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29日電 題:《賈康:如何認識雙循環格局下的產業升級?》
作者 賈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現在大家都高度關注雙循環概念,中央政治局已經屢次強調、也寫入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一重要文件。
對雙循環概念,從學理的視角,我覺得至少可以形成這樣幾點認識:
第一,現在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和穩中求進擴大內需的方針是一脈相承的,以擴大內需切入以後,它所形成的循環將使更多有效供給首先在我們的本土上形成,但同時也絕不意味著就否定了原來的國際經濟大循環。但是我們現在側重點要更多先立足於本土。
第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對中國業已雄厚的市場潛力釋放更為倚重的一種認識框架,這是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我們已經有客觀的依據來形成的這樣一種倚重,即重心的調整,更多地把我們的發展重心落在本土上是勢在必然。
第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也體現了更好把握防風險、穩增長、追求升級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思維,它內含於戰略層面的一個通盤考慮。但要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意味著重回「閉關鎖國」,內外循環一定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
我們還可以從不同側重點看一下雙循環的一些重要問題。首先是「兩新一重」的投資。在有效投融資概念之下,新基建、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以及作為重點的傳統基建,應該是共同推進而相得益彰的。其次,新基建和實體經濟升級發展要緊密聯繫在一起,實體經濟迫切需要在雙循環這個新的發展格局中解決升級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再次,雙循環這樣的發展需要有金融改革創新的支持,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如同心血管系統服務於整個國民經濟生命機體健康可持續發展,它要以制度創新來盡責。這方面,中央已經有一系列關於金融深化改革的指導。另外,雙循環和「一帶一路」顯然是要對接的,「一帶一路」這個倡議的實施過程中,一定是和其他經濟體共贏的一種機制,也一定會成為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廣闊舞臺。
那麼,對產業升級具體的認識框架是什麼?我覺得可以濃縮為「微笑曲線」上從中間向左右高端的託舉。在全球我們和他國已經共享一個產業鏈,直角坐標系上的橫軸是講這個產業鏈上從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概念來說,它有一種前端、中端、後端的區別,前端是創意設計形成品牌,中端是加工生產,末端是品牌營銷、售後服務、一輪一輪的新款產品的推出和增加值。它的縱軸是什麼呢?是收益率。在產業鏈或價值鏈上的收益率,不同的橫軸位置,收益水平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左右高端是高收益,中間是低收益。這個下凹的曲線很像人微笑時的嘴形,所以稱為微笑曲線。中國現在總體的產能主要在中間,比如中國已經形成了全球市場上80%-90%的兒童玩具產出量。但我們能想出什麼中國本土的著名兒童玩具品牌嗎?中國佔據中間這部分,以我們的加工生產形成GDP,形成稅收,特別是形成了寶貴的就業和老百姓的收入,但是我們的收益水平是低的。另外以蘋果手機為例,蘋果手機在中國有大量的生產,但是中國幹的活兒是什麼呢?就是中間加工組裝,左右高端都在美國人手裡。我們做中間的事情,當然是發展階段上不可逾越的,但是我們要追求的升級發展,就是必須通過努力,以我們的奮鬥,把主要的產能向左右高端往上推。這方面有成功的例子:比如很多合資車企原來幹的就是中間的活兒,左右的高端在外資手裡。但是這幾年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後,形成了自己的完全智慧財產權產品系列。在產品上,從中端把自己的產能、自己實際的地位,託舉到了微笑曲線上的左右高端。這樣的成功案例應該以後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普遍,最後形成整個中國產業在世界工廠概念上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升級。這就是我們的前景,一定要為此奮鬥。
在雙循環的過程中,我覺得有幾個應該提到的建議,是值得大家共同關注的。第一,一定要在各個區域、各個行業、各個企業集團,制定儘可能高水平的發展戰略,並在與時俱進中調整和動態優化自己的戰略部署。第二,要突出創新的重點,打造高科技主導的增長極,各個行業、各個地方政府轄區,以至在全中國,都有這樣迫切的創新問題。第三,要進一步組織實施人才戰略,本區域高端人才的吸引和培養,高端人才團隊建設,要和引入外腦相結合。再有,要思想再解放,改革更深入,工作更紮實,在創新中大膽往前,要有一股子闖勁兒,要形成本國本地本行業產能方面有不可替代性的這種特質,把我們更加引人注目的亮點和發展態勢,形成一個持續的潮流,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我們的升級。(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