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疫情對數字貨幣的影響:數字貨幣如何推動社會協作和價值交換

2020-12-11 金融界

來源:鏈得得

劉志毅,商湯科技智能產業研究院主任數字經濟學家,現為商湯科技智能產業研究院主任、同濟大學人工智慧與區塊鏈實驗室(AIBI)研究員、中國區塊鏈技術改革聯盟首席數字經濟學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人工智慧、智能經濟以及數字經濟學等。

摘要:最近關於疫情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成為了經濟學界的重要課題,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疫情之中的各位市場參與者一些冷靜的思考,相信關於市場經濟規律和本質的討論有助於大家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得得專欄】淺談疫情對數字貨幣的影響:數字貨幣如何推動社會協作和價值交換

個人介紹:劉志毅,數字經濟學家,數字經濟學理論提出者,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人工智慧、智能經濟以及數字經濟學等。商湯科技智能產業研究院主任,同濟大學人工智慧與區塊鏈智能實驗室(AIBI)研究員,中國區塊鏈技術改革聯盟首席經濟學家。

出版有數字經濟領域專著《智能經濟:用數字經濟學思維理解世界》、《無界:人工智慧時代的認知升級》,正在出版專著包括《數字經濟學》、《AI與區塊鏈智能》等。

近期數字經濟表現比較搶眼,不僅比特幣終於又過萬了,而且在很多加密數字貨幣都在上漲。這篇文章就是對在疫情如何影響數字貨幣的本質的分析,以及如何理解比特幣的長期價值的構建,最後我們還會討論央行的數字貨幣政策是否會受到影響。最近關於疫情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成為了經濟學界的重要課題,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疫情之中的各位市場參與者一些冷靜的思考,相信關於市場經濟規律和本質的討論有助於大家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首先我們來討論推動普遍性的數字貨幣價格上漲的影響因素有哪些?我們可能需要回顧一段歷史: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布萊頓森林,全球44個國家通過了由美國主導的協議,這一協議將美元跟黃金掛鈎,其他貨幣跟美元掛鈎。英鎊最終讓位於美元,美元從此取代英鎊成為全球唯一的儲備、結算和貿易貨幣。1973年美國單方面的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卻繼承了布萊頓森林體系的主導貨幣體系的地位,其結果就是美元成為了唯一的國際貨幣的計價單位。2008年金融危機讓我們看到法定美元的周期性和主權性陷阱,黃金和比特幣都作為某種共識性的解決方案,當人們對法定貨幣信用機制推動的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感到失望的時候,就會選擇黃金或者比特幣(數字黃金)來解決問題。

系統思考之後,可以分析其實際原因有三個,為各位分析其基本邏輯:

第一, 在大眾看來,比特幣作為數字黃金具備對抗通貨膨脹的能力,當人們對經濟的預期悲觀時就會導致比特幣的流通和交易數據增長。雖然實際情況是黃金本身的價格波動顯示其也不能對抗通脹,人們的選擇更多的顯示了一種共識的分裂:在危機來臨時人們(主要指的是少部分對比特幣有認可和共識的人)對法幣的信息不夠充分,因此選擇了比特幣作為儲值的方式和手段;第二, 春節假期前市場波動和交易量的下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而隨著長假結束市場也恢復了運作(過去幾年期間2月份本來也屬於數字貨幣的強勢月份),持續的經濟不確定和疫情的推動催化了人們的恐慌情緒,對傳統金融市場信任度的下降不僅推動了作為數字黃金的比特幣的價格上漲,也推動了黃金價格的上升。事實上,另外一組數據也顯示了這個現象,全球央行已連續十年成為黃金的淨買家:全球黃金儲備資產在2019年增長了3噸,全年增量為五十年來第二高,其實質就在於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確實挑戰到了人們對法定貨幣的根本信任;第三, 在理解以上兩個觀念的基礎上,數字貨幣的價格實際上反映的是經濟史上一個核心問題:信用和共識是如何達成的。無論是黃金還是美元都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獲得了市場的共識性的信用(相比來說對黃金的信任時間周期更長更根深蒂固),而事實是當這些強勢的貨幣被新入場者挑戰時,需要做的可能不是視而不見的迴避,而是想辦法去擁抱新技術下的貨幣邏輯,找到更好地推動全球經濟向前發展的解決方案。

簡而言之,比特幣的上漲來源於疫情推動的避險情緒(包括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大),從而導致的對貨幣共識的分裂,從而推動了價格的波動上漲。隨著價格的普遍上漲,很多市場的投資者開始暢想所謂比特幣牛市是否已經到來,在這裡我來討論下所謂真正的牛市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必要條件?

