費品最大的區別是涉及到醫保。如果用戶自費還比較簡單,要走醫保就很複雜。「很難說大家可以拼團買藥少付費,醫保還能報銷。」

監管政策未明

從拼多多的動作來看,其在醫藥電商領域做的是醫藥B2C平臺模式。實際上,這一模式算是「打擦邊球」,其監管政策並不明朗。

國家曾經試點過醫藥B2C平臺模式,在2013年-2014年期間分別給河北慧眼醫藥科技、八百方和1號店分別頒發了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資格(平臺上的入駐商家為個人消費者提供藥品零售服務)。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政府對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施行牌照管理,分別有A、B、C三證,它們的申請主體分別為醫藥第三方交易平臺、醫藥生產/批發企業、連鎖藥店,分別可提供醫藥交易的網際網路平臺服務、網際網路藥品批發服務(B2B)、網際網路藥品零售服務(B2C)。

為拿到牌照,阿里不惜砸重金。2014年1月,其以300萬元購入河北慧眼醫藥科技(下稱河北慧眼)。收購完成後,天貓擁有了「試點B2C平臺證」。

2016年5月,天貓醫藥館收到河北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通知,不再延續第三方平臺藥品零售試點資格。八百方和1號店亦如此。

CFDA官網援引媒體報導的文章顯示「網際網路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結束」,並稱試點過程中暴露出第三方平臺與實體藥店主體責任不清晰、對銷售處方藥和藥品質量安全難以有效監管等問題,不利於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用藥安全。

此後,網際網路第三方平臺只能展示藥品信息,不能涉及藥品在線交易。消費者要想在網際網路第三方平臺購買藥品,須先提交需求,訂單轉移給入駐的網上藥店。這意味著平臺企業只能通過為其他電商導流量的方式進行利潤分成,無法實現真正的平臺化銷售。

2017年,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B、C、A三證陸續被國務院取消。多位業內人士向《中國企業家》表示,看起來醫藥電商的準入門檻降低了,但如何備案處於停滯狀態,沒有配套細則出來。

至於醫藥B2C平臺模式,此前京東醫藥健康總經理魏凱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表示,「我們看到的情況是網際網路第三方平臺並沒有停止在線藥品交易,因為這是有價值的。而且,當時CFDA沒有發過正式的文件說完全停止在線藥品交易,(掛出來的文章)僅僅是為了把控用藥安全,階段性收緊政策」。

「醫藥電商可能是電商領域為數不多還沒被深度耕耘的賽道,我們感覺國家政策應該會出現新的變化。這些他們(拼多多)可能都有預期。這也是我認為未來醫藥B2C領域競爭會加劇的原因。因為一旦這個政策放開後,巨頭一定會入場,中小玩家也會很敏感。」上述投資人說道。

