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雯琪
回顧即將過去的2020年,疫情黑天鵝對世界格局和經濟形勢造成巨大衝擊,抗疫取得重要戰略成果的中國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格局,站在時代變革的岔路口上,處於消費領域頭部的優秀企業也正在承擔著更為艱巨的責任。
11月27日,在每日經濟新聞舉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原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秘書長張燕生表示,未來30年,作為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需要講好三個新故事:第一個故事是科學、技術、人才、創新;第二個故事是合規,也就是要講規則、歸置、管理、標準;第三個是我們未來要講好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如何走向高端的故事。
在此趨勢下,從初出茅廬到在接近飽和的電商零售市場殺出重圍的拼多多也正處在關鍵時刻。今年,拼多多憑藉在消費端與供給端雙向積累的能力及優勢,順應「雙循環」新經濟趨勢,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在最新發布的三季度財報中,拼多多首次單季盈利4.66億元,單季度用戶增長近5000萬,年活躍買家數達到7.31億。
「我們相信,在『一帶一路』和『雙循環』的框架下,包括拼多多在內的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經驗都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鑑,並相互激發,誕生出更本地化的數字經濟模式和企業,催生C2M、C2F等更智能的業態,加快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拼多多全球事務高級副總裁朱健翀在出席「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期間表示。
可以看到的是,如今深耕產業鏈與農產品供應鏈的拼多多也正在通過升級後的新品牌計劃走出一條拉動上下遊產業聯動、帶動產業帶的轉型和升級的變革之路。而這也將掀起雙循環新格局之下的新品牌潮流。
拼多多「新品牌計劃2.0」啟動 (攝影 安舜)
雙循環格局下的新品牌機遇
新品牌計劃,始於拼多多,興於拼多多。
早在2018年,拼多多就在新品牌打造上進行了長遠的布局,以新品牌計劃為起點,幫助中小企業以最低成本對接平臺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培育新品牌。
自新品牌計劃實施以來,已經有1500多家企業參與定製研發,累計推出定製化產品4000多款,訂單量突破4.6億單,僅在今年三季度,定製化商品的日均銷售量就超過200萬單。
一年半後,拼多多正式升級「新品牌計劃」,並定下了更為宏大的目標,包括2021~2025年扶持100個產業帶,訂製10萬款新品牌產品,帶動1萬億元銷售額,同時將合作內容擴展到從頭部代工企業為主,擴展到為全中國優質製造企業服務,數量從1000家提升至5000家。
一直以來,傳統製造企業和品牌中間仿佛有一道「空氣牆」。而不少品牌後加入拼多多新品牌計劃,拼多多的運營團隊對自然使者品牌進行了系統性幫助,在選品、產品運營、廣告投放方面都進行了細緻指導。
以國貨化妝品為例,從去年10月以來,不少化妝品巨頭已經聯合拼多多打造出以「芮加」「百花萃」「花而生」「束而」「蓓麗」為代表的美妝個護新品牌。除此之外,拼多多平臺上還湧現出一批以自然使者、肌膚之食為代表的產業帶國貨新品牌。
廣東化妝品學會會長杜志雲表示:「拼多多通過新品牌計劃推動了中小品牌、新銳品牌的崛起,有利於改變當前化妝品產業小而散的局面,通過資源整合,降低研發成本,推動中國化妝品企業技術創新,實現國產品牌彎道超車。」
拼多多副總裁陳秋表示:「我們會持續加大對新品牌計劃的投入,包括百億補貼、站內流量傾斜、幫助新品牌企業定製推廣,讓消費者看到國貨企業的實力,推動國貨品牌崛起。」
聚焦數字賦能和產業鏈升級
無論是新品牌計劃的升級還是雙循環格局下對於新機遇的探索,拼多多對於製造業和農業的改革升級一直是其提升其產業鏈能力的主要布局方向。
一直以來,傳統製造企業處於產業鏈底端,工廠缺乏銷路,訂單不確定性是常態,只能圍著展會,「靠天吃飯」。而在產業鏈另一頭,由於流通信息的不對稱,買家找不到好的工廠和供應鏈,拿不到好貨源,內需難以釋放。
