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貝克特遇見賈科梅蒂:從討論作品到一起逛妓院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從時尚品味到深夜漫步,藝術家賈科梅蒂與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友誼是什麼模樣?他們對彼此作品的影響又如何?

「澎湃新聞·藝術主論」(www.thepaper.cn)選刊的朱迪·溫克森(Judith Wilkinson)的這篇文章無疑揭開了不少謎團,作者記有:「在暗黑的夜色裡,他們經常討論各自的作品,雖然幾乎總是賈科梅蒂在滔滔不絕,吐露著他創作時的焦慮。散步結束後,兩人總會逛一家妓院——最常去的是蒙帕納斯火車站背後傳奇的Sphinx妓院。」

目前,「賈科梅蒂」(Giacometti)正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展覽將持續至9月10日。

偉大的友誼

賈科梅蒂與貝克特在賈科梅蒂工作室,1961年,攝影:喬治·皮埃爾(Georges Pierre)

「賈科梅蒂死了,」小說家、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在1966年1月寫道,「闖過所有紅燈將我立刻送到拉雪茲公墓吧。」 顯然,阿爾貝託·賈科梅蒂的早逝讓這位愛爾蘭作家感到深深的失落。賈科梅蒂與貝克特相識的具體時間已經無法查證,大約推斷是經藝術同好介紹在1937年深秋結緣。

他們並沒有一見如故。貝克特不善言辭,常常陷入令人尷尬的沉默,而賈科梅蒂則是出了名的外向、健談。在共同的藝術愛好與實踐中,他們的友誼才緩慢地發展起來。

有趣的是,在他們交往甚密的那些年:1945至1960年,兩個人都不約而同地做出了一生中最輝煌的作品。

談到這一時期賈科梅蒂的創作方式時,貝克特表示:「他不是沉迷於其中,而是被侵佔了……我曾建議他不要苦苦糾結於解決方案,集中精力於問題本身可能更容易出成果。但賈科梅蒂鐵了心要繼續糾結,即使只前進一英寸,或一釐米,或一毫米,也要前進。」

時尚品味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雕塑家,巴黎,1958年3月6日,攝影:理察·阿威頓

雖然印象中兩位藝術家都不修邊幅,但越來越多的圖片資料顯示出兩位藝術家極高的個人時尚品味。他們喜歡的服裝有如下特點:剪裁得體、條紋簡潔、面料上乘。花裡胡哨的衣服是不穿的。常穿的是粗呢或細羊毛套裝,配以合身的襯衫、窄領帶和修身的羊毛衫。在20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師的鏡頭中,例如理察·阿威頓(Richard Avedon)、布拉塞(Brassaï)、亨利·卡地亞·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和莎賓娜·維斯(Sabine Weiss),他們兩位是貨真價實的時尚偶像。

除了時尚品味外,賈科梅蒂和貝克特還有非常多的共同愛好,比如設計、建築和電影。賈科梅蒂對古埃及建築形式的痴迷是很出名的,他在1930年代設計的燈與花瓶等功能藝術品也是人盡皆知。

塞繆爾·貝克特,作家,巴黎,1979年4月13日,攝影:理察·阿威頓

同樣,在純文學之外,貝克特也有其他的藝術追求,比如1965年拍攝的名為《電影》的影片和1966年以《喬伊》(Eh Joe)為首的系列電視作品——主要講述建築與設計。貝克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見到對衣著與時尚的關注。例如,在劇作《終局》(Endgame,1957年)中,奈格(Nagg,其中一個陷在垃圾桶裡的角色)反覆講述著貝克特最喜歡的一個小故事:一位顧客抱怨裁縫速度太慢。「上帝造世界才花了六天。」他咕噥道。「是呀,但你看他造的世界是什麼樣,我做的褲子是什麼樣。」裁縫幽默地回敬道。

巴黎

賈科梅蒂在他最愛的咖啡館,窗外拍攝,1950年,攝影:歐內斯特·鮮伊代克(Ernst Scheidegger)

賈科梅蒂與貝克特初識時,貝克特住在一家名為Libéria的藝術家酒店,而賈科梅蒂的工作室(和家)所在的窄巷子距離這家酒店步行只要20分鐘。兩位藝術家結束當天的工作後經常在深夜會面,找一家地道的巴黎咖啡館,比如花神咖啡館(Café Flore)、多姆咖啡館(Le Dôme)或圓頂咖啡館(La Coupole),小酌幾杯並參加社交活動。這些咖啡館是當時法國的知識文化中心,聚集了大批著名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例如哲學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和讓·熱內(Jean Genet);以及畫家讓·保羅·裡奧佩爾(Jean-Paul Riopelle)、瓊·米切爾(Joan Mitchell)和布拉姆·凡·費爾德(Bram van Velde)。