相關焦點

  • 拼多多進軍醫藥電商?網友直言:不敢買!
    昨日有媒體爆料,一名自稱拼多多員工的人在各大醫藥電商群裡招商:「醫院電商圈小夥伴,在下代表拼多多邀請有網際網路藥品交易證書的企業入駐醫藥健康館。」該員工表示,其所指的「醫藥健康館」,即拼多多的健康頻道。據了解,在拼多多的App上,已經上線了健康模塊,在其產品搜索欄最底端可見。
  • 拼多多衝向「五環內」,開賣火車票,人人都能領券,還敢鄙視它?
    曾幾何時,拼多多一度被外界冠以「五環外」的稱號,即只有「五環外」的群體才用拼多多,不過,隨著用戶規模以及社交裂變,拼多多正在衝向「外環內」。如今,拼多多的火車票業務終於上線。拼多多此前的主要商品是服飾鞋帽、農產品等低價商品,賣火車票,拼多多靠譜嗎?會不會出現問題呢?拼多多為什麼要賣火車票?
  • 拼多多賣醫療器械,血糖儀9塊9,高毛利引四巨頭爭相入局
    文 | AI財經社健識局 劉碎平編 | AI財經社健識局 嚴冬雪本文來源於AI財經社旗下醫療大健康品牌「健識局」,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拼多多又開始行動了。最近,健識局注意到拼多多商城「醫藥」板塊已經細分出「醫療器械」一欄。這意味著,搶灘醫藥市場後,拼多多或許將在器械領域發力了。
  • 9塊9的血糖檢測儀你會買嗎,拼多多開始重點布局醫療器械領域
    這也難怪現在淘寶被稱為是「萬能的淘寶」,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不賣的東西。目前國內的電商領域已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在前幾年還是京東、淘寶在爭霸天下的局面,但是就在前兩位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拼多多乘虛而入,從基層用戶做起,利用微信平臺中強大的社交關係網絡和遍地都是的砍價連結迅速擴張,成為了目前國內的第三大電商巨頭。
  • 有錢人關心拼多多賣假貨,窮人還在拼多多拼單買東西
    拼多多身邊很多都在用,都會在上面買一些生活日用品,確實比實體店和一些大型超市賣的便宜,有些吃穿的東西,也有很便宜的,十幾塊錢的衣服鞋子,一分錢一分貨,大家都知道,買了覺得不好就詆毀拼多多的人大有人在。而且,打假不僅僅是拼多多一家的事情,在中國,假貨見怪不怪了。
  • 拼多多憑什麼橫跨五環內外?
    假貨確實有,但在不同人群眼中,這個問題可大可小,甚至有人像那位丈母娘一樣,覺得賣得貴就是假貨,但便宜就不一樣了,在幾乎所有人眼中,都是實打實的,直觀可比較,很少有人會專挑貴的買。它正在加速進入更多人的生活,包括一線城市的白領精英們,不是自己成為拼多多用戶,就是被拼多多用戶圍繞,以前的拼多多是身處五環內,做五環外的生意,現在,不同區域、不同層級、不同年齡的用戶被捲入同一張網際網路,進入同一個拼多多,真實世界的豐富性、多樣性和不同人眼中的「魔幻」,在拼多多身上集中湧現。
  • 店寶寶:拼多多上線「買買相冊」 搶佔微信流量
    近日,有媒體獲悉,拼多多在微信上線了一款小程序。這款小程序名為「買買相冊」。用戶在微信中搜索「買買相冊」就能看到小程序的入口,這個小程序的功能有購物、社交分享和賣貨,可以視為一個電商平臺。用戶在進入買買相冊小程序之後即可一鍵開店。
  • 不止「五環外」,拼多多還在幫中產們消費升級?
    「真香定律」在很多中產身上應驗在拼多多崛起初期,確實有很多人抱持著「金領優越感」和「五環內視障」,粗暴地給拼多多貼上了Low之類的標籤,將其大受歡迎視作「消費降級」的標誌。這也帶來了「罵拼多多的多數沒用過拼多多」的詭譎局面。
  • 讓大牌下鄉,把高端商品賣到白菜價,拼多多變身「迪士尼+Costco」
    美國人不懂的是,拼多多靠低價起家,靠"五環外"市場站穩腳跟,但不意味著不會有新的突破。就說五環外的下沉市場,拼多多的市場優勢地位進一步拉大了。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拼多多下沉市場用戶同比淨增7220萬,高於電商行業總體約7000萬的淨增規模。
  • 拼多多「買買相冊」是幹什麼的?都有哪些功能?
    相信各位也知曉了,拼多多最新上線了一個「買買相冊」。隨著拼多多買買相冊的一上線,不少人就認為獲將和微信小商店搶市場,其實是不是真實的呢,目前並無答案。接下來我們通過一系列問答,來更深入了解多多買菜,不妨各位自己做個判斷。
  • 拼小圈來了!拼多多要對你們下手了!
    如何讓更多的五環內人群信任拼多多呢?一種古老的方式不知道大家(中老年們)是否還記得,在淘寶發展的早期,有一個 IM 工具叫做淘寶旺旺。那個年代,淘寶的用戶,是會在桌面上掛旺旺的。拼多多要通過這個方法,繼續對「五環內人群」下手~有了拼小圈之後,我說服好友信任拼多多的路徑,變短了,變輕了。我也有一些對拼多多食品質量的顧慮,當看到好友在拼多多購買堅果、牛肉乾的記錄之後,我會知道:拼多多的食品,是可以買的!
