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賈科梅蒂,或雙重人格的藝術創作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去年,上海餘德耀美術館舉辦了規模較大的賈科梅蒂回顧展,這也是他的作品首次登陸中國。它們造型奇特,或極端修長,或極端微小,或極端扁平,給人以強烈的感官體驗。有趣的是,這些形式上的特徵和審美品質竟來源於藝術家終其一生卻失敗了的追求——用作品再現如他所見的真實。

賈科梅蒂在工作室,1954

在臨終十分,他仍吶喊「將一個頭像製成如我所見,這看起來是不可能的。但總有一天,我將實現。」形式與對視覺真實的追求,是人們認識賈科梅蒂的標籤。但是,他的作品的許多審美品質卻提示了我們另一重創作人格的存在:前現代的異域風情,孤獨的情懷,都市的氣質以及在其中折射的人的境遇——生存、死亡和欲望。也許我們忽視了藝術家的另一個側面;在自固於視覺求真的壺中天地之外,還有著另外一重人格、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賈科梅蒂。

賈科梅蒂早期的作品中,許多後來發展為他的藝術語言的特徵在這一階段已經有所顯現。19世紀二十年代末,他製作了一系列扁平風格或帶有扁平元素的作品,比如1927年所作的《扁平父親頭像》、《扁平母親頭像》,《匙型女人》和1929年的《扁平女人》。聯繫他之後所創作的作品看,似乎從一開始,他就已經偏好探索一種處於顯現的邊緣的形象了,他以一種對材料的幹預儘可能小的方式來刻畫,因此形象的顯現十分微弱,似乎材料只是形象的承載基底,投射到其上的人物形象是淺淺地「浮於」雕塑體表面的。

賈科梅蒂,大通曼哈頓廣場計劃,1959

在《行走的女人I》中,胸部被處理為兩個輕微凸起的乳房和下方兩邊肋骨中央處輕微的凹陷。這種凹凸也見於他在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作品,如《凝視的頭像》中的小塊凹陷,《無題》中如乳房狀的凸起和三個圓形凹陷,更為極端的是《小託盤》和《令人不適的物體將被投棄》中牛角一樣凸起的尖狀物。這些凹凸的變奏,無論只是在淺表還是如後兩者的誇張,始終維持著材料的表面,並停留在表面——藝術家並不曾試著去徵服材料。

這一特徵幾乎貫穿整個藝術生涯,甚至在後期的許多標誌性的形象中,仍然能找到一種浮雕般的表面性。

當然,所有這些都與賈科梅蒂藝術中最根本的求真的態度有關。他是一位廣泛談論自己的藝術家,留下了許多關於創作和作品的言論,除了書信、筆記外還有身前拍攝的創作過程的現場視頻以及訪談、解說等。據他自己的言論,他的瘦高的人像,就是人物從遠處看上去的樣子;他的胸像小到可以放進口袋裡,那是因為,「一個女孩在15米以外的地方,看起來遠沒有80釐米高,也就是10多釐米而已」,他想用雕塑表現人物在他眼中的真實樣子,但這種「真實的形象」是極不穩定的,總是在變化而處於顯現和丟失的邊緣,所以這些形象總像是在逃離被固定下來,因此呈現出這種處於消失臨界的、不穩定的顯現。

賈科梅蒂,森林,1959

賈科梅蒂追求的真實,是在藝術家個人視覺感受意義上的真實,而不是對象在物理存在意義上的真實。模特在他眼中如同是塞尚的蘋果,他們都選擇重複畫或製作同樣的東西,直到能夠呈現出對象在他們眼中的「真實」樣貌,這種「真實」與我們觀念中事物應該有的樣子可能大相近庭,或是變瘦了,或是變小了。塞尚選擇最平淡無奇的蘋果,賈科梅蒂選擇身邊最收悉的人,熟悉到任何的特徵細節都幾乎不再能引起他的興趣而分散整體持續、穩定的顯現。他會長時間的對著他所熟識的模特,直到他成為一個陌生的人,就像是回到了最原初的體驗。