這兩位好友經常在凌晨離開咖啡店,開始繞著整座城市漫步。在暗黑的夜色裡,他們經常討論各自的作品,雖然幾乎總是賈科梅蒂在滔滔不絕,吐露著他創作時的焦慮。散步結束後,兩人總會逛一家妓院——最常去的是蒙帕納斯火車站背後傳奇的Sphinx妓院。

詹姆斯·鮑斯威爾(James Boswell),Sphinx妓院,1937年

但是巴黎的夜晚並不安全。1938年1月12日,貝克特在勒克萊爾將軍大道被一名男妓用匕首刺傷,幾乎喪命;同年10月11日,賈科梅蒂在金字塔廣場被一名醉酒的女人開車撞倒,腳部粉碎性骨折,當場昏迷,而酒駕的女司機繼續橫衝直闖,撞進了附近一家店的櫥窗。這位雕塑家從此變成跛足,而貝克特也因為刀傷留下了呼吸困難症。

1945年二戰結束後,兩位好朋友重回巴黎(戰爭期間賈科梅蒂前往日內瓦避難,貝克特流落到法國南部參加了抵抗運動),關係更加緊密。貝克特搬到了Favourites街的一間公寓,特意靠近賈科梅蒂的工作室和那些咖啡館。

作品

塞繆爾·貝克特、讓·馬利·塞羅(Jean-Marie Serreau)和阿爾貝託·賈科梅蒂在現場支持《等待戈多》排演,奧德翁劇院,1961年,攝影:鮑裡斯·利普尼茨基(Boris Lipnitzki)

這株孤獨、瘦削的石膏樹是賈科梅蒂為貝克特1961年重演《等待戈多》特意設計的,成為兩人最重要的合作成果以及20世紀舞臺辨識度最高的道具。

1953年,《等待戈多》在巴比倫劇院(一家改造過的商店)首演,賈科梅蒂坐在觀眾席。據說當時導演羅傑·布蘭(Roger Blin)用餐巾紙纏著雙絞線衣架做了一棵弱不禁風的樹,然後把它插在泡沫橡膠底座上。賈科梅蒂對此作品自是不以為然,因此1961年貝克特請賈科梅蒂設計一株新的樹時,他便一口答應下來。

在接受藝術評論家萊因霍爾德·霍爾(Reinhold Hohl)的採訪時,賈科梅蒂談到了和貝克特一起製作石膏樹的過程:「我們整夜都在修改它:改大,改小,把枝條改精細。最後也沒改到雙方都滿意。我們都認為它大概就是這樣了。」

那麼兩人合力完成的石膏樹後來命運如何?據說,這件作品在1968年巴黎暴動時被毀掉了,當時學生們瘋狂地佔領了奧德翁劇院,這棵樹自然無法倖免。2006年,愛爾蘭藝術家傑拉德·拜恩(Gerald Byrne)以此為題,創作出Construction IV from existing photographs (After Giacometti) ,探討了這棵樹的象徵性意義以及它對兩位現代藝術家所創造的神話的貢獻。

1966年賈科梅蒂逝世,貝克特則在1989年與世長辭。兩位藝術家在生平創作中不拘一格,自由運用了各種媒介,包括設計、建築、電影與文學。這種實驗性的表現手段啟發了後來的很多藝術家,例如傑拉德·拜恩、布魯斯·南蒙(Bruce Nauman)、米洛斯拉夫·巴卡(Miroslaw Balka)和多麗絲·薩爾塞多(Doris Salcedo)。

作者朱迪·溫克森(Judith Wilkinson)是策展人與藝術作家,在倫敦生活和工作。她是新書《薩繆爾·貝克特:藝術家和策展人》(Samuel Beckett: Artist and Curator)的作者。

「賈科梅蒂」(Giacometti)正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展覽將持續至9月10日。

