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走有風雷 情灑綠太陽
——苗烈香長篇小說《綠太陽》序
楊青峰
上個世紀 60 年代,我國在教育戰線實行一種全新的即「半工半讀、半農半讀」教學制度,就是學生一邊上學一邊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教育模式投資少,見效快,以培養提高學生的實用知識技能為內容,給各行各業輸送了一大批實用急用人才,適應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類學校一般都是自力更生建校,白手起家辦學,教學設施和辦學環境相對較為簡樸,從而薰陶和培育了學生們艱苦奮鬥的情操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為他們日後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理想,奠定了人格的精神的基礎。
但是,這種教學制度實行時間不長,便受到「文革」急風暴雨般的洗禮,實踐這種教學方式的師生們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捲入這一巨大潮流中,在他們心靈深處和精神世界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這段歷史隨著歲月流逝,漸漸遠我們而去,經歷過那一段歷史的人們,也都進入老年和暮年。
然而,那種教育制度畢竟是時代的產物,「文革」又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整整一代人甚至兩代人都經歷了那一段不平凡的歲月,這些都應該在歷史檔案裡重重記上一筆的。歷史雖然是陳年往事,可它的座標指向卻永遠是朝著前方,面向未來的。以文學藝術形式重溫歷史,既可以從中透析時代的脈搏,又可以豐富精神世界。長篇小說《綠太陽》就是
記敘描寫 60 年代中期,某「半農半讀」性質的中專林業學校師生們學習、生活、感情世界、人際關係中發生的故事,豐富而深刻地展示了師生們在那個特殊歲月、特定環境中絢麗多彩的生活畫面。書中著力刻畫了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如田田、桂花、淨輝、李文笑、侯虎、許永生、班主任閻老師、團委書記魚老師以及林場老場長、大師傅等等諸多人物栩栩如生,觸手可摸,個性鮮明,讓人難忘。這些經歷了「文革」磨練的學生們走上社會後,在各自的事業追求和工作崗位上,始終未脫掉在林校學習生活中形成的性格特徵,隨著社會的前進,繼續演繹著人生精彩篇章。作者傾心塑造的主人公田田,在上學期間背著「出身不好」的包袱,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她始終保持著一顆美好的心靈,努力學習,吃苦耐勞,尊重老師,幫助同學,樣樣事兒都幹在前頭,以此消解社會各方面帶給她的不公正,然而也就打造了她不屈不撓、知難而進、奮發向上的人格品性,為她以後走上社會,不懈追求,成就理想鋪墊了精神基石。她最終未能拋開綠色事業的情感誘惑,經過幾番曲折,復歸到母校所給予的知識、精神和為之奮鬥的理想上。這是一個知識鏈、事業鏈、情感鏈的傳奇循環,更是以主人公田田為代表的一代人為事業為理想而拼搏的光輝篇章。這是作者從藝術性和思想性相結合上,編織的巧妙而精彩的故事,紮實的生活積累和多姿多彩的感情世界,增強了小說的故事情節和藝術感染力,使得人物形象豐滿,真實感人,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感染力。
這部小說在層層展開故事情節的過程中,沒有波瀾壯闊,沒有跌宕起伏,而是以平實的質樸感和白描手法,自然而流暢地敘述故事,介紹人物的際遇、歡樂和苦惱,都是發生在學校裡和現實生活中看似平常實際並不平常的事情。通過這些平平淡淡的事情,將人物的思想情緒、心靈世界寓與其中,使得這些人物生活工作環境包括周圍的山水林木、花草小鳥都有了靈性,有了情感氣氛,與小說中人物的言行和情感互相映襯,給讀者營造了一個生活情趣濃厚、色彩鮮明的環境氣氛,使人如臨其境,能夠迅速進入故事,拉近與人物的距離,直至可以進行心靈交流。因此這部小說的平實本色,純樸生動,文風輕快,是一鮮明特色。
作者是女性,筆下處處有女性那種細膩不事浮華的行文風格,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對人物心靈的體驗能力,都以心靈的美感和描寫的細心見長。作者長期從事新聞報導,擅長人物通訊寫作,積多年之經驗和藝術積累,對人物性格的塑造與事件選擇的典型性上都達到了統一,凸現了作者一貫的風格。尤其是新聞工作養成的敏感性思想性都很好地應用到藝術形象思維運用中,對 110 多位人物的描述生動入微和對人物心靈性格的正確把握,都比較到位,與作者前幾部作品比較,顯得更成熟了一些。
一部文藝作品,具有了審美價值,實現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較好結合,達到了作者創作的初衷,那就是有了社會價值。至於讀者見仁見智,那就更是正常的了。
繼續悅讀:
白楊樹譁啦啦
家鄉話
有鳥飛來
羊兒白
小店摸牌去
岐山縣叩村,我可愛的家鄉自我人生的見證 ——《苗烈香文集》序
楊青峰,岐山縣雍川鎮人,原寶雞市科協主席。
您的每一次肯定 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投稿郵箱 7374509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