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戴著面具在生活。在上司面前,你是下屬;在下屬面前,你又是領導。在孩子面前,你是家長;在父母面前,你又是孩子。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於給人一個好的印象,以得到社會的承認,保證能夠與人,甚至不喜歡的人相處,實現個人的目的。
「人格面具」是榮格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一。「人格面具」這個詞來源於希臘文,本義是指演員能在一齣劇中扮演某個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也被榮格稱為從眾求同原型。人格面具的形成對現代人來說是普遍必要的,其產生與教育背景有些密切的關係。它保證了我們與人,甚至與不喜歡的人和睦共處。人格面具的產生不僅是為了認識社會,更是為了尋求社會認同。它一面有利,一面也可能有害。
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前期的甄嬛明豔活潑,俏麗可人,但是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沉淪以後,她衍生出了自己新的面孔。這就是她新的「人格面具」。在這樣的面具下,她迎合,她陪襯,她得寵。在這樣的面具下,她終於走到了權力巔峰,終於得到了世人膜拜。但是她在雍正臨死前的一句:「在我回宮以後,每次與你接觸,都覺得無比噁心!」終於揭露了她的本質思維,脫下了她的偽裝面具。
卸下面具的甄嬛是疲倦的,是迷茫的,但是好在,她最終還是保有本來的自己,對自己愛的人還保留著原始的保護欲。這還不算太壞,真正恐怖的,是你真的變成了你面具的樣子。再也找不到本來的自己。
在面具下活著的人,是痛苦的。那不是他自己,那只是在道德與倫理的框架裡,衍生出的個性附屬品。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會逐漸與自己的天性相疏遠而生活在一種緊張的狀態中。過分發達的人格面具和極不發達的人格其他部分之間的尖銳的對立和衝突會讓你迷失自己。面具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讓面具與你的臉長在一起,難捨難分,再也拿不下來,最終變成你的一部分,讓你成為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