在這一點上,普遍認為,賈科梅蒂的雕塑與繪畫是共通的,至少在視覺性這一點上。雕塑並不存在二維平面模擬三維空間的問題,它可以模擬人物或物體的直接形態,幾乎是用材料製作它們的對等物。而這種便利,賈科梅蒂認為,遮蔽了雕塑的本質,說到底,這是一門視覺藝術:

「是傳統的奴隸……現實主義的雕塑,比如頭像這樣的雕塑,就意味著一個希臘或羅馬式的頭,所以被看成是體塊,看成是球體,看成是真實本身的對等物。甚至羅丹也在製作胸像時採取測量標註的方法。他並沒有依照他看到的樣子來製作一個頭像,按照它在空間中的、從一定距離看到的樣子……他只是想用粘土製作一個等同的東西,也就是這一體塊在空間中精確的對等物。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這不是視覺的,而是觀念的。

這種從製作對等物到模擬事物看到的樣子,正是從古典繪畫到印象派繪畫的模式轉變中最深刻的變革:油彩不再是實物的對等,而是以油彩在觀眾眼中呈現的形象模擬事物「看上去的樣子」,以油彩的外觀模擬事物的表象。因此,印象派繪畫的作品近看只有細碎的筆觸,退後遠看才會顯出能夠辨認的形態。而賈科梅蒂的拉長、模糊的暗示性輪廓以及縮小的比例,與「退後觀看」的效果如出一轍。被剝除了象徵性後,材料不再扮演能指的角色,它們自身得以顯現,借用熱內的話,「這是青銅的勝利」。在繪畫一日千裡之際,雕塑的變革姍姍來遲,就是羅丹也還在根據知識,或觀念,製作對等物。

不過,畢竟塞尚的蘋果一直是這樣的,而賈科梅蒂的人像卻有極其豐富的變化。視覺機制顯然不能解釋他的藝術語言的全部奧秘,比如,如此戲劇化的、誇張的、有意識的個人藝術語言的運用。也許這裡有一種文化無意識,但不管怎樣,作品中獨特的審美魅力和文化意義向我們提示了視覺形式之外的許多其它面向,甚至與他那排除一切雜念與外在事物的、對純粹至境的追求,處於一種矛盾的對立統一。

賈科梅蒂,行走的女人1,1932(1936版)

雖然對視覺的關注在整個創作生涯中都得到了延續的體現,並都處於支配性地位,但從具體作品看,形式語言仍然是一個複雜綜合的結果,並隨著人生進程而變化發展。例如,早期的扁平風格,就很難確定有多少是出於視覺把握的考慮。也許他已經從巴黎的圈子中或是從大茅屋學院接觸到了存在主義思想,或者,受到了他的父親,一位後印象派畫家的影響而對印象派式的觀看方式尤為敏感。據說,在童年時期他就用素描將自己的所見和感受記錄下來。還有一種普遍認為的情況是,早期的扁平表面與他對埃及藝術和原始藝術的興趣有關。有資料顯示早在童年父親的工作室中他就接觸到了著名埃及學者Hedwig Fechheimer的文章,並在1917年就曾對同學宣告了他對埃及藝術的興趣。在1920至1921在羅馬居住期間,他曾廣泛的學習、臨摹書中的埃及藝術作品,他還是羅浮宮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展區的常客。面部的扁平刻畫很可能是借鑑了埃及的面具元素。這種刻畫雖然同樣並不是傳統的寫實而是對五官的概括性暗示,卻並不是後期人物視覺性的輪廓暗示;它更具有原始藝術的象徵意味與19世紀初蓬勃發展的抽象藝術的影子。

賈科梅蒂聲稱他享受從羅浮宮的藏品中臨摹的樂趣,但有趣的是,儘管「觀察對象」是賈科梅蒂一生藝術的頭等要事,但從他的筆記本上的素麵來看,幾乎對埃及藝術的大量臨摹,都是以出版的書籍上的圖片為藍本,而非實物。

