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未來已來,智能化社會門檻如何邁

2021-02-20 瞭望

◆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日前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

◆ 高速移動互聯+人工智慧將成為未來社會主流圖景,要準確判斷全球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大趨勢,避免因判斷失誤而犯顛覆性錯誤

◆ 中國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有著龐大的市場規模,有著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布局,能夠做好迎接這一融合趨勢的準備

◆ 0到1引領,1到N放大,量變和質變,兩者協同互動、相互轉化,既形成保持中高速的發展動能,又培育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發展勢能。這是一個後發大國的正確選擇

◆ 區域創新的活力是我國的一個巨大優勢,要進一步激發出來

◆ 在政策生態上,各地已經出臺了很多政策,力度也很大,但在政策設計中要注重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形成合力,避免政策打架和相互抵消。還要從小切口入手推動政策落地,比如推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讓企業和科技人員真正得到實惠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

未來已來,智能化社會門檻如何邁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仁貴

  當下對技術趨勢的預測為不少機構所熱衷。原因在於,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技術革新的速度和影響超出想像,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就已融入人們的生活。研究者都寄望能更準確地把握技術變革的脈搏。

  諸多前瞻性的預判中,高速移動互聯+人工智慧,進而實現兩者深度融合被認為將是未來世界的主流圖景。

  與以往錯失科技革命機遇不同,經歷艱難的追趕和積澱後,中國科技實現了後發趕超。越來越多的技術領域正從跟跑轉向並跑,並在一些領域實現了領跑。中國離技術變革的機遇從未如此之近,未來世界圖景已觸手可及。

  未來已來。「我們正站在智能化社會的門檻上。」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物、高端製造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廣泛滲透到各領域,從而帶動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

  面對大變局下的科技和產業變革潮流,中國是否做好了迎接新趨勢乃至引領新趨勢的準備呢?

《瞭望》: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具體到創新驅動和產業變革領域,這樣的變局有何體現?將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

  李萌:科技和產業是大變局主導力量之一。從這個角度看,高速移動互聯+人工智慧,進而實現兩者深度融合,將成為未來世界社會主流圖景,全面展現在經濟、社會和每個人的生活之中。這一圖景來得會比我們預想的要快,當下已露端倪。說未來,其實並不遙遠,就在視野範圍內。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物、高端製造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廣泛滲透到各領域,帶動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特別是5G的到來使萬物互聯成為可能,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能源網際網路、車聯網、物聯網推動我們進入移動化社會。同時,隨著新一代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我們正站在智能化社會的門檻上,一腳門裡,一腳門外。

  向後看,大量弱人工智慧技術正源源不斷地進入產業、經濟、城市管理、社會和人際交往中。向前看,新一代人工智慧正加速進化,兩個當代最前沿的技術方向——高速移動互聯與人工智慧發展、交匯、融合形成的社會圖景,將重塑產業結構和社會生活。

  很多機構對技術趨勢的預測中,上述兩大方向的技術佔很大比重。這一圖景的出現對我們來說是重大歷史機遇。為此,我們要準確判斷全球科技和產業發展大趨勢。

《瞭望》:面對這樣的未來圖景,我們做好迎接的準備了嗎?瞄準未來態勢又將從哪些方面布局?

  李萌:圍繞未來的社會圖景,我們要增強建立自己主導的產業生態的雄心壯志,加快實際行動,完善科學布局、技術能力、產業生態和社會治理結構。

  這樣的圖景最需要的就是有一大批企業參與細分領域拓展和產業生態建設。在上一波信息化和網絡化浪潮中,我國成長了一大批優秀企業,產業獲得巨大發展。但我們的產業是建立在別人主導的產業生態之上的,特別是建立在別人主導的技術架構之上,缺少先進大系統的構建能力,底層技術支撐能力也還不夠,一些方面至今仍受制於人。

  前些年我國前瞻布局了一批研發項目,一大批優秀的大中小企業共同努力,在上述兩大領域構建先進系統、突破底層技術,開始有所建樹。儘管這只是一小步的成就,但在5G時代來臨之時,少數領域已開始形成領跑態勢和先發優勢。5G是巨大的產業,但5G只是高速移動互聯的一個階段。

