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19世紀洋學教育的肇始

2020-12-25 甜甜烘焙工坊

江戶時期的日本,在封建鎖國體制下,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但長達200多年的國內和平也使日本民族文化趨於成熟,尤其是教育得到發展和普及。究其原因:一是和平環境下政府可不用武力,而依靠文化教育維護其統治。二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民(包括部分下級武士)對新知識的渴望愈來愈強烈。他們不顧鎖國禁令,利用一切渠道,了解西方文化。這種旺盛的求知慾和對新事物的好奇探究心理,成了日本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也有利於幕末教育的發展。日本具有近代意義的教育變革就起始於幕府末期的「洋學」。1855年,美國培裡艦隊的叩關以及之後俄國、英國、荷蘭等國家的接踵而至,都大大震撼了日本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

大型的蒸汽機動力軍艦與外國人驕橫的面容同時刺激了整個日本民族。舊的以儒學為主的傳統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實力上的落差,主張師夷制夷的洋學隨之興起。日本的知識精英們,無論是持攘夷論還是持開國論者,都不得不正視西方的強大力量,把拯救日本的希望寄托在西洋的科學技術上,並且在教育方面做了許多的實際工作。以幕府首席老中阿部正弘的「洋學新政」為開端,「洋學」在幕府末期被推廣開來。一系列的「洋學」機構建立起來,舊的教育機關也加入了許多新的內容。蕃書調所、開成所,作為官方的直轄洋學學校成立了;甚至幕府教育的中心——學問所,也增設了外國事務科,而且增添了《瀛環志略》這樣的近代新知講本。

各式傳授專門的西洋知識與技術的學校也建立起來,如醫學所、濟美館、礦山學校、講武所、軍艦操練所等。此外,各種由「洋學家」或大學者創立的傳授「洋學」知識的私塾也大量出現。著名的有橫山小楠的小楠堂、吉田松陰的松下村塾等,「洋學」教育儼然成為一時風潮。在這種教育中湧現出了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山縣有朋、坂本龍馬、加藤弘之、伊藤博文等一批明治志士。雖然還談不上什麼教育普及,但鑑於這些知識精英在隨後的日本政府中的影響和作用,「洋學」教育的意義就非同小可了。幕末教育的規模和水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育機關。幕府末期的日本,已有多層次的教育機關。

如昌平坂學問所等幕府直轄的官立學校,各藩經營管理的「藩校」,鄉村一級面向平民子弟的「鄉學」,民間廟塾「寺子屋」,以及個人開設的「私塾」。據不完全統計,幕府末期,僅藩校就有230所左右,其中半數以上向平民開放。寺子屋更多,1853年日本開國之前,全國共有2398所寺子屋。鄉學和私塾雖無較確切的統計,但有資料表明,它們都已有相當的規模。例如廣瀨淡窗的私塾「鹹宜園」學生超過4000人;緒方洪庵的「適塾」也有近3000學生。這些都是聞名全國的私塾。如此多層次、多種類的教育機關,在處於同一發展階段的其他國家中也是很少見的。二是教育內容。幕府直轄學校和藩校在創設之初,以儒家的朱子學為主要教授內容。

但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到江戶時代後半期,就不得不加入了西洋的兵工、醫學等近代自然科學知識。鄉學的教育內容是以日常生活必需的讀、寫、算知識為主,並注重風尚、道德教育。而寺子屋、私塾則因其純民間辦學的性質,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有更大的靈活性。寺子屋以教授生產、生活中的實用技術為主;私塾的一部分以教儒學為主,後來講洋學的私塾也漸漸多了起來。三是識字率。受惠於為數眾多的教育機構,幕末時日本民眾的識字率已經很高。據不完全統計,幕末時日本3000多萬人口中,男子有45%左右的人識字,女子約佔15%。這在當時是個很高的比例,連西方學者也認為,幕末時日本人的識字率「同當時最先進的西方國家也相差不了許多」。

幕府末期「洋學」教育十分注重實用性,也就是說,本著「和魂洋才」的基本原則,以反侵略抗外辱為最終目標,有選擇地傳授以軍事技術為主的西洋科技。但是,在幕府末期內外交困的危局中,為了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維持大和民族的團結,在傳入近代科技的同時,洋學家們也結合近代的民族國家理論,宣揚充滿封建氣息的「大義名分」和忠君愛國思想,不遺餘力地鼓吹民族主義理念。比如持洋學接受論的吉田松陰,一方面認識到日本必須接受西方的近代新知,另一方面又大力宣傳他的「皇國論」,主張「生為人而知所以為人,明五倫,居皇國而知皇國之體,仕本藩而知本藩之體,以建根基。然後人人各治其職掌者,乃道之本體」。