賈科梅蒂最標誌性的瘦高人像,應該說是他視覺求真的創作手法最直接的產物。然而,純粹視覺的初衷卻產生了另外一些副產品——他的那些人像,是孤獨的。對此賈科梅蒂自己再清楚不過,他成功地發展了這種藝術語言,以極端的纖細修長的形象創作了《威尼斯女人》、《行走的人》等代表性作品,並從單個,發展到多個人物。他運用了這類形象的孤獨、漠然的獨特氣質,通過不同的組合,實驗、排演著多元的藝術效果和意義表達。

賈科梅蒂,三個行走的人(方形底座),1948

這種孤獨的特質是如何作為副產品獲得的,對此,沒有誰比熱內說的更透徹:一張鮮活的臉想要表達自己已不太容易……我大膽的認為,重要的是把這張臉孤立出來……阻止它與世界上其餘的東西相混淆或逃避到越來越含糊的、與它自身無關的意義上……使這張臉與世界隔絕,那麼它唯一的意義就會湧向並堆積在這張臉上。

這種「與世隔絕」的臉的最佳例子便是《行走的人》,它是賈科梅蒂反覆使用的題材。這些人臉相似卻不同,沒有任何個人特徵也不帶半點個性化的自我表達。我們面對著它們近距離相對,卻無法辨認他們,它們是些沒有意義的臉。也許是因為這些雕塑沒有直視觀眾的目光,因此他人的不在場被內在地設定在了作品之中。它們是超然的存在,在美術館的空間中與這些人形相遇,如同時空的對峙——我們生活的這個歷史性的當下,與凝固在作品中的非歷史的、瞬間永恆的時空。這是彼此無法交流的兩個世界,就像是這三個朝不同方向行走的人一樣,彼此視而不見,永不相遇。他們兀自行走在不存在的、透明的時空中,沉浸於自身的前反思的行走的意識裡,是存在主義「經驗」的最好圖解,亦是現代人內在精神狀態通過視覺語言的外化。

二戰後,賈科梅蒂的藝術更為開闊豐富了,不僅有意識地將許多先前的作品做進一步的處理和深化,而且,在經歷了人生的許多風雨後,他的作品更富有感性意味,對親友的情感、對人的生存的追問都更進了一步。

籠子也是賈科梅蒂多次使用過的主題,這種隱喻性的元素無疑具有文化層面的指涉。除了超現實主義時期的《懸掛的球》之外,還有1965年為他的回顧展重做的《懸掛的球》的最終版本,以及1947年的《鼻子》和1950年的《籠子》。其中,在1950年的這件作品中,男性與女性人像被並置在了同一件作品裡,同年還有另一件同樣是將低矮的男性小型胸像與修長的女性小型全身像並置的作品《森林》。

傑拉德·拜恩根據賈科梅蒂為1961年巴黎上演的薩繆爾貝克特的戲劇《等待戈多》所創作的舞臺布景中的一棵樹而重新製作(法國奧德溫劇院)

