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把筆捆在手指上寫書 六旬殘疾人寫了一部55萬字長篇小說
盧胡松是浙江桐廬縣分水鎮盛村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但在村民們的眼裡,他並不普通。1999年的一場車禍,讓當時52歲的盧大伯半身癱瘓,臥床不起。肇事的司機在車禍中死亡,他得不到分文賠償,為了搶救他的生命,家裡把積蓄都花光了。
讓人想不到的是,逐漸恢復的盧大伯竟拾起筆,開始專心寫作,用近10年時間創作了一部55萬字的小說,前兩年還拍成了電影。最近,杭州市殘聯收到了盧大伯的來信,說家裡還剩下500本小說,希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一讀他的小說。
每天堅持寫一個小時 常常痛得渾身發顫
盧大伯的小說叫《青山演情》,是一部反映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青年男女在黨的「三中全會」政策號召下,經過自主創業,把一個貧困落後的鄉村改變成一個富裕新農村的愛情生活小說,是很正能量的作品。
其實盧大伯寫書的過程,本身就非常勵志。「從小我就喜歡文學創作,當兵的時候,每個月幾塊錢,我都拿去買書、字典來看。當兵退伍後,我就自學高中、大學課程,還寫點小文章發表在縣城的報紙上。」盧大伯說,車禍後拖著殘疾的身體在家寫小說,有意想不到的困難。
因為他的右腦顱骨在車禍中粉碎性破裂,醫生用假顱骨代替,導致左側運動神經癱瘓,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坐著寫字時,全身的體重都靠右側的主幹神經支撐著,只要超過半小時,全身就會痛得發顫。
有一次在寫書時,碰到一個詞,他想查字典確定詞的意思,但字典在樓上。盧大伯扶著牆爬樓梯,當爬到樓梯最上一級臺階時,不慎摔下右手食指的第一節關節骨摔斷了。這怎麼寫字呢?
「從醫院回到家裡,我讓老伴用膠布把我的大拇指、食指、中指和原子筆捆在一起,再把筆捆在手指頭上寫字。」盧大伯的小說,就是這樣克服著身體的困難,一步步寫成的。
為神話電視劇寫劇本 希望自己的小說也能拍電視劇
盧胡松只有右手能動,因此他沒辦法用電腦打字,所有的文稿都是寫在紙上。書稿完成後,出版還需要親戚朋友將文字在電腦上打出來。聯繫了出版社後,盧大伯又借了幾萬元,印刷出了1000餘冊書。經家鄉文化站、圖書館、殘聯等幫助收藏和銷售,還剩下500冊放在家裡。
2013年,上海電影藝術學院來到分水,開拍了由《青山演情》改編的故事片《水草》,影片在中央電視臺6套電影頻道播出,也在盧大伯所在的鄉村展演了。
最近,他正忙著為一家影視公司創作神話電視劇劇本,兩年已經寫完了24萬字。他說,自己最大的心願是《青山演情》被人相中,能拍成電視劇,讓更多的人看到和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