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任何信息查詢服務」「可查任何信息」……據新華社報導,在閒魚、轉轉等二手交易平臺上,有一些聲稱可以提供個人信息查詢服務的賣家;戶籍、房產、開房記錄等隱私信息,有的幾百元就能買到。
圖片來源:東方IC
買賣閒置物品的二手交易平臺上,居然可以買到敏感的個人隱私信息,這一狀況讓人無法等閒視之。加強二手物品網絡交易平臺監管,是網絡市場治理的重點之一,但買賣隱私的違法違規交易屢禁不絕,警示平臺須花更大力氣審核把關。同時也要看到,這類隱私買賣不僅出現在二手交易平臺上,也通過流動QQ群、微信群、論壇等明碼標價交易,還有利用「暗網」方式交易的。因而,堵住信息洩露的源頭更為關鍵。
個人信息洩露的源頭,有些是黑客攻擊,有些是「內鬼」洩密。2018年,華住集團旗下酒店近5億條個人信息疑似洩露,後經上海警方偵查,抓獲利用黑客手段竊取數據的犯罪嫌疑人,幸好被竊數據沒有交易成功。而在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審理過的一起案件中,派出所原民警聶某夥同輔警郭某等人違規登錄公安內部信息網查詢系統,查詢公民個人信息5萬多條,非法獲利32萬餘元,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罰金30萬元。
如今,一個人的日常行為很大一部分形成了各種數據。出行有蹤跡,網購有記錄,住酒店也會留下入住時間、房間號等信息。這些數據能勾勒出一個人的生活狀況,如果被居心叵測的人掌握,顯然十分危險。近年來,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已不限于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住址等靜態信息,還增加了徵信信息、定位信息、行蹤軌跡信息、住宿信息、房屋產權信息等動態信息。有一句話說,「好人」拿你的數據推銷做廣告,壞人拿你的數據詐騙勒索。個人信息洩露為各類侵權、犯罪提供了工具。
收集、儲存個人信息的機構須「守土有責」,但部分機構資料庫安防力量薄弱、責任意識淡薄。有法院通報,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個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面對二手交易平臺上「活躍」的隱私買賣,除了斬斷交易鏈之外,堵住信息洩露的源頭,才能讓人更放心。
紀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