作為一個理性市場的參與者,要理解的是推動任何一種貨幣價格的變化(尤其是作為投資品的貨幣)需要做到的是增加對它普遍上漲預期的共識達成,換言之外部緩解是疫情帶來了全球避險情緒的提升,風險偏好的下降也會推動人們去尋找投資產品。但是這樣的上漲並不是持續性的而是周期性的波動的,要推動其進入所謂牛市就要達成以下三個條件:

(1) 推動比特幣成為更普遍人群的共識標的,具備跟黃金一致性的投資屬性,需要知道的是黃金凝聚的是上萬年間人們對金屬貨幣的共識和信用,而比特幣目前只具備很小圈層的人們的共識,且它需要計算力和電力的支持;(2) 推動比特幣在更多的主權國家得以應用,投資屬性的標的需要實際經濟場景支持,考慮到全球經濟周期的不確定性增大,雖然沒有到經濟學家「末日博士」努裡爾·魯比尼曾經所預測的崩潰的境地,但是普遍性的信心不足已經既成事實,在這樣的情況下推動更加「公平」的比特幣的廣泛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3) 推動比特幣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普遍應用,尤其是在跨境服務領域得到普遍的支持;比特幣畢竟來自於數字世界,其應用場景應該也集中於數字領域,因此找到其殺手級的場景,拓展其在不同場景的流通效率是關鍵。

在以上三個條件達成的基礎之上,可以推動比特幣從小眾到大眾,從個體認知到普遍共識的逐漸形成,單純的依賴外部條件的偶然性變化刺激出來的避險情緒,是不可能推動持續的牛市,結果只會是不盡人意。因此,勸解各位投資者更加理性的看待波動性周期性的行情對投資標的的影響,反過來思考比特幣長期上漲的真正推動力是否具備?

最後,我們來討論央行的數字貨幣政策是否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疫情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從疫情期間的人民幣匯率表現來看,非典疫情期間我國實行的是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疫情期間人民幣匯率始終維持在8.28附近,而當前我國實行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彈性更強,因此本次疫情帶來的人民幣匯率波動會高於非典疫情。

換言之,有關新冠疫情對於境外資本的衝擊方面存在兩種影響,一方面出於短期避險情緒的考慮,部分境外資本流出國內市場,導致人民幣匯率短期或存在貶值壓力,而另一方面,疫情帶來的風險資產價格下降,也將同時提升其吸引力,因此存在境外資本從風險收益角度流入的影響,導致人民幣匯率存在一定的支撐。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預期到三個結果的出現:

1) 疫情推動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也會推動央行推進數字貨幣的技術解決方案來更好的管理人民幣的匯率;目前疫情導致的風險最大風險在於會階段性的影響市場情緒,使得匯率階段性承壓的同時,也挑戰人們對未來經濟的預期。考慮到外部中美貿易的基本環境,可以看到的是央行將面對一個更加複雜的市場環境,需要更好地對匯率進行管理;2) 考慮到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入關鍵階段,社會公眾關心的使用現金支付是否安全的問題可以通過數字貨幣得到緩解,更多的人傾向於在特殊時期使用無接觸的電子支付手段,這將推進數字貨幣的發行和使用,目前看來,疫情給到了央行推動全面無紙化貨幣的契機,長周期看無紙化貨幣也可以幫助央行更好的管理社會信用以及制定貨幣流通的規則;3) 長期看來,各國央行關注的是法定加密數字貨幣如何推動社會協作和價值交換,能否通過這樣的新的技術形態推動本國經濟更快更好地運行,因此理解央行的數字貨幣政策不能僅僅從短期來理解,而要從數字貨幣如何更好的服務經濟的角度去理解。一方面可以看到央行在對待數字貨幣的謹慎,新的技術不僅僅會帶來收益也會對金融系統帶來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個人建議加大政府及社會各方面的投入,進一步佔據主權「數字貨幣」技術的全球制高點,在技術成熟的基礎上,以現有的人民幣支付清算網絡和渠道為依託,開展DCEP的國際支付清算。應該看到危機之中蘊含的機會,DCEP的國際化是國內貨幣制度向國外的延伸,國內貨幣制度的完善是人民幣和DCEP國際化的基礎和保障。

