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老漢半夜起床寫書 出版23萬字鄉村題材小說

2020-12-25 南海網

為了寫書,老人戴上花鏡學起了電腦。 記者 張劉芳 攝

  66歲的劉景發退休後開始了黑白顛倒的生活,而且開始學電腦。

  老朋友找他遛彎,鄰居找他打麻將,他一概拒絕。

  老劉到底在幹啥?寫書!

  在一片非議聲中,老劉一本23萬字的鄉村題材小說出版了,現在還有粉絲等著他出續集呢。

  事兒要從老人的一個心願說起。劉景發是鞍山市營城子村人,曾經當過營城子生產大隊的書記。從20多歲開始,他就想要寫本關於家鄉的書。後來老劉到法院工作,沒少跟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一再受到打擊,「書可不是誰都能寫的,你夠嗆。 」儘管非議不少,但老劉從未動搖。

  在他心裡紮根了40多年的願望,終於在2003年退休後得以實現,老人開始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到創作中。「我凌晨時頭腦比較清醒」,因此老劉每天夜裡12點起床,一直寫到上午9點半。朋友、同事找他出門,他總是一口回絕,「時間不夠用啊,做夢我都想寫書的事兒,哪有玩兒的時間。 」「我之前一直是手寫稿,改了6遍。 」為了改稿方便,老人特意買了一臺電腦,戴著老花鏡跟兒子、孫子從頭學起。現在老劉上網打字,一點不比年輕人慢。

  今年11月5日,老劉這本23萬字的鄉村題材小說終於出版了。「我的興奮勁兒就別提了,家裡做了一大桌子菜幫我慶祝。」

  老劉小說裡寫的都是在農村裡發生的事,很多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成了老劉的粉絲。老劉的一位鄰居說:「這本書我都看好幾遍了,啥時候再出續集啊?」一位老同事還建議將這本小說拍成電視劇,「這就是咱們身邊的事兒,太真實了,應該給年輕人看看。 」

  儘管有了不少粉絲,但老劉一點也不滿足,「我收不住手了,還想繼續寫,我都開始搜集資料了。」

  記者 張劉芳 實習生 李福升

  (遼瀋晚報)