據藝術家自己回憶,這些人像的組合喚起了他對兒時生活過的樹林的一角的回憶。在那裡,樹木就像是女人而石頭就像是男人。這一隱喻讓這尊原本帶有怪誕意味的冰冷、堅硬的金屬作品,同時具有了自然氣息的美好以及令人觸動的人情味。青銅的材質經過燒制後,表面呈現出金屬慾火後的色澤,又像巖石被大自然侵蝕風化後留下的斑駁表面。暗示性的輪廓閃現於粗糙的表面,處於顯現的邊緣,如同上帝用泥土捏出的人形尚未變成活生生的人之前的那一剎那——這種特殊的表面是手工製作的痕跡形成的。40年代末起賈科梅蒂就不再將雕塑的表面打磨得如古典雕塑那樣的光潔,而是精心地「留下」這種極富表現力的手工痕跡,將它們保留在原始材料中,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當然,對「表面」的精緻苛求,與他對視覺的痴迷是分不開的。他不僅在雕塑的表面著色,繪上彩色的顏料,在他的晚年,賈科梅蒂甚至在金屬中添加有機物和礦物質,使其具有獨特的光澤。例如他逝世前的最後一件作品《洛塔爾》,「巖漿般的軀幹如同一座山峰。身體表面,有一道藍色的顏料所繪製的曲線蜿蜒而下,仿佛山間的溪流。」 不過,放眼現代藝術的整個情景——1950年前後,傑克遜·波洛克的滴畫通過藝術家的行為讓顏料在畫布上留下痕跡來作畫,讓繪畫的行為成為內在於作品的藝術元素;70年代,皮亞諾和羅格斯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大方將建築的管道、構架暴露在外,保留了建造的痕跡,建造的過程也成了內在於建築的元素——賈科梅蒂似乎順應了,並推動了,這一股潮流,將藝術家的創作行為、作品的形成過程視為藝術本身的一部分。

最後,還有一個顯而易見又不常被提起的問題,也就是將男子胸像與女性全身像的並置,具有著怎樣的暗示。賈科梅蒂曾製作過無數的女性雕像,無論是頭像,還是行走的女人,還是直立的女人。實現真實的視覺自然是第一位的考量,不過,連塞尚的蘋果都被夏皮羅挖出了性暗示,賈科梅蒂的視覺當然也具有個體意識的投射。事實上,賈科梅蒂自三十年代在花神咖啡館認識貝克特起,就時常去巴黎的蒙帕納斯地區,觀察夜生活中的男男女女。他晚年的情人,卡洛琳也是混跡於這一地區的妓女。坐在不起眼的咖啡館一角,觀察著形形色色的行人,尤其是巴黎夜幕下的女人,與《森林》中從背後的低矮處注視著渾然無覺的女人的男性胸像,是否有些神似?與他晚年所作的許多男性半身像和頭像不同,賈科梅蒂從沒有製作過顯出老態的女性雕塑。他的女性形象從來都高挑窈窕,身材突出。也許她們沒有面部特徵,也許她們是純粹的、超然的存在,但她們無一例外是巴黎年輕美貌的女子,這一點誰都不會認錯。

賈科梅蒂,三個行走的人(方形底座),1948

我們對賈科梅蒂有兩個印象。一個,是深居簡出的藝術家,常年生活在簡陋的20平米大的工作室裡,就像塞尚一樣,對著熟悉的人物永無止境的捕捉視覺真實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和事業,同一個人物變化萬千的視覺印象就是他最豐富多彩的世界。在他生前拍攝的視屏紀錄片中,他曾說,更換模特沒有意義。他如同一位天賦異稟的奇才,獨闢蹊徑,在個人的方寸天地間醉心於探索一種不可交流的東西。而另一個賈科梅蒂,結交各種文化藝術名流、混跡於巴黎的文藝圈、流連與斯芬克斯妓院的燈紅酒綠之中。除了藝術家群體外,他還與貝克特,熱內,薩特,波伏娃,巴塔耶,畫廊老闆馬蒂斯,哲學教授矢內原伊,詩人、小說家路易·阿拉貢,當時最重要的藝術家贊助人瑪麗·勞爾·德·諾瓦爾,演員瑪琳·黛德麗等等都有過來往。除了有許多的名流模特外,他還主動邀請當紅攝影師為他拍照,例如括曼·雷、恩斯特·謝德格,薩賓·韋斯、亨利·卡蒂爾-布列松、戈登·帕克斯、羅伯特·杜瓦諾等等,還為之盛裝擺拍。他的成功,也「不能免俗」地經歷了去義大利「進修」向古人學習,並廣泛閱讀,他亦是巴黎作為現代藝術前半程的中心的受惠者。可謂既告別傳統,又深深地紮根與西方的藝術傳統之中。