相關焦點

  • 雕塑家賈科梅蒂中國首次大展亮相 作品曾屢創天價
    他與戲劇家塞繆爾·貝克特、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西蒙·波伏娃都有交集。  他還是布列松、曼·雷、歐文·佩恩等攝影大師鏡頭下的人物。  他就是瑞士雕塑家阿爾貝託·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今年,恰逢賈科梅蒂逝世50周年,他的250件作品於3月22日至7月31日在上海餘德耀美術館與公眾見面。
  • 兩個賈科梅蒂,或雙重人格的藝術創作
    聯繫他之後所創作的作品看,似乎從一開始,他就已經偏好探索一種處於顯現的邊緣的形象了,他以一種對材料的幹預儘可能小的方式來刻畫,因此形象的顯現十分微弱,似乎材料只是形象的承載基底,投射到其上的人物形象是淺淺地「浮於」雕塑體表面的。賈科梅蒂,大通曼哈頓廣場計劃,1959在《行走的女人I》中,胸部被處理為兩個輕微凸起的乳房和下方兩邊肋骨中央處輕微的凹陷。
  • 賈科梅蒂的藝術家庭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 從未相遇的羅丹與賈科梅蒂,終於在西班牙「相遇」了
    此次展覽也是賈科梅蒂基金會和巴黎羅丹博物館之間的合作,通過兩百多件作品來展示這一點。奧古斯特·羅丹(1840年-1917年)和瑞士人阿爾貝託·賈科梅蒂(1901年-1966年)從未相遇。 實際上,賈科梅蒂於1922年到達巴黎時,羅丹已經去世了五年。
  • 仰望賈科梅蒂:天價雕塑背後的衝突與秘辛
    無論是他的雕塑作品,還是畫作,似乎都與我氣場不合,即使萬人追捧,我也沒有一絲一毫想要去看的衝動。然而,國內攻讀藝術現象學博士的小妹妹來這邊交換學習,談話間說起了賈科梅蒂,她說是一定要看的。查了查展期,九月份結束,便特意抽空在回國之前陪她前往。溫美館這次對賈科梅蒂的展覽,應該還是比較全面的。
  • 尋找賈科梅蒂那些遺失的雕塑,巴黎呈現其早年的50件物品
    近期即將在巴黎賈科梅蒂學會(Giacometti Institute)重新開幕的展覽"尋找遺失的作品"(In Search of Lost Works)上,巴黎賈科梅蒂學會的策展人將展示重點聚焦在這位雕塑家在早年職業生涯中從未被發現的近50件物品——它們或被發現存在於老照片中,或被記錄於藝術家的筆記本中。一些遺失的作品已被重建,並在展覽中與真品擺放在一起展出。
  • 《巫師3》希裡逛妓院驚現Bug 美女變身為金剛芭比
    《巫師3》希裡逛妓院驚現Bug 美女變身為金剛芭比 時間:2016-01-04 10:54:13 來源:3DM新聞組-GoKu
  • 賈科梅蒂用繪畫和雕塑來凝結死亡與孤獨的永恆,作品價值近10億!
    #雕塑國際#藝術賈科梅蒂表示:「人為什麼要畫,要雕塑呢?那是出於一種駕馭事物的需要,而唯有經由了解才能駕馭。2015年5月11日,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指示者》以超過1.4億美元(約10億人民幣)價格成交賈科梅蒂23平方米工作室又何嘗不是那個匆匆路過的《行走的人》?賈科梅蒂雕琢的是空白———一張白紙。 優雅的不是筆觸,而是筆觸包含的空白空間。
  • 賈科梅蒂最貴的三件雕塑(《指示者》)
    原標題:賈科梅蒂最貴的三件雕塑(《指示者》)   2641951279843445106   TOP1 《L「homme au doigt》(《指示者》)   成交額:1.41285億美元   紐約時間2015年5月11日,賈科梅蒂雕塑作品
  • 拍賣史上的最貴雕塑盤點,賈科梅蒂"行走的人"價值7億(組圖)
    說到「雕塑」,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思想者」、「斷臂維納斯」等絕世雕塑作品,這些雕塑都乃是「無價之寶」,但你知道在「世界拍賣史上最貴的雕塑」成交價是多少錢嗎?絕對也是超乎你的想像的,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世界上最貴的5款雕塑作品,第一名成交價是高達6億。
  • 設計DESIGN|賈科梅蒂——家居環境裡的現實主義
    勞倫斯·伯頓-馬塞拉克(Laurence Berthon-Marceillac)/巴黎國立畢卡索美術館家居環境裡的現實主義賈科梅蒂最後的雕塑感家居作品薩裡酒店樓梯上的作品 「Lanterne」。該展覽上的藝術作品包括專為薩裡酒店(Htel Salé)而設計的椅子,長凳,燈具和桌子。這是迭戈·賈科梅蒂在1985年7月去世前最後的作品。他們標誌著迭戈·賈科梅蒂藝術創作的巔峰。讓萊馬裡(Jean Leymarie)稱迭戈·賈科梅蒂為「工匠詩人」。