教育中的封建性和保守性十分明顯,出現了「術」與「道」指向相反卻並行不悖的怪現象。正如佐久間象山吟哦的那樣:「東洋道德西洋藝,匡廊相依完圈模。」日本民族邁向教育近代化的過程中,堅守其固有的道德,並將這種堅持與全新的知識糅合到一個新的現代性體系中,而這種態度最終在日本近代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幕末教育的發達,對日本的近代化無疑是十分有益的。西方近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常識(「洋學」)主要是通過教育機關傳播的。如寺子屋不尚虛談,面向實際的教學方針,「鹹宜園」等私塾打破門第等級,依據實際學力評定學生成績的方法等,都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束縛。

此外,幕末教育還為以後的維新改革培養了一批著名的志士仁人。如近代日本著名思想教育家福澤諭吉就是緒方洪庵「適塾」的學生;吉田松陰的「松下村塾」更致力於革新人士的培養,其學生中,伊藤博文、高杉晉作等後來都成了維新運動的著名人物。總之,德川幕府提倡學問、獎勵辦學的初衷,雖然是想利用朱子學來維護其封建制度,但事物的發展卻超出統治者的意願。幕府教育機關客觀上成了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為近代化培養儲備人才的基地。這份寶貴的歷史遺產,在以後日本的發展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明治初期建立的近代小學校,就有相當一部分是利用幕末的寺子屋、私塾改造而成的。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內容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法媒誇日本讓座教育,小朋友開口:阿姨您坐……|反町隆史|東京|日本...
    太平洋大半區域半年後高劑量輻射大規模擴散只需3年,美國和加拿大就將遭到汙染@央視財經法國網站「L'Important」在推特帳號上發布了一條關於讓座的教育視頻「這才是教育」「這個國家是另一個世界!!!」然而立馬有中國網友指出視頻中清晰的中文說道:「阿姨阿姨,您坐我這兒。」還被網友提醒:「用中文來說,這就叫『翻車』。」
  • 「比較歷史教育研究」專輯(4)|《歷史教育的比較史》
    第4章德國——未達成的統一前言1 多樣性中的一體性2 學校中歷史教育的開始3 德意志帝國中的爆發式增長4 緩慢的轉型結語第5章美國——作為一個從近代出發的國家前言1 美國的獨立和公民教育——從17世紀到19世紀
  • 日本左翼電影描繪的日本侵華史
    日本左翼電影描繪的日本侵華史 2015-09-19 08:25
  • 19年19個諾貝爾獎,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福利
    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 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按照目前的情況推算,日本這項諾獎計劃有可能成為現實。
  • 森鷗外與「史傳」小說:用新文學體裁批判日本傳統價值觀
    在中國和日本,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作家喜歡借古喻今,他們通過描寫一件事或者某個人來批判現實。這種創作方法,講究在真實歷史的基礎上加工再創造,所以寫出的東西既非歷史,也非小說,是一種介於真實和幻想之間的作品,日本的「史傳」小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史傳小說由日本文豪森鷗外一手締造,這位醫生出身的作家,堪稱日本「魯迅」,他想用史傳小說喚醒日本人的近現代價值觀。
  • 日本史:二戰後日本教育的新發展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教育的新發展。二戰後日本教育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945年9月到1952年,是戰後民主改革時期。二戰結束後在美軍佔領當局主持下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化改革。其中教育改革佔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 日本史話:帝國大學對科教有何貢獻?19世紀日本如何引進西歐科學
    根據日本《明治文化史5:學術》一書中記載:日本明治時期的科學史被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個部分。所謂中期是指從1886年前後到1900年前後大約15年的時間。在此期間,雖然一直不斷地引進外國科學技術,但已經不是單純地照搬,而是已經開始出現原創,由日本人完成的科學成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 19年19個諾獎得主,如何看待日本教育?
    我們又能從日本的教育中吸收和學習到什麼呢?01、70年代日本推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第三次教育改革為日本的發展奠定了教育基礎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科學技術的影響力在日本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被重視,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科學研究等領域都可以感受到科學技術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 日本人怎麼做教育