以上就是我對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價格上漲的現象思考,其邏輯核心就在於理解貨幣的本質在於推動社會協作(分工)和價值交換(交易),在這個基礎之上理解技術帶來的金融、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才能夠真正看到除了價格波動外的價值的演變邏輯。貨幣反映出來的只是人們對它所代表的經濟系統的預期的變化,更加根本的是對它所代表經濟系統的信心的變化,如何推動共識和信息的達成不僅僅需要理解數字貨幣帶來的收益,更需要理解的是複雜經濟系統下如何推動人們共識的形成。最後我們討論的是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其核心觀點在於幫助大家理解央行的數字貨幣政策不會僅僅受到某個投資標的的影響,而是會基於經濟系統的健康運行和發展才是其考慮的核心。

總結下,疫情帶給全球經濟系統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會:挑戰在於疫情帶來的避險情緒實際上體現了人們對目前的全球金融資本主義下的經濟系統的信任度和認可度的下降,而機會則在於新的技術和治理系統帶給原來的全球貨幣生態創造新格局的可能性,而我們希望中國不要錯失這樣的機遇,也相信央行能夠推動DCEP為代表的法定數字貨幣在現有經濟系統的基礎上建構出更加健壯的經濟生態。對於各位投資者來說,與其相信所謂的牛市說,更可靠的還是相信市場經濟的本質在於社會協作分工和價值交換。

