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聊的都是戲,談的都是藝術。直到天蒙蒙亮,再沿著無人的石板路走回酒店。清晨的烏鎮更是水墨畫一般的美麗。回去睡到傍晚起來吃點東西再去看戲。白天喧鬧的遊客與你無關。整個烏鎮就是一個場。你走到哪裡都是戲,跑都跑不了。」
第六屆烏鎮戲劇節演出劇目
10月28日,第六屆烏鎮戲劇節落幕了。在小橋流水霧蒙蒙的煙雨中。
2013年5月9日,是首屆烏鎮戲劇節開幕的日子。當時,整個戲劇節除了青年競演、小鎮對話,嘉年華節目外,一共只有六部戲,卻似一石激起千層浪般聲震戲劇界。如今,五年多過去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個時候來到烏鎮西柵,共賞戲劇之宴。今年,以「容」為主題的烏鎮戲劇節,再一次匯百家之戲、邀四方來賓。
戲劇不是一項新生的藝術,烏鎮也不是一個新興的城鎮。但就是在這種古色古香中,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裡,戲劇找到了棲息之地。
「每年戲劇節,在熙熙攘攘的烏鎮大街,遠遠地就會聽到一陣陣鬨笑聲,人群中間是五六個穿著藍色大褂的青年在表演『三跳』相聲。」這段文字摘自烏鎮戲劇節的官方微博,而其中所提到的「三跳」相聲就是烏青劇社獨創的、將桐鄉本地傳統曲藝「三跳書」和北方相聲結合的表演形式。而我們,也有幸採訪到了烏青劇社的青年演員丁炯。
「我覺得,戲劇就是研究人的學問。」丁炯說。他是浙江傳媒學院的一名學生,亦是烏青劇社的演員。今年是丁炯第三次來到烏鎮戲劇節參加小鎮嘉年華的演出。
我們不談年輕,只談熱愛。
在丁炯眼中,三年的時間讓他成長,亦讓烏鎮戲劇節成長。在變得越來越多元化的戲劇節中,演出形式更多也更複雜了,外界的期待越來越高了。而對於演出者來說,烏鎮仍然是一片淨土,烏鎮戲劇節依舊是一場難得的狂歡、一場戲劇的狂歡。在烏鎮,「邂逅」是一個很美的詞。流水不變,沒有高山只有小橋的烏鎮裡,每個人都不缺少知音。
其實,烏鎮戲劇節不只是戲劇演員、導演相聚的地方,也是所有戲劇愛好者跋山涉水也要前來的「故鄉」。在中國戲劇不斷發展的今天,粉絲群體也在日益壯大。而對於丁炯而言,粉絲就像心頭一根最沉最重的弦。撥響時激起心頭綿綿顫音,凝滯時支撐他走遍四方。當我們談起粉絲,丁炯的聲音裡也多了幾分輕鬆和笑意。他也憶起了在他16年參加烏鎮戲劇節的時候,收穫到戲劇道路上的第一個粉絲。
今年是丁炯第二次作為烏青劇社的成員來烏鎮演出,回想第一年來的時候,他還不是如今一把摺扇長褂加身的樣子。16年的時候,他還是以話劇演員的身份登場。但也是那一次的演出經歷,讓他有了將傳統曲藝帶上烏鎮戲劇節街頭的大膽想法。傳統曲藝文化,本就適合這種「以天為蓋地為席」的演出場所,在眾人一次又一次的喝彩聲中盪氣迴腸。在丁炯眼中,中國的戲劇舞臺不應該缺少傳統元素。而現在很多戲劇都一味地進行模仿,缺少自己的東西,缺少「國產」的特色韻味。
「我覺得演員也好,編劇也好,還是導演導戲,都需要有一些傳統做內核,然後再去發揮其他想像力和解讀,或者是二次、三次創造演繹。」於是,再訪烏鎮,他換上了長衫,拿起了摺扇。
做人自在逍遙,做戲戲比天大
很多青年戲劇人已經在這方面進行努力了,觀之烏鎮戲劇節這幾年的青年競演,所有的優秀編劇和優秀劇目,除了諷刺反應現實題材的,其他幾乎全部都是依託於傳統進行構建的劇本。在丁炯或者更多年輕人眼中,這才是中國戲劇應該走的一條路。烏青劇社也是懷著這樣的初心來到了烏鎮,他們不只是想讓國外的團隊見一下中國傳統的東西,也想讓國內其他團隊去見一見在這種情況下傳統藝術真正的魅力以及它所能迸發出的力量。
丁炯隨身總帶著一把扇子,上書四個大字:自在逍遙。而相似的扇子,他今年還做了一把,送給了孟京輝。三年前,烏鎮戲劇節的晚宴上,孟京輝覺得丁炯眼生,問他是哪個團隊的,怎麼從未見過他。丁炯說:「孟老師,我都演了20場,您還沒見過我呢?」
孟京輝當時說的話讓他記憶猶新:20場算什麼?要演戲就演三十場,四十場,最好死在臺上!
