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節是戲劇藝術的盛宴。從10月25日開始的第七屆烏鎮戲劇節正在烏鎮舉行,141場特邀劇目演出、18出青年競演、1800餘場古鎮嘉年華爭相閃光。狂歡後渴望沉思?就來「小鎮對話」單元吧,戲劇愛好者可以與戲劇大師、藝術家及嘉賓共聚一堂,暢談戲劇、藝術、人生、世界。本屆烏鎮戲劇節的「小鎮對話」配合邀請劇目,從各個角度探討了各種迷人的戲劇風格。戲劇是綜合藝術,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同理,我們的生活中也充滿了戲劇和美。
10月27日上午,以「美的跨越」為主題的「小鎮對話」在烏鎮西柵評書場舉辦。主持人黃磊圍繞對美的理解,與以「笑臉人」聞名的畫家嶽敏君、收藏家馬未都展開了一場深入人心的對話,兩位大師都從自己的藝術視角,分享了他們創造美、發現美的寶貴經驗。隨後,在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中,馬未都回歸到戲劇本身,發表了對戲劇前景的看法。
烏鎮戲劇節古鎮嘉年華在戲劇節邂逅美、追求美懷著對戲劇的熱愛,抱著對青年的關心,收藏家馬未都和畫家嶽敏君都是第二次來到烏鎮戲劇節。在馬未都對現場觀眾男女比例的調侃中,這場以戲劇為橋梁的對話在輕鬆的氣氛中展開了對美的探討。
戲劇為引,馬未都首先談了自己兩年來對烏鎮戲劇節的感受,他最直觀的感覺是烏鎮戲劇節容量巨大、戲劇的劇目多,沒有人能夠全部看完。即使無法看完全部的戲劇,戲劇節也是寄託了很多人美好感受的地方,「到小鎮來看戲劇節的人不管是奔著戲劇節來的還是偶爾趕上的,都會感受另一種人生的一個狀態——戲劇人生。」
戲劇人生,聽起來很飄渺,很虛無,但正是這份虛無使人們天南地北地聚在這個小鎮。嶽敏君更是認為,戲劇節的魅力正是最好地呈現出務虛的效果,「平常務實的東西太多了,這幾天務虛一下。在這個時代裡面,這幾天想想天空和星空,一些不著邊際的事情,看看所謂的人生喜劇。」
在戲劇節的這幾天裡,從劇場出來還沉浸在劇中的觀眾不必被趕著回家的焦急脅迫,在周圍都是「戲痴」的環境裡,觀眾和戲劇的關係不會因為外界的紛擾而隔斷。於是熱愛戲劇的人有了一個最好的環境和狀態,也就有了最好的環境去得到一些對美、對自我的審美的改變和發現。在對美的理解上,嶽敏君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某一些對美的觀察和思考不應該掉到一個點上,而是應該以遠一點的方式,就如看畫的時候應該是從一個整體,然後不斷深入一個一個解答問題,最後到每一個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係。」
馬未都理解的美,則有四個層次:豔俗、含蓄、矯情、病態。馬未都隨後強調所有的詞不帶貶義,都是中性詞,「這四個詞可以對應著流行歌曲、唐詩宋詞、燒腦文學、古代纏足等美學現象。從學問的角度,知識、文學、哲學和玄學的劃分就跟美學的層次不謀而合。豔俗的審美沒有負面的意思,甚至生活中最快樂的。」
美沒有三六九等,但是評價美的標準卻難以窮舉,在觀眾提問環節,就有人指出現在標準最廣泛的就是價值,如何才能拋開價值來審美?「衡量藝術的多個標準本身沒有高低,評論家有評論家的審美、評判,公眾有公眾的,我們無非是接受這個世界對所有事物的基礎判斷。從金錢衡量只不過是一個公眾最容易理解的標準,不過如此。」馬未都回答道。
左起:黃磊、嶽敏君、馬未都從美返回至戲劇烏鎮戲劇節是一個藝術家的專業戲劇節,更是一個代表戲劇未來的戲劇節。從戲劇跨越到美學,在對「美」進行了一場深擊心靈的剖析後,馬未都又從美學跨回戲劇,對戲劇的專屬領域知無不言。在談及對戲劇的前景時,馬未都說:「對戲劇的前景沒有態度。戲劇自身有它的態度,戲劇自身的態度,就是戲劇作為最古老的一種表現藝術,它還會持續走下去,不管形式發生怎麼樣的變化,它也需要人站在你跟前,需要有臺詞,有表演。」
馬未都強調,戲劇是現代視覺藝術的鼻祖,「現代媒體把現在的視覺藝術,如電視劇、電影變成了最普遍的藝術。但是沒有戲劇就沒有電影。當下的電影市場已經走入了另途,今天世界級的大片已經不大熱衷於講故事了,而熱衷於炫技。電影的趨同化非常明顯,都會朝著一個方向去努力,比如都朝著特技方向去努力,所以對人的表演是否真實已經不大在意。」
作為收藏夾的馬未都還跨界了戲劇製作,今年,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還與北京兒童劇院合作了一部兒童劇《觀復貓之喵》,這部兒童劇用貓的視野講述了親子間超級現實的「家長裡短」。在劇中,觀復貓收養了一個人類小孩喵喵,喵喵的父母和把喵喵一手帶大的觀復貓家長相遇,一場以「愛」的名義、打著「文化」的旗號的辯論開始了……該家養還是野生?該牽手還是放手?人類的育兒方法一定比貓族的辦法更先進嗎?
聊到做這部劇的初衷,馬未都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因為博物館無意之中養了一群貓,後來這些貓也被大家富裕了文化形象,說成是博物館裡的貓館長,我們自認為這是歷史上最有文化的一群貓。這部劇講了很多現在社會的育兒焦慮和人生焦慮問題,社會擴張太快而我們的靈魂沒有跟上,所以每個人的內心相對比較脆弱需要治癒,因而就創作了這樣一部戲。」
「看戲對孩子未來的心智成長是有極大好處的。戲你只要看得多,跟文學書讀得多一樣,都會滋養人的內心。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審美也很難提高,有很多東西看得出說不出是吧?審美提高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美盲比文盲還可怕,很難教育。但其實審美這件事最簡單的,就是從小要看,不僅要看博物館,還要看戲,還要讀文學書,那孩子長大了,就跟別人不一樣。」
在烏鎮戲劇節這樣一個專注「人的表演」的勝地,馬未都表達了對未來烏鎮戲劇節中加強傳統劇目的希望。對大部分表現形式比較前衛,比較現代化的劇目,馬未都認為形式不必過多在意,關鍵是最終的結果,「我們不停地出難題,讓它在錯誤中前行,但是達到一個正確的目標就可以了。」
這個正確的目標,或許也指向通過烏鎮戲劇節促進戲劇藝術的延續和交流,正如美國戲劇教育家麗莎·泰勒·勒諾所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戲劇節可以像烏鎮戲劇節一樣,結合自身獨一無二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不遺餘力的推動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