  面向未來,我們正在加緊實施新一代人工智慧戰略規劃,部署一批重大項目和產業應用。2019年將圍繞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新型感知和智能晶片等方面部署16個方面的任務,繼續建設企業開放平臺,推動共性技術的轉化和應用。

  2018年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啟動了「寬帶通信與新型網絡」計劃,採用部省聯動的方式,重點圍繞多維可定義新型網絡、後5G等方向布局研發項目。我們將大力推進新一代網際網路的研發和應用,繼續在5G和後5G更高速的移動網際網路方面布局研發項目和基礎能力建設,以適應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聯的要求。

  我們還正從科研、應用、產業發展方面,推動人工智慧和高速互聯的融合發展。中國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有著龐大的市場規模,有著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布局,能夠做好迎接這一融合趨勢的準備。

《瞭望》:對於技術的進步,人們往往總會想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國的產業技術創新路徑還有哪些重要特徵?

  李萌:我們要選擇好適合國情和科技發展趨勢的產業技術創新路徑,避免在搖擺中走彎路被拉大差距。產業技術創新要堅持從0到1的原創和從1到N的產業化、規模化兩條腿走路。

  過去幾十年,我們的一個重要經驗是兩條腿走路。我國的科技人員和創新型企業,既善於從1到N的成果產業化、規模化,也努力不斷掘進從0到1的原創研究,且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一方面,在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超前布局,沒有滿足於1到N的巨大成就,而是根據中國的需要在重點領域進行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的研究布局,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強化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的創新發展。

  我國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實現了多點突破、群體性躍升。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鬥導航、量子科學、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等領域都取得了一批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的成果。最近,《日本經濟新聞》和荷蘭的愛思唯爾合作,對各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學術能力和研發水平做了一個排名,在30項尖端技術主題中(不包括人工智慧),中國在23項上佔據首位,美國拿下7個第一。當然這只是對局部的評估,並不代表中國科技的整體水平,但對於中國原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佐證。

  另一方面,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特別是出臺一些激勵性政策,不斷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價值鏈位勢。比如實行成果轉化獲得的收入不低於50%獎勵給科研人員的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實行175%的加計扣除政策。科技支撐引領能力顯著增強,有效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含量更加突出,2018年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了58.5%。

《瞭望》: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突破一直為各界高度關注。在這些領域我國又將如何實現並跑乃至領跑?

  李萌:0到1引領,1到N放大,量變和質變,兩者協同互動、相互轉化,既形成保持中高速的發展動能,又培育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發展勢能。這是一個後發大國的正確選擇。如果只從1到N,現在的日子可能會很好過,但總是在原地平面畫圈,沒有未來。如果只依賴0到1,前景雖然很美好,但未來沒來時我們就失去了現在。至於重點是先0到1還是1到N,就得看具體領域和所處領域的發展階段,以及基礎能力積累情況而定。

  當前要更加重視原創研究。要加快從0到1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國是現代科技的後來者,在起跑線上存在著幾百年的差距。中國在積貧積弱的國力下起步,走過了艱難的歷程,科技進步之快令人折服。但科技發展存在著差距大、不平衡的問題,科學的積澱和技術的積累不夠豐厚,存在重技術輕科學的現象,存在實用主義傾向,產業技術面臨急需解決的短板,所以要踏踏實實地進行積累,進行追趕,力爭在關鍵核心技術原創上取得更大突破。

《瞭望》:科技園、高新區等,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圍繞著科技和產業的落地,下一步還有什麼考慮?

  李萌:區域創新的活力是我國的一個巨大優勢,要進一步激發出來。十八大以後,各地對於科技創新和產業技術進步的重視程度,出臺的政策和規劃以及支持措施等,都能明顯感覺到蘊藏著巨大的創新發展熱情。只要把這種積極性引導到踐行五大發展理念上,就能既形成保持中高速的發展動能,又培育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發展勢能。

  地方過去幾十年不斷努力形成了今天的區域創新格局。中關村從高新區到自主創新示範區,勇立高新技術產業潮頭30年,樹立了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在中關村內出現了2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300多家上市公司,一大批極具發展前景的企業。目前,全國有168家國家級高新區和17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2%,每天新註冊的企業上千家,特別是R&D投入佔區內生產總值達到7.09%,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倍多。全國百強網際網路企業,有96家是在國家高新區裡面。2018年我國全社會R&D支出佔GDP比重為2.15%,達到了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全國各省市區域中,比例最高的北京在5%以上,但都沒有達到全國高新區的水平。所以高新區的發展極大地加快了從原創到產業化的進程。

《瞭望》:新時代區域創新的布局承載著什麼樣的使命?如何更好激發這些區域的創新創造活力?