從2018年開始,拼多多開始著手進行供應鏈生產和銷售環節的改造,包括推出針對農產品上行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和「山村直連小區」模式、工業品下行的「新品牌計劃」,以及三年招募50萬海外商家的「國際直通車」計劃,進一步觸達供應鏈上遊。
今年以來,為幫助國內製造企業應對疫情挑戰,拼多多先後與寧波、青島、東莞、佛山、泉州、武漢等全國20多個地區及主要產業帶達成戰略合作,通過政企協作的方式,開展大規模「產業帶復工大聯播」、線上「拼交會」等活動,助力企業復工達產。
其間,拼多多充分利用自身市場規模和技術優勢,推出一系列服務外貿企業的「定製化生產」和「外貿轉內銷」方案,助力外向型產業帶企業對接內需大市場。截至目前,拼多多相關舉措累計帶動的商品銷售額已突破數百億元。在「雙循環」戰略和數字經濟的推動下,中國消費市場的復甦態勢愈發強勁。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曾經表示,圍繞製造業的升級,拼多多正在進行三個層面的全面技術支持。前端,拼多多通過創新的可視化平臺實現透明化生產,消費者可以看到產品生產製造的全過程,實現「信任升級」;中端,工廠的所有生產信息都會同步至平臺進行備案,對商品全鏈路進行追溯,實現「品質升級」;後端則通過持續提供大數據分析、研發建議並傾斜流量資源,實踐以需定產,實現「需求升級」。
而在陳磊出任拼多多CEO後,拼多多則進一步加大了對於新電商生態體系尤其是農產品價值鏈的戰略投資,上線了包括「多多買菜」在內的創新業務,想要以此來推動農業從種植、生產、流通到消費的全鏈條革新。
在這些舉措的影響下,今年三季度,拼多多的用戶訪問頻率、訪問品類數量、日均使用時長均有所提高,平臺日訂單量峰值於近期突破1億單大關。
上述高峰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在題為《宏觀經濟及大類資產展望》的主旨演講中提出,我國居民的財富正以顯著的速度發生結構性改變,資源配置也發生著結構性的改變。
業內看來,產業帶是製造生產的基礎,產業帶的核心是原料和生產製造。只有在這個基礎上,產業帶和其他市場、其他行業結合才能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環,而拼多多對於產業帶升級以及對地方經濟形成的正向作用,已經有輻射到全中國的趨勢。
拼多多新品牌家具工廠,老師傅與機器協作完成家具配件生產 (攝影 順子)
消費環境深刻變化 拼多多未來走向何方?
如今,聚焦產業鏈、農產品上行的拼多多也正在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新電商模式迭代。而在雙循環的新經濟格局下,拼多多還將釋放出怎樣的威力,也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中國的企業家在這個時候如何在原來的基礎上,從中國本土的企業家視角上升到全球視野看中國。如果能夠轉變思維,就能在『十四五』時期,把握住『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所帶來的新機遇。」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在論壇上題為《雙循環經濟新發展格局給企業發展帶來歷史新機遇》的主旨演講中提出。
他同時表示,新的全球化必定會在疫情過後逐漸發展起來,這個全球化更加包容、更加平和、更加合作、更加共贏、更加多方互益,這個全球化不像以前僅僅是經濟、貿易、投資、金融方面的全球化,還將包括數字經濟、雲計算、5G、機器人帶來的進步。因此,中國企業家要儘快抓住這個歷史新機遇。
對於企業品牌的塑造、商譽的提高,有利於拉動上下遊產業聯動,形成以企業品牌為核心的產業鏈條,帶動產業帶的轉型和升級。尤其是今年受疫情衝擊和國際貿易環境急劇惡化的影響,中國製造業面臨諸多挑戰,轉型升級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朱健翀則認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是一個集體行動,需要各方共商、共建,能為各方共享,而數字經濟將使相關各方的效率和收益得到指數級放大;另外,各方在貿易規則、平臺建設、模式創新等方面要形成有創造力的生態系統,共同完善數字基礎設施、電商新模式、物流倉儲、教育培訓等配套項目。
可以看到的是,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國家戰略指引下,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和農業價值產業鏈帶來了高速增長,而未來新全球化的到來,拼多多也早已做好準備。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