這兩個賈科梅蒂共同完成了這些作品。藝術家當然以自己的理念和手法進行創作,但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這個文化語境。麥可·萊傑在評價紐約畫派時提出的對藝術主體與時代文化之間的辯證關係,對巴黎的現代主義藝術幾乎也一樣適用,正如他所說:「各種主體,包括文化創作者,被他們在文化中遇到的各種話語和再現形式所塑造,隨後他們又各自成為了積極的行動者,改變、重塑、表現(或錯誤的表現)了他們的文化。」賈科梅蒂作品的美學品質是與它們的文化意義緊密聯繫的,它們所具有的普世價值,讓今天的觀眾仍為之讚嘆。

參考文獻:

[1] Bell, Richard H.. 「Giacometti's Art as a Judgment on Cultur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47, No. 1 (Winter, 1989), pp. 15- 20.

[2] Brenson, Michael.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September 1, 1985. http://www.nytimes.com/1985/09/01/arts/gallery-view-giacometti-portrait-of-a-haunted-eloquent-sculptor.html?pagewanted=all. Accessed July 20, 2016.

[3] Wilson, Laurie. Alberto Giacometti: Myth, Magic, and the M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 Wilson, Laurie. 「Giacometti’s Copies of Egyptian Art: The Louvre or not The Louvre」. Notes in the History of Art, Vol. 13, No. 1 (Fall 1993), pp. 26-30.

[5] 菲利克斯·鮑曼,保爾·託涅克 著 馬靜 譯,《「認識我的感覺」 和「實現我的視覺」:塞尚與賈科梅蒂的懷疑之旅》,載 《新美術》2014年第三期。

[6] 麥可•萊傑 著 毛秋月 譯,《重構抽象表現主義》,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第11頁。

[7] 讓-皮埃爾•熱內 著 程小牧 譯,《賈科梅蒂的畫室》,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42頁。

網絡來源:

[8]餘德耀美術館《賈科梅蒂回顧展》官方導覽:http://www.vart.cc/guides/834?fragment=7914 瀏覽時間:2016年7月20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賈科梅蒂的藝術家庭
    時間丨藝術丨我們 沒有新的藝術,只有新的藝術家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與妹妹奧蒂麗婭·賈科梅蒂 ▲ 你有高山,我有流水 瑞士雕塑大師阿爾貝託·賈科梅蒂(Alberto
  • 從未相遇的羅丹與賈科梅蒂,終於在西班牙「相遇」了
    羅丹的學生布德爾是賈科梅蒂的老師,但羅丹與賈科梅蒂,兩人從未相遇。但賈科梅蒂曾表示自己的雕塑風格來自羅丹。更重要的是,兩人在各自的時代發現了一種更加貼近人類形象藝術表達方式。這種方式又是如何植根於特定的時代,又是如何反映個人願景的?
  • 當貝克特遇見賈科梅蒂:從討論作品到一起逛妓院
    從時尚品味到深夜漫步,藝術家賈科梅蒂與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友誼是什麼模樣?他們對彼此作品的影響又如何?「澎湃新聞·藝術主論」(www.thepaper.cn)選刊的朱迪·溫克森(Judith Wilkinson)的這篇文章無疑揭開了不少謎團,作者記有:「在暗黑的夜色裡,他們經常討論各自的作品,雖然幾乎總是賈科梅蒂在滔滔不絕,吐露著他創作時的焦慮。
  • 雕塑家賈科梅蒂中國首次大展亮相 作品曾屢創天價
    250件作品,全面回顧了藝術家跨越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  自幼學習繪畫的賈科梅蒂,在14歲那年創作了第一幅油畫作品《靜物與蘋果》,而後他又在父親的工作室裡以弟弟迭戈為原型,嘗試創作了第一個雕塑半身像作品。迭戈是賈科梅蒂的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模特。曾有七年時間,他堅持每天花六七個小時畫弟弟。
  • 尋找賈科梅蒂那些遺失的雕塑,巴黎呈現其早年的50件物品
    著名藝術家遺失的作品長期以來一直引發人們的好奇,藝術史學家試圖根據草圖、副本和記錄文件拼湊出它們的所在。這張照片發表在《藝術與工業》( Art et Industrie)雜誌上,是為數不多的能證明這尊色情雕像曾經存在過的證據之一。
  • 仰望賈科梅蒂:天價雕塑背後的衝突與秘辛
    然而,國內攻讀藝術現象學博士的小妹妹來這邊交換學習,談話間說起了賈科梅蒂,她說是一定要看的。查了查展期,九月份結束,便特意抽空在回國之前陪她前往。溫美館這次對賈科梅蒂的展覽,應該還是比較全面的。整個展覽按照他創作的主線分為四個大的主題,展品也是從鉛筆素描、油畫、雕塑作品,到裝置藝術應有盡有。
  • 賈科梅蒂最貴的三件雕塑(《指示者》)
    原標題:賈科梅蒂最貴的三件雕塑(《指示者》)   2641951279843445106   TOP1 《L「homme au doigt》(《指示者》)   成交額:1.41285億美元   紐約時間2015年5月11日,賈科梅蒂雕塑作品
  • 設計DESIGN|賈科梅蒂——家居環境裡的現實主義
    勞倫斯·伯頓-馬塞拉克(Laurence Berthon-Marceillac)/巴黎國立畢卡索美術館家居環境裡的現實主義賈科梅蒂最後的雕塑感家居作品薩裡酒店樓梯上的作品 「Lanterne」。該展覽上的藝術作品包括專為薩裡酒店(Htel Salé)而設計的椅子,長凳,燈具和桌子。這是迭戈·賈科梅蒂在1985年7月去世前最後的作品。他們標誌著迭戈·賈科梅蒂藝術創作的巔峰。讓萊馬裡(Jean Leymarie)稱迭戈·賈科梅蒂為「工匠詩人」。
  • 雙重人格的基本表現
    具有「雙重人格」的人,往往會表現出程度不同的失常行為。在日常生活裡,一些人的「雙重人格」有兩個主要的表現特徵:①一個人在他的一生當中,有時會和過去判若兩人,完全變了。②把過去的事情全部忘得一乾二淨。在社會上,除雙重人格以外,還會有三重人格、四重人格,以至更多的人格同時共存的現象,不過這樣的人不多見。「雙重人格」也好,「多重人格」也好,都是一個人的人格失去了完整統一的性質,分裂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格,從而支配他的行為。
  • 雙重人格測試
    雙重人格指一個人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不同的人格。就好比我們常常會因為某些事而感到特別的糾結,而糾結的原因則是心裡有兩種想法,不知道該選擇哪一種。其實每個人都具備著雙重人格,只是要分輕微和嚴重。那麼,你的雙重人格是輕微還是嚴重呢?下面的人格測試為你解答,一起來測測看吧。測試結果在最後~請耐心做測試哦~