  •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看起來卡夫卡似乎並不太關心我們是否讀到這句或者其他任何他筆下的文字。卡夫卡還囑咐他的朋友麥柯斯·布洛德在他死後燒掉自己的手稿,他寧願這些文字不被人閱讀。卡夫卡在40歲時就因肺結核而英年早逝。所幸的是布洛德違背了他好友的遺願。於是這些得以保存下來的文字代替卡夫卡本人向我們訴說著卡夫卡的故事。對卡夫卡來說,人類的處境遠非悲痛和沮喪二詞可以形容。
  • 德朗、賈科梅蒂、布列松、阿里卡的素描原作你見過嗎
    通過展現德朗、賈科梅蒂、阿里卡、雷蒙·馬松、布列松、森·山方等大師名家的102幅素描原作、司徒立先生的系列素描作品以及中國美術學院具象表現繪畫試點班和博士們的素描新作132幅。賈科梅蒂,睡著的男人,紙本鋼筆通常人們都把素描理解成「繪畫藝術的基礎」,這種基礎往往是將素描作為學習繪畫基本技能的訓練方法,將素描作為創作的手段,將素描作為對客觀對象的再現。
  • 利茲貝克特大學更名再出發
    ■本報記者 黃金魯克近日,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在北京舉行品牌發布會,宣布利茲都市大學正式更名為利茲貝克特大學。該校校長蘇珊·普萊斯(SusanPrice)表示,相比於原名「利茲都市大學」,加入「貝克特」源於兩點:其一是「貝克特」在利茲市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其二在於學校其中一個校區坐落於貝克特公園,「貝克特」進一步突出了其地理特色。蘇珊·普萊斯強調,新名字來自該校教職工與學生的建議,它不僅能反映出學校為學生提供的獨特教育體驗,也體現了學校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 答問︱斯文·貝克特談《棉花帝國》、全球史與資本主義史
    2019年,由後浪和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其中譯本,旋即在國內學界和媒體引發了諸多關注和討論。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特邀六位青年學者作為「與談人」提出問題,由貝克特作答,深入探討了《棉花帝國》一書所關涉的資本主義的相關問題。
  • 一周觀展指南|巴黎展「賈科梅蒂與裸體」,東京觀三國與考古
    展示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所藏大洋洲藝術作品中最為精美的部分,150件作品具有非凡的美學和人類學價值,它們提供了一個視角,讓人們認識到一個廣袤的文化區域是如何的豐富多彩、包含著怎樣的多元身份與超越地理距離的多樣關係。本次展覽以「何人說夢」為主題,將展出5位挪威當代藝術家的7件作品。
  • 舞蹈留學——英國舞蹈留學的不錯選擇:利茲貝克特!
    利茲貝克特大學(原利茲城市大學)的歷史可追溯到1824年利茲理工學院的成立,作為教育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院為當地的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92年,學校獲得大學資格,並就此更名為利茲城市大學並於2014年9月正式改為現名。
  • 利茲貝克特大學相當於國內什麼水平的大學
    有不少人問利茲貝克特大學怎麼樣?說到英國的利茲貝克特大學,它是一所英國最大也是學生滿意度最高的大學之一,它坐落於英國的利茲市,目前在校學生大約三萬九千多名,是一所世界一流標準的大學。那麼,利茲貝克特大學相當於國內什麼水平的大學?下面我們來看看到底利茲貝克特大學怎麼樣,希望能夠提供幫助。
  • 孟加拉國最古老妓院實景:900多名女孩的日常與渴望
    今年上旬,德國攝影師Sandra Hoyn趕赴孟加拉國,耗費將近1個月的時間將坎達帕拉(Kandapara)妓院裡裡外外轉了個遍,同時用鏡頭記錄下了妓院中的形形色色的人,最終完成了這系列名為「The Longing of Others」的攝影作品。
  • 2018年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本科學費及研究生學費介紹
    1利茲貝克特大學概述英國留學現在越來越火熱,更多的學子選擇去利茲貝克特大學讀書,但是卻不了解關於2018年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本科學費及研究生學費的相關問題,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下該問題,希望對廣大想去澳洲留學(推薦閱讀:澳洲留學)的學子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