17年,丁炯演了四十場;今年,他演了五十場,演出時長達到1570分鐘,更破了自己的記錄。再次見到孟京輝,丁炯問他:您還記得我麼?孟京輝說:有一點印象。於是丁炯就把三年前的對話又說了一遍。
丁炯對孟京輝說:孟老師,今年我做到了,我還特意做了一把扇子,寫著「戲比天大」,今天我想把這個扇子還到你手上。
做人「自在逍遙」,做戲「戲比天大」,這是丁炯的態度。
丁炯和另一位烏青劇社的演員與孟京輝老師的合照
除了對自我的看法,關於今年烏鎮戲劇節的劇目,丁炯也簡單談了下自己的觀點。今年有些特邀劇目表現得不盡如人意。觀眾表示「看不懂」「欣賞不來」,但或許這也是今年「容」這個主題的弊端吧。過於「容」,以至於達不到審美的協調,便易遭至吐槽。無論對於專業人士,還是普通觀眾來說,皆是如此。
但六歲的烏鎮戲劇節還很年輕,我們對它,會懷著更大的期望。
在烏鎮最後一場演出結束的時候,丁炯在臺上問觀眾:「進烏鎮花這麼長時間看我們演出,值麼?」
他們說,「值!」
「明年還來看我們嗎?」
「來!」
丁炯說,有這樣的觀眾,別無所求。
除此之外,我們也採訪了其他去看烏鎮戲劇節的朋友。
「在烏鎮看了一場小鎮對話,是《中國現當代新劇場創作》,有了很多感受和想法。戲劇永遠是表達生活的,我們永遠不可能離開現實生活而創造戲劇,就算現在科技的發展對現實生活產生了衝擊。而這兩天的觀劇也讓我產生了些許疑問,我發現在舞臺上現實主義的東西越來越少了,甚至多了一些我感覺很新卻始終Get不到的點。我是否能稱這些東西為「先鋒」?而現在現實主義戲劇是不是不算主流,以後的戲劇節中越來越多的會是新生代導演排的先鋒戲劇和意識流一類的作品嗎?」
——北野
「在烏鎮呆了三天,買了四場戲的票,但沒想到最喜歡最感動的一場竟然還是沒有花錢的,青年競演的《小螞蟻飛》。我覺得在烏鎮,不管是看戲,還是小鎮溪水映著暖黃色燈光的夜景,街上一路懸掛的戲劇家照片,抑或是小鎮對話和朗讀會,隨處可見的嘉年華表演,偶遇到了孟京輝和賴聲川……對於熱愛戲劇的人來說,所有這一切都讓人感覺烏鎮就像是一座烏託邦,一種一年之中逃離忙碌生活的必要。也許烏鎮的幾場戲不是你一年中看過的最好的戲,但是它卻為你提供了與戲劇獨處的幾天,讓你完全沉浸在戲劇的世界裡。希望今後烏託邦年年都有。」
—— Mandy
開幕大戲《茶館》
正如黃磊所說,烏鎮戲劇節的魅力在於,「你跑不了。」
「大家聊的都是戲,談的都是藝術。直到天蒙蒙亮,再沿著無人的石板路走回酒店。清晨的烏鎮更是水墨畫一般的美麗。回去睡到傍晚起來吃點東西再去看戲。白天喧鬧的遊客與你無關。整個烏鎮就是一個場。你走到哪裡都是戲,跑都跑不了。」
這是西柵最美的時候。進入了烏鎮,你就成為了戲的一部分。
你可能是一個人背著行囊來到烏鎮,走在青石板路上,在廊裡看風景,抑或夜晚在酒吧裡喝一杯清酒,你會遇見一個或幾個人,你們會聊起戲劇,聊起烏鎮,在小橋流水中看見對方眼裡的自己。
採寫| 孫龍珠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2018級本科生
美編 | 王嘉怡 新聞傳播學院2017級本科生
責編| 陳奕名 新聞傳播學院2016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