    日本人怎麼做教育 ——「日本教育史研究論叢」評介 2018年04月30日 07:3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保星 字號 內容摘要: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讓中國家長深思!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他們這樣教育孩子,中國家長真該學學!首先我們來說說諾貝爾獎吧,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所以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行業乃至於一個領域最頂尖的人才了。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會在這個期間進行評選。
  • 19世紀,日本明治維新——明治政府引進科技教育,影響空前絕後!
    在日本在對華、對俄戰爭後急需大量工業技術專業人才,以滿足戰後刺激起來的工業生產的較大需求。為此,明治政府決定對實業教育增加撥款。1864年公布的「實業教育國庫補助法」規定,每年撥款15萬日元發展實業學校教育。
  • 2020年「吉慶肇始,粵遊悅好」暑期研學遊夏令營在肇慶硯洲島開營
    8月24日上午,2020年「吉慶肇始,粵遊悅好」暑期研學遊夏令營在肇慶硯洲島開營,來自廣州、肇慶的100名學生參加了夏令營的活動。肇慶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副書記夏燕慶對學生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出版:仍有值得華人學界借鏡者
    內容分為三篇,首先講述日本東洋史即中國史學界的成立與發展歷程,重點介紹了當時學界主要爭論的問題——時代區分問題。對諸位學者所持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歸納和整理。第二篇則介紹了新舊中國史料的研究成果。包括雲夢秦簡、敦煌文書以及日本近出有關中國史的資料。第三篇為參考文獻,收集了日本研究中國史的相關論文以及著作。
  • 「臺獨」新課綱擬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 網友:數典忘祖
    據《環球時報》報導,6月19日,臺親綠媒體《自由時報》曝光了「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聲稱要減少歷史內容、略古詳今,將「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改為「重點放在臺灣最近500年脈絡」,中國史將放在東亞歷史中討論,以此去建構下一代的史觀。
  • 《日本史》從環境史學的視角描繪大和民族
    海內外享有讚譽的康拉德·託特曼所著《日本史》(第二版)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的翻譯出版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介紹外國歷史的「大國別史」出版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個計劃中,已經出版的有梁贊諾夫斯基的《俄羅斯史》。
  • 臺灣歷史課綱變遷史:臺灣史脫離中國史,中國史變東亞史,與中華史觀...
    時任行政機構負責人的郝柏村提出「一綱多本」的教育政策,各級學校不再受限於「國立編譯館」統一編修的課本。為了「一綱多本」政策的推行,教育部門著手訂定臺灣高中課綱,作為教科書編寫的依據。 高中課綱在連戰擔任行政機構負責人時期完成修訂,並於1999年實施,史稱「88課綱」(所謂「民國」紀年)。在這部課綱中,臺灣史首次成為獨立單元,但仍附屬於中國史之中。
  • 19世紀全球史:處在十字路口的帝國們
    其中有一系列措施至為關鍵,包括保證公開審訊,保障隱私權,以及不論是不是穆斯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與婚姻和離婚相關的事務仍然服從宗教法律。但是,由於新的法律由國家法院來管理,從而削弱了烏力馬的權力,增強了政府當局的權力。教育改革也削弱了控制著穆斯林宗教教育的烏力馬的勢力。 1846年,針對教育改革,改革者引進了一項全面的計劃,完整系統地提供了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到大學階段的教育。
  • 日本帝京大學校長衝永佳史一行訪問我校
    9月25日上午,日本帝京大學校長衝永佳史、醫學部中田善規教授、經濟學部黑崎誠教授等一行5人來校訪問,校黨委書記盧克平,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孫君健在金明校區行政樓308會議室會見了客人,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經濟學院、醫學院、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相關負責同志陪同會見
  • 《鬼滅之刃》票房破300億 本周將超《千與千尋》登日本影史冠軍
    已躋身日本影史票房亞軍的現象級動畫《鬼滅之刃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票房繼續上漲,日本上周官方票房統計出爐,該片兩天勁收9億3941萬1200日元,動員65萬5110人。目前《鬼滅之刃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在日本上映59天,累計總票房已經達到302億8930萬7700日元(約19億元),累計動員2253萬9385人次觀影。加上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等地的票房,該片全球累計票房已經超過3.1億美元。
  • 沒有中國史的世界公民
    事實上,連中國史都沒有了,只有東亞史。增加了日韓史。教育部長潘文忠堂而皇之的說,這是要讓臺灣人成為世界公民。2這不是出版社的錯。這是民進黨的108課綱指定的。而108課綱,則是從90年代李登輝搞臺獨教育的第一本他「認識臺灣」開始,長達20幾年臺獨教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