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古人賞石還是現代人賞石都非常在意賞石的意境,這也是對賞石較高層次的觀賞需求。國畫對意境刻意追求,西畫也對意境有所追求(抽象油畫),因此可以說意境是人們對藝術作品的高層次追求。國畫大師張大千潑墨畫注重的是意境,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卡索後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也是追求的意境。
精品奇石是藝術品,藝術品的生命力就在於其形式美和內涵美。對於奇石而言,形式美是它的外在美,「瘦、漏、透、皺」,「形、色、質、紋」都是奇石外在美的表現。古代人賞石中強調的「拙」、「秀」、「險」、「幽」等都是對賞石「意境」的一種注釋。意境是「意會」之境,是觀賞者對於觀賞對象和環境的感官體驗引起的心理感受,這種感受觸發於觀賞對象和環境但有脫離於觀賞對象和環境本身,是觀賞者通過對觀賞對象和環境的感受與自身知識信息儲備之間的一種領悟。精神領域的東西是「形而上」的,很難用語言貼切的來表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可意會不可言傳」。
奇石的意境是怎樣產生的,石頭和觀賞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好多賞石者把奇石的意境作為自己的鑑賞原則,他們認為一顆精品奇石必須是有意境的。一目了然的精品奇石絕對是具有非常高觀賞價值的藝術品,對於追求意境的觀賞者來說總是缺少點什麼。賞石文化的發展,必然是多種賞石理念並存的。那麼我們對奇石鑑賞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奇、是美、還是稀少?貳哥以為還是應該以美為第一原則,奇和稀少等其它因素從屬於第一原則。
奇石的美可以分為形式美(外在美)和意境美(內涵美)。我們主要談談意境美。一顆奇石無論是精緻,怪誕,美麗,它必須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概念,一個健康和完美的思想主題。奇石的生命力和藝術價值跟這個主題息息相關,因為這個主題是人賦予它的,奇石文化是人類的文化。完美的主題可以讓奇石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煥發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完美的主題也是奇石意境的「催化劑」。
有意境的奇石更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一顆奇石由現狀、色澤、圖紋和石質本身這四個條件形成了它外在的「形式美」,有的形式美會讓欣賞者產生一種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意境。有意境的奇石往往容易找出它的思想主題,這樣的奇石往往更有人文內涵,也更受觀賞者和收藏者的喜愛。有主題的奇石就想一本主題鮮明的書,更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鳴。沒有主題的文章,人閱讀後不知所以,就會產生厭煩的情緒。沒有主題的石頭,就是一顆沒有藝術生命力的石頭。
我們鑑賞石頭的理念必須遵循健康的、美好的、富有寓意的原則。一顆奇石不論它的質地、形狀、顏色、圖紋如何,它呈現給我們的一定是美好的一面。如果一顆石頭給與觀賞者是骯髒、破敗、恐怖、邪惡的審美體驗,那麼這顆石頭即使再奇特也沒有了觀賞的意義。有意境的奇石一定是一顆能給人美好觀賞體驗的奇石。
奇石的意境是觀賞者通過對奇石的欣賞,奇石的整體形象與觀賞者知識引起的一種共鳴,一種愉悅體驗的升華。意境是人的「境界」和外部環境之間經過感官刺激引起內心共鳴的情感體驗。要想讀懂奇石的意境,觀賞者必須有大量的文學、美學、書法、繪畫等相關的知識儲備,心中有「景」才會觸景生情。我們好多人賞玩奇石的鑑賞能力上不去,除了悟性不夠,主要的原因就是知識儲備不足。
一個賞玩奇石的人如果不能夠讀懂奇石的意境,那麼他的鑑賞水平永遠只停留在奇石的外觀上,那麼他就無法體驗意境帶給人的那種美妙的愉悅體驗。我們知道奇石又稱為「雅石」,我們欣賞奇石就是要脫離庸俗和不健康的審美情趣。一顆雅致的奇石,一個美好的主題,觀賞者就會有賞心悅目的觀賞體驗。
終上所述,一顆雅致的有看點的奇石、一個知識豐富而又脫離了低級趣味的觀賞者,這是石頭和觀賞者應該具備的條件。這個觀賞者根據一個健康、鮮明的主題對奇石進行鑑賞,奇石的外在美和人文內涵與這個觀賞者具備的豐富的內涵情趣形成了共鳴,意境就產生了。
聲明:圖片來自網上,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