相關焦點

  • 淺談央行數字貨幣的運營體系及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數字經濟時代,貨幣數位化已成為一種趨勢,中國人民銀行也在加快研究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的發行,不僅將改變普通人的日常支付方式,也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一定影響。本文將從數字貨幣定義、運營體系以及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進行分析。什麼是數字貨幣定義央行數字貨幣(DC/EP),首先要從貨幣的起源和定義說起。
  • IMF何東詳解央行數字貨幣跨境支付:互通性是各類數字貨幣共存和...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當前,業內認為,包括數字人民幣在內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在跨境支付大有可為,但具體如何改變貨幣國際使用的傳統動因?又如何改善跨境支付的方式與效率?對使用國和發行國將會產生哪些宏觀金融影響?
  • 陳文:如何正確認識央行數字貨幣?
    基於服務數字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人民銀行加速推進我國版央行數字貨幣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的研發測試。如何正確認識央行數字貨幣對於數字經濟發展的助力機理,以及如何構建符合智能型數字經濟要求的數字貨幣生態系統,成為了當下必須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 多國探路數字貨幣
    不過,儘管全球多國已經開展數字貨幣的研究和實踐,但數字貨幣仍舊是前路漫漫。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數位化所帶來的影響和變化正從經濟社會向金融領域不斷延伸。其中,對數字貨幣的研究近年來備受關注。
  • 王永利:「數字貨幣」的本質與脈絡
    這是因為:貨幣之所以必然從自然實物貨幣(包括規制化金屬貨幣)發展成為純粹信用貨幣,是有其內在邏輯和規律的。所謂「貨幣」,就是「貨物」之「幣」,「幣」則是價值的單位和表現方式,這就決定了貨幣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價值尺度,是為貨物(後來也發展到勞務)的交換服務的,相應發揮著交換媒介的功能。
  • 新貨幣理論與錨定物價指數的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如何科學決定並調控數字貨幣發行量以確保幣值穩定,應成為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最重要的考量,也會日益成為不同貨幣當局在網絡世界展開數字貨幣競爭的關鍵」——央行副行長範一飛。「建議以物價指數作為人民幣之錨」為張五常多年的倡議,並獲弗裡德曼認可。本文認為:貨幣具有支付、儲值兩種基本功能,貨幣的更迭主要圍繞其展開。
  • 數字貨幣或成國際金融競爭新高地 央行數字貨幣可發揮更大作用
    黃益平指出,貨幣超發會造成惡性的通貨膨脹,會造成經濟體系不穩定、社會不穩定等問題。但以「金本位」「銀本位」為代表的貴金屬貨幣體系也有其弊端。黃益平分析,貴金屬貨幣供應量比較穩定,如果供應量跟不上經濟增長,就會導致通貨緊縮。
  • 數字貨幣推出對人們生活有什麼影響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牽動無數人的心。然而對熱議中的央行數字貨幣,各界應該支持和鼓勵,但卻不宜過分吹捧。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曾在解釋央行數字貨幣時,將微信、支付寶比作錢包,而數字人民幣是裡面裝的「錢」。
  • 劉曉春:數字貨幣技術和數字貨幣不應混為一談
    最後,劉曉春就即將發行的央行數字貨幣提幾點建議:一、高度關注發行環節的流暢性。二、數字貨幣應當納入現金髮行系統統一管理。三、制定數字貨幣的會計規則。四、制定數字貨幣跨境使用和結算管理辦法。以下為發言實錄: 劉曉春:一般來說,一項技術的應用範圍越廣,其效用價值越大。
  • 加密數字貨幣的會計確認和計量
    如何對加密數字貨幣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是國際國內證券監管機構、稅務和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都非常重視的領域。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GAAP都沒有對加密數字貨幣的會計確認和計量制定單獨準則,本文將對以比特幣為代表的主要用於支付和交換價值的加密數字貨幣提供會計確認和計量的框架體系,並對實務界的實踐難點進行梳理和總結。
  • 保建雲:主權數字貨幣、金融科技創新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兼論數字...
    四是主權數字貨幣能夠打破霸權國家貨幣對跨國支付、跨國結算、跨國投資的壟斷性和歧視性影響,促進各國在跨國支付、跨國結算、跨國投資的公平化、多樣化、多元化與去壟斷化,促進國際社會資本有序流動,消除金融霸權主義和金融保護主義對跨國貿易和資本流動的非理性幹擾。
  • 解碼央行數字貨幣
    全文共3166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 【編者按】今年數字金融的最熱關鍵詞,非數字貨幣莫屬。從頂層設計到各地試點,過去一年來,數字人民幣進展如何?用戶認知度有多少?如何影響市場機構?
  • 說說數字貨幣和數字錢包
    央行的數字貨幣英文全稱是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簡稱DC/EP。DC/EP是紙鈔的數位化替代,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所謂價值特徵,就是指不需要帳戶就能實現價值轉移。大家知道,用紙鈔進行支付的時候,是不需要帳戶的。而用DC/EP支付也是如此,不需要帳戶就能實現物權轉移。
  • Facebook數字貨幣即將發布,或幫助數字貨幣合法化
    降低門檻不過,Facebook進入數字貨幣市場的一個副作用是,對普通人來說,購買數字貨幣將變得更容易。目前,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可以在Coinbase或Gemini等交易所購買,也可以通過Square Cash和Robinhoud等消費金融應用程式購買。最大的痛點之一是如何將美元或其他全球貨幣轉換為數字資產。
  • 數字貨幣時代,機遇和挑戰在哪裡?
    那麼央媽,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的大腦的央行,為什麼要發行以國家信用背書的數字貨幣,法定的數字貨幣到底怎樣區別於現有的民間數字貨幣,數字貨幣規範化以後又為區塊鏈的應用打來了哪些機會?數字貨幣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改變和機遇?經過訪談分析,認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將帶來深遠的影響,現有結論如下:宏觀而言,未來金融體系將透明化。
  • 彭文生:從數字經濟到數字貨幣
    那數位技術的應用如何提高經濟效率和影響經濟結構(包括就業、收入等方面)?數字經濟和傳統經濟活動有何不同?其實有很多的技術進步都會影響經濟活動,為何單獨強調數字經濟呢?這些其實都與數字經濟特殊的微觀層面特徵有關。
  • 資深金融家王永利告訴你何為數字貨幣
    央行要推出的數字貨幣,如果是僅僅替代M0,其意義或投入產出的實際效果到底如何?央行是要推出「數字貨幣」,還是要推動貨幣數位化支付工具或支付方式的變革?如果對此不加以清晰的區分並達成一致的看法,籠統說「數字貨幣」及其可能帶來的衝擊或挑戰,能夠說得清楚嗎?
  • 深度解析央行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核心觀點一、央行數字貨幣的定位與內涵(一)法定數字貨幣,是指由中央銀行依法發行,具備無限法償性,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價值貯藏等功能的數位化形式貨幣。(二)核心要素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數字貨幣商業銀行庫的設計將進一步推動商業銀行IT技術在安全存儲和高效執行方面的投入;「三中心」增強商業銀行體系徵信能力、KYC、AML能力。(三)技術構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推動商業銀行IT技術在區塊鏈技術應用和保密性方面投入;新增商業銀行表外業務。
  • 細說數字人民幣|央行數字貨幣能否有助於解決貨幣超發問題?
    他表示,基礎貨幣分兩類,一類是現金,一類是存款準備金。DC/EP發行和回籠的時候,和存款準備金之間是一個等額兌換的,發行100億的DC/EP與此同時也少100億的存款準備金。所以基礎貨幣的總量是不變的。 因此,央行數字貨幣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是中性的,只是存款準備金變成了DC/EP,基礎貨幣內部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而已。
  • 深入剖析數字貨幣的本質 評《數字貨幣:從石板經濟到數字經濟的...
    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加密資產歷經跌宕,從比特幣等發展到巨型科技公司主導的全球穩定幣Libra 和各國爭相研發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數字貨幣正在迅速進入主流視野並成為監管和金融機構的優先事項。2020 年初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意外地加速了數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