  • 德朗、賈科梅蒂、布列松、阿里卡的素描原作你見過嗎
    通過展現德朗、賈科梅蒂、阿里卡、雷蒙·馬松、布列松、森·山方等大師名家的102幅素描原作、司徒立先生的系列素描作品以及中國美術學院具象表現繪畫試點班和博士們的素描新作132幅。賈科梅蒂,睡著的男人,紙本鋼筆通常人們都把素描理解成「繪畫藝術的基礎」,這種基礎往往是將素描作為學習繪畫基本技能的訓練方法,將素描作為創作的手段,將素描作為對客觀對象的再現。
  • 雙重人格班主任--遲蘇杭
    我們有這樣一個班主任,她擁有「雙重人格一頭烏黑髮亮的頭髮,兩顆大大的眼睛像烏黑的寶石一樣鑲嵌在一張白的發亮的臉上,鼻梁不挺也不扒,嘴巴剛剛合適,不高也不矮,至於為什麼我會說她有雙重人格呢?這兩個「人格」又是哪兩個呢?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每一個好老師都具有這兩個「人格」!就是嚴肅和溫柔。在這短短幾個月相處中,讓我明白了老師對我們的上心,也發現了羅老師的兩個「人格」!為什麼我這麼確信,因為我已經親身體驗過了。
  • 一周觀展指南|巴黎展「賈科梅蒂與裸體」,東京觀三國與考古
    此次展覽,藝術家將帶來近年新創作的油畫,及為故鄉特別創作的幾組作品,並和她之前的作品風格迥異,這些作品將在本次展覽中首次亮相。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期:2019年6月15日—9月1日地點: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覽基於國立巴黎畢卡索博物館的館藏,從中精心挑選出103件作品,全面回顧畢卡索創作生涯的前三十年,力求呈現出畢卡索從早期到中期的藝術成長經歷。
  • 你是雙重人格?或者只是帶著「人格面具」?
    今天要談到的「雙重人格」以及「多重人格」便是其中的一個,並且常與影視作品中的「雙面人/多面人」畫上等號。感覺完全不一樣呀,平時都看不到他笑,簡直是雙重人格啊」;還比如,某些明星在被採訪到自己面對粉絲時的熱情態度和自己平日裡對待身邊的人是否有所不同時,會聽到這樣的回答:「這個嘛,我其實是雙重人格,我覺得自己生活中完全不是這樣的人,我希望自己的生活能過得隨意些,所以平時我可能不會刻意掛著那麼多的笑容……」
  • 對話|伊朗當代藝術生態,疫情下的雙重含義表達
    同時,她也認為,伊朗當代藝術的受關注度與傳統藝術相比還是比較少的。在疫情危機下,「instagram上的一些藝術博主也發布了一些電影或繪畫,主題是牽手或跳舞,這些在當今伊朗社會的公共場合還是不允許的,這在這場疾病來的時候帶上了雙重含義。」
  • "雙重人格"首曝劇照 艾森伯格演繹瘋狂神叨男
    《雙重人格》中「社交男」將化身「神叨男」      時光網訊 上周我們剛剛欣賞了傑西·艾森伯格領銜的驚悚力作《驚天魔盜團》,今日由其主演的另一部新片《雙重人格》也曝光了首波劇照      《雙重人格》由知名英劇《IT狂人》男星理察·阿尤阿德執導並編劇,作為其自《潛水艇》後的第二部導演作品,影片根據19世紀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圍繞一名小職員(艾森伯格 飾)展開,默默無聞的他突然發現生活中闖入了一個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傢伙,面對即將被毀滅殆盡的一切,他深深陷入了瘋狂...
  • 拍賣史上的最貴雕塑盤點,賈科梅蒂"行走的人"價值7億(組圖)
    拍賣史上最貴的5款雕塑作品1、我是一個行走的人(6500萬英鎊)作者:賈科梅蒂賈科梅蒂是瑞士著名的雕塑大師,去世於1966年,他所創作的雕塑作品個個都堪稱經典之作,其中最貴的一個便是這個「我是一個行走的人」,在2010
  • 雙重人格的三大星座,可怕or可愛?
    雙重人格的三大星座,可怕or可愛?
  • 雙重人格 是好事還是壞事
    心理學指出:完美人格:女人有些男性化,比如,女人具備一些男人的堅強、獨立、愛好健身、敢於做出決定等等;同樣,男人有些女性化,比如,比較體貼、溫柔、細膩、注重細節、感情豐富等等。心理諮詢師具備雙重人格,也就是完美人格是心理諮詢師的優秀品質,是心理諮詢師中的精品。
  • JOJO:老闆的獨特技能——雙重人格,兩種人格之間的溝通太滑稽了
    在《JOJO的奇妙冒險:黃金之風》第26話中,身為JOJO第五部反派的老闆的過去經歷終於揭曉了,此外老闆還有一個很滑稽的個人獨特技能,那就是精神分裂雙重人格。作為JOJO系列反派boss之一的老闆當然也會有一些奇妙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