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個段子,說到臺灣小學生和大陸小學生同時被老師罰抄寫,一個詞抄寫100遍,結果臺灣小朋友抄寫到「憂鬱的烏龜」五個字的時候,哭了…
因為它的繁體字是這樣寫的,「憂鬱的烏龜」,不得不說,這也太難了吧,別說寫了,相信不少人見都沒見過
而近期,有政協委員提出《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對此也是作出了回應
其中都具體談及了什麼,教育部也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
01.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
02.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
03.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而其中的第三條,將繁體字識讀引入中小學課堂,也是引發了家長們的激烈討論
反對意見
支持意見
說到繁體字,早在2015年,就有人在大會上聯合提案:恢復部分繁體字,呼籲國家恢復部分繁體字以傳承傳統文化,讓部分繁體字進入小學課本
其實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當年實行簡體字,是與當時迫切需要「掃盲」的社會環境有關,而文字作為社會性符號,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並不會因此而磨滅
對於我們的很多成年人來說,可能認真花幾個小時就可以把繁體字認全,但或許在中小學階段沒有必要去花這個時間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如果孩子在生活當中遇到繁體字,讓他知道這是什麼字就夠了,但是如果嚴格要求考試打分的話,或許就沒必要了
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您覺得是否有必要讓孩子識讀繁體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