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網絡和媒體玩壞的心理疾病的名稱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特點屬於望文生義。今天要談到的「雙重人格」以及「多重人格」便是其中的一個,並且常與影視作品中的「雙面人/多面人」畫上等號。
我們時常會在類似這樣的一些場合聽到關於「雙重(多重)人格」這樣的詞彙。例如:A君是大學的教授,由於他對學術要求比較嚴格,平日裡也不苟言笑,於是同學們都難得見到他歡快的一面。有一次放假,幾個同學在商場偶遇該教授正帶著他的妻兒開心地購物,於是萬分驚訝,他們隨口感慨道:「這真是A教授麼?感覺完全不一樣呀,平時都看不到他笑,簡直是雙重人格啊」;還比如,某些明星在被採訪到自己面對粉絲時的熱情態度和自己平日裡對待身邊的人是否有所不同時,會聽到這樣的回答:「這個嘛,我其實是雙重人格,我覺得自己生活中完全不是這樣的人,我希望自己的生活能過得隨意些,所以平時我可能不會刻意掛著那麼多的笑容……」
上述兩個例子可以歸結為這樣一種需求,即每個人都想要維護自己良好的社會地位和人際關係,於是就需要在人前偽裝自己,在不同場合以不同的身份著裝和說話,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現出不同的狀態——這正是榮格提出的「人格面具」。然而,榮格集體潛意識理論中原型之一的這種「人格面具」常常會讓不少人曲解,誤以為不同狀態的呈現就是所謂的雙重或多重人格。其實不然,關鍵看本人是否有覺知,是否是有意識而為之。如果有,則恰恰說明這個人自我功能良好,人格健全,能夠根據不同場合展現自己的不同特質;若缺乏自知,又反差迥異,才可能是種病態的解離症狀。
那怎樣的狀態才叫真正意義上的雙重人格與多重人格呢?從變態心理學上看,雙重/多重人格首先屬於心理症狀中自我意識障礙類的一種,指的是同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兩種或多種人格身份,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好幾個靈魂。比如一個人以A的身份存在,卻用B的言語習慣在表達,或許還常常做著C慣用的肢體動作……關鍵詞是「喪失自我統一感」;同時它也屬於輕性心理疾病中癔症的一種——癔症性身份識別障礙(CCMD-3中的叫法)。事實上它有過多種名稱,在國際標準ICD-10中稱為「多重人格障礙」,屬分離(轉換)性障礙;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IV)中稱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屬於解離型障礙。據文獻記載,1994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定義為該病症的國際統一正式名稱。
從某種意義上講,不論是健全人格上的靈活性表達,還是喪失自我統一的多重人格,雖然有著質的差別,但還是有其相通之處。對於後者而言,治療者的任務不是去消除它,而應注重它與主體格的同一性,通過催眠、宣洩、支持、修通等技術設法整合它們,幫助患者將後繼的人格返回到它們最初的目標上來,以便轉移後繼人格與主體人格的對立姿態,使之能像正常的情緒變化那樣處理;對於前者而言,我們應注意保持足夠的內省力,處理好與自身人格面具的關係,認真地與每天戴著的人格面具對話,只有這樣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因此,縱觀各個理論流派,從行為、認知到精神分析,從格式塔、家庭到正念,不論從哪個理論角度出發,認識自己(內觀、內省、自知、自我覺察……)始終是個永恆的主題。
所以,回到最初的話題,當那些明星們知道了「雙重(多重)人格」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疾病時,還會再那麼興衝衝卻故作淡定地拿它來當做標榜自己的個性的標籤嗎?很明顯,在通常語境下,沒有一個正常人願意把一個事實存在的疾病名稱主動往自己身上貼的,除非TA確實存在相關方面的問題。如果這樣的話,TA需要的也是及時正規的心理治療、人格重建與人文關懷,而不是大眾的娛樂和調侃。
zero/著轉自「塵世心靈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