  • 北京五環外開了家盒馬「新物種」,告訴你這兒並不都是拼多多的天下
    這可能是五環外的消費者心聲。但是我後來想了想,這新零售門店不就是消費升級嘛,人家盒馬只是賣罷了,至於買不買,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商業:盒馬找到了一個新辦法打敗拼多多如果你想看用傳感器和人工智慧取代了收銀員的商店裡是什麼樣子的,美國就找 Amazon Go,中國就找盒馬鮮生。
  • 央視對話拼多多黃崢:「五環內外」的美好生活不一樣
    來源:消費日報網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提的「五環外」可能是今年最有洞察力的詞了。五環也許並不是精確的地域劃分,但肯定有一種生存狀態的區別。碰到不講理的人看不過眼的事,他們有一說一,三言兩語就能把道理說個分明。他們是中國最廣大土地上淳樸的人們。「五環」是條分界線。有統計數據說,在最廣大的農村,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還不到1000塊錢。要這些每月只能花1000塊錢的人天天喝星巴克,買網紅吸塵器,再去搶個輕奢包? 這太不現實了。
  • 用了就回不去?因為拼多多無數人正在網購「上癮」
    TASTER深度|拼多多最近我身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使用拼多多了,之前我的手機中只有淘寶和京東兩個購物平臺,一個買數碼一個買其他,如今又增加了拼多多,而且這個新來的拼多多正在漸漸代替前兩者,尤其是淘寶,我都記不清上一次打開是什麼時候。
  • 一臺補貼122萬,10萬人想在拼多多買勞斯萊斯,看誰還敢撕?
    「我在拼多多上拼勞斯萊斯,是兄弟的就砍我一刀。」有人直接背後捅刀,買1000萬的豪車,你缺那點油錢?這是典型的不懂拼多多人的心,當「拼」成為一種習慣,不拼還真的買不起勞斯萊斯。要知道,這可是122萬的補貼。10萬人想在拼多多買勞斯萊斯誰說拼多多上面都是便宜貨?
  • 是誰買走了拼多多的「六日兔」和「紅午」?美國人用不用假貨?
    近日,購物APP平臺「拼多多」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刷爆朋友圈!我們被刷屏的不是它,從2015年9月上線到上市,僅用時2年11個月,就走完了京東10年的路,淘寶5年的路,刷新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最快上市紀錄的光輝勵志史。而是這些,讓人笑到噴飯的拼多多買家秀:
  • 拼多多「夕夕節」上線「買一送一」活動,年輕人捍衛「真香定理」
    「這是現實版的買櫝送珠」「請拼多多給同行一些面子」「這就是為什麼我最近總把拼多多看成拼爹爹」……在拼多多「夕夕節」一系列活動上線後,網友們嗨了。隨著七夕臨近,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再次推出超級IP「夕夕節」,並於8月24日上線「成雙成對 買一送一」活動。
  • 我要告訴你 拼多多發展得好阿里很高興 你能信不?
    下午出門,看見幾個光著膀子的人在路邊小河裡撈魚,有個穿得乾淨的人坐在河邊石頭上看。忙了好大一陣回來,還是這種情形。我就上去湊個熱鬧,他們撈了好大一籮筐魚,穿著乾淨的人正撥拉著籮筐挑出一大部分魚,要買走。他笑著對我說:河裡撈不著,我就在籮裡撈。
  • 拼多多,坐收漁翁之利的少年
    但是平時也會用到,家裡買個垃圾袋、螺絲刀之類的,也是拼多多的用戶,仔細想想,我也是經常下載拼多多的人,在拼多多購物的次數遠遠少於為別人砍價的次數,每次砍價我都需要重新下載拼多多app,每次下載後,步驟可以把我繞瘋,有人說這是拼多多的玩法,吸粉玩法,我真想一個大嘴巴子。拼多多的用戶體驗極差,超級差,還好有小程序這個神器,拖著拼多多前進。
  • 拼多多,怎麼拼也沒有方向
    今天下午,在拼多多招聘宣講會地橫幅下,一個二三十歲的青年人激動地說:「這個就是假貨的企業,還要來招人?我家裡人要用拼多多買東西,我只讓他們買衛生紙,因為我只放心買這個。」它用自己的趕超和成功,俘獲了「五環內人群」的關注,但這也帶來了更多的爭議和不解。用黃崢的話說,拼多多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五環裡的人看不懂」(原文,其實我也沒大看懂)。「假貨」,或者用黃崢的話說,「白牌」(山寨)商品是拼多多被吐槽最多的地方。關於這些商品已經被討論得太多太多,這些問題被外界視之為拼多多成功的「法門」,而黃崢覺得只是趕超過程中的「措施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