相關焦點

  • 把筆捆在手指上寫書 六旬殘疾人寫了一部55萬字長篇小說
    原標題:把筆捆在手指上寫書 六旬殘疾人寫了一部55萬字長篇小說 盧胡松是浙江桐廬縣分水鎮盛村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但在村民們的眼裡,他並不普通。1999年的一場車禍,讓當時52歲的盧大伯半身癱瘓,臥床不起。肇事的司機在車禍中死亡,他得不到分文賠償,為了搶救他的生命,家裡把積蓄都花光了。
  • 16歲女孩出版35萬字英文小說
    在九州出版社近日給各大圖書網站的新書單上,出現了一部由中國女孩寫的英文小說。其作者是武漢外國語學校16歲的高三學生鄧子暄。昨日下午,記者見到鄧子暄。她說,平時覺得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時,會不自覺地說起英語。目前,她使用英語和漢語一樣多。
  • 23歲殘疾青年寫書 歷時一年著150萬言小說(圖)
    抱著自己的小說,張小波非常自豪  23歲殘疾青年寫書 一年著150萬言小說  右手不靈便、從小有語言障礙、腦袋會不由自主地左右晃動、初中畢業,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殘疾青年,卻靠頑強和毅力完成了150萬餘字的小說———《精神與物質》。
  • 武漢16歲高三女生鄧子暄出版35萬字英文小說
    在九州出版社近日給各大圖書網站的新書單上,出現了一部由中國女孩寫的英文小說。其作者是武漢外國語學校16歲的高三學生鄧子暄。昨日下午,記者見到鄧子暄。她說,平時覺得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時,會不自覺地說起英語。目前,她使用英語和漢語一樣多。
  • 15歲高一女生出版6萬字英文小說 《羅瑞尼亞奇遇記》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時政熱點>正文15歲高一女生出版6萬字英文小說 《羅瑞尼亞奇遇記》 2017-11-01 14:17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中國礦業大學碩士生創作30萬字歷史小說 馬逍遙資料
    他就是90後新晉作家、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7級碩士生馬逍遙,青蔥的大學歲月,他創作了70餘篇古文、寫下一部30萬字的歷史小說《殘唐五代盡英雄》,文字寫作總量累計突破80萬字。眼前這部30萬字的歷史小說《殘唐五代盡英雄》就出自馬逍遙之手。­  馬逍遙說,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在學有餘力的時候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兒,他寫書主要是興趣使然,喜歡挑戰的他無不嘗試,各類文章信手拈來。優秀的作品源自於厚積薄發,大學四年他創作了70餘篇古文,寫下30萬字的歷史小說,為此他幾乎讀遍了所有相關書籍。
  • 印度人疫情下紛紛寫書宣洩,愛情和浪漫題材最受歡迎
    據《印度斯坦時報》2日報導,德裡公立醫院醫生查拉西亞一直想寫本小說。今年5月他參加了網上的寫作研習班後,指導老師建議他寫一部關於抗擊疫情的紀實作品。作為迪恩·達亞爾·烏帕迪亞醫院的領導之一,以及德裡第一批隔離中心、檢測設施建設團隊的成員,查拉西亞記錄德裡抗疫的書籍《切斷新冠》於上個月面世,書中記錄了印度疫情暴發初期醫生和官員度過的那些不眠的日子。
  • 15歲女生出版6萬字英文小說 從小學五年級寫到初一
    人大附中高一女生出版6萬字英文小說本報訊(記者林豔)日前,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人大附中高一女生楊念慧的英文小說《羅瑞尼亞奇遇記》,這是外研社自1979年創辦以來第一次獨立出版中學生作品。
  • 儀徵62歲木匠手寫32萬字小說
    這是62歲儀徵老木匠蔣萬忠寫的長篇小說《寤園夢》。他初中未畢業,至今還不能熟練打字,用手寫下32萬多字的小說,獻禮抗戰勝利75周年。   花了六個多月完成小說   「儀徵是革命老區,是一片紅色熱土。」蔣萬忠說,他一直想以儀徵抗戰為背景,寫一部家鄉抗戰題材的小說,這個想法多年前就開始醞釀。
  • 75歲抗癌硬漢編撰300餘萬字史志,創作66萬字長篇小說《苦戀鴨綠江》
    在「中國最大最美邊境城市」遼寧丹東,有位75歲、身患癌症多年仍堅持用雙腿記錄丹東歷史,編撰出版300萬字地方史志著述,讓本土歷史光芒照進現實,並且歷時8年,在病榻上創作出版66萬字上中下三卷本長篇小說《苦戀鴨綠江》的抗癌硬漢於秉義(又名於秉益)。
  • 13歲,他已出版兩部童話小說(圖)
    13歲的勞毅凡這樣描述自己。  他9歲開始寫小說,4年免費出版了兩部書,共30萬字,第一部長篇童話小說還榮獲出版社「年度最受歡迎少兒類新書」獎。  這名聞著蘋果香找靈感的安慶小作家,給自己取了個筆名「星洛」,寓意「文曲星下凡」。  目前,他的第三部小說構思已經初步形成,是一部科幻小說。
  • 136萬字方言歷史文化小說《瀟湘梅》出版
    湖南首部稻農世家長篇歷史文化小說,搶救性保存湘方言  近日,136萬字湘方言歷史文化小說《瀟湘梅》,由嶽麓書社正式出版。  生病時我的詞彙丟了三分之一,但一開始寫作它們都活過來了  都市周末:今天社會變化如此劇烈,所謂「鑑往知今」、「復現」歷史,在當下還有什麼樣的意義?
  • 七旬老人把9萬字小說搬上微信 取材於數十年日記
    70歲的宋國華是紹興一中66屆高三(一)班的班長,他喜歡寫作,喜歡用文字書寫人生,他寫了一輩子日記,如今又將日記改編成小說搬到了微信上,與更多人分享他的人生經歷。  宋國華老人用微信發布的一百多個小故事受到了親朋好友的好評。
  • 武漢"城管作家"寫下10萬字小說 欲創作城管題材
    剛看到張志奇,怎麼也想不到他會對寫作感興趣,而且還小有名氣,不久前他的一部10萬字的網絡小說《蛙國的故事》被深圳一家網絡公司看中,雙方籤下了電子版權購買合同。  張志奇今年43歲,1994年到蔡甸區市容環境監察大隊(城管局前身)工作。張志奇說,他從小就對寫作感興趣,小時候的作文常常被作為範文在班上念。高中畢業後,他在湖北大學自修了漢語言文學專業。
  • 高一女生出版6萬字英文魔幻小說
    高一女生出版6萬字英文魔幻小說
  • 邢臺18歲女生出版長篇歷史小說 52萬字先祖傳奇寫出南和精氣神兒
    程臺月今年18歲,目前正在南昌師範學院旅遊與經濟管理學院讀旅遊管理專業。經過種種挫折,程臺月創作了展現自己七世先祖程大天傳奇一生的長篇歷史小說《程大天》。這本書第一部52萬字,今年夏天已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程臺月說,這是她給自己最好的成人禮,很滿意。讀書萬卷, 給著書夢 插上翅膀程臺月受書香世家的薰陶,自幼愛讀書。她的家中有萬部圖書,中外名著,天文地理,種類多樣。
  • 14歲女生寫20萬字小說 被作協破格吸收
    昨天,對於今年14歲的揚州市邗江實驗學校初三女生趙千迪來說,可謂「雙喜臨門」,自己從12歲開始寫的20萬字玄幻小說《魔界少女》由中國戲劇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同日,揚州作家協會也「破格」吸收她入會,小趙也因此成為揚州作協年紀最小的作家。
  • 網絡小說《第一序列》出版 作者為洛陽青年作家
    近日,洛陽青年作家「會說話的肘子」(簡稱「肘子」)的新作《第一序列》第一本20萬字的實體書由長江出版社出版。《第一序列》全書共289萬字,預計出版10餘本。 今年8月31日,「肘子」的網絡小說《第一序列》永久入藏國家圖書館。此外,該作品還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20年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選題。
  • 安慶13歲男生出版長篇科幻童話小說
    核心提示:記者5月24日獲悉,由安慶一名13歲男生勞毅凡著作的長篇科幻童話小說《你好,達林克》,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後,並正式公開發行。記者5月24日獲悉,由安慶一名13歲男生勞毅凡著作的長篇科幻童話小說《你好,達林克》,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後,並正式公開發行。勞毅凡自稱是「一個愛寫童話的小男孩」。
  • 八旬翁自學五筆打字寫作 自費出版55萬字小說
    他吭哧吭哧寫出的55萬字的長篇小說《死了沒埋的人》一部川江水手的苦難史詩自費出版後,現在,83歲的老爺子又打算寫第二季。  小說  田洪光用原子筆寫成的《死了沒埋的人》100多萬字的手稿,用塑膠袋包著懸吊吊地放在臨江窗戶上端的木板上,這都是早年在船上養成的擱東西的習慣,船艙狹窄,東西只能塞在夾縫裡,掛在鉤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