  李萌: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非常重視區域創新的推動,中央接連就北京和上海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出明確要求。在改革開放前沿的珠三角地區,黨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進行了戰略規劃,提出要建立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這一區域創新發展的實踐讓世界矚目,深圳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甚至直逼矽谷。這一南一北一中形成了我國區域創新發展的領頭雁,將推動我國區域創新邁向更高的層次。

  根據規劃,我國到2020年要進入到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進入到創新型國家的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根據國內和國際綜合評價,2017年我國在全球創新型國家的排行榜升至第17位,是唯一一個以發展中國家身份進入前20名的國家。從世界範圍看,區域創新有幾種載體,比如園區、創新型城市和城市群。我們吸收了國際的經驗,構建了獨特的區域創新工作結構:一抓高新區、自創區;二抓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省份建設;三抓黨中央確定的若干重大戰略區域的創新能力提升。

  面向更高的要求,區域創新的重點要從原來點面線的推動向構建創新生態和系統提升能力轉變。研發生態主要是指研發布局、人才、專利、科研機構等;產業生態是與科技創新密切相關的高端製造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資金供給生態主要體現在風險投資、財政投入、稅收等方面完善措施上;在政策生態上,各地已經出臺了很多政策,力度也很大,但在政策設計中要注重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形成合力,避免政策打架和相互抵消。還要從小切口入手推動政策落地,比如推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讓企業和科技人員真正得到實惠。LW

刊於《瞭望》2019年第9期

相關焦點

  • 李萌副部長赴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調研
    李萌副部長赴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調研 2019-08-04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規劃》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進行了系統部署
    科學技術部副部長李萌(劉健 攝)  7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重點介紹《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科技部副部長李萌、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科技部高新技術及產業化司司長秦勇等出席吹風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李萌在介紹《規劃》編制情況時表示,國務院這次發布的《規劃》是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們貫徹落實去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的又一次具體行動。
  • 科技部答科研人員和教師如何兼職兼薪
    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情況發布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6年11月10日(星期四)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介紹《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有關情況
  • 科技部正式廢止科學技術成果鑑定辦法
    21日,從科技部獲悉,科技部已正式廢止科學技術成果鑑定辦法,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的科技成果評價工作,將由委託方交給專業評價機構執行。
  • 科技部副部長張建國訪問越南並出席中越科技合作聯委會第10次會議
    科技部副部長、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建國於2018年12月5日至7日應邀訪問越南,會見越南科技部部長朱玉英,與副部長裴世維共同主持召開中越科技合作聯委會第10次會議,並訪問越南相關科研機構和科技園區。
  • 科技部召開2019年度考核總結表彰會
    2020年1月20日,科技部舉行2019年度考核總結表彰會。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等部領導出席並向獲得表彰獎勵的幹部代表頒獎,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部紀檢監察組和部系統全體幹部參加。
  • 瞭望丨我們需要怎樣的未來教育
    孫尚傳:我們已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初期階段和工業5.0的萌芽階段,隨著人工智慧進一步發展,絕大多數大學生學的邏輯、模型等智能化早期的過渡性知識技能將被人工智慧替代,再往前走就必須培養能夠創造、使用和治理人工智慧的高級人才。    《瞭望》:培養適合時代需要的人才,呼喚什麼樣的教育?
  • 科技部副部長侯建國考察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建設
    科技部副部長侯建國考察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建設清華新聞網3月20日電 (記者 李含)3月19日,科技部副部長侯建國來到清華大學,對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建設情況進行考察,了解實驗室發展情況,並召開座談會。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在座談會前與侯建國進行了簡短交流。
  • 李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要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思考和謀劃創新,使科技創新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成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主要考量因素,成為區域、行業、企業發展評價的關鍵衡量標準,成為參與全球範圍競爭合作的關鍵內容。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 【科技部】部長答科研人員和教師如何兼職兼薪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6年11月10日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介紹了《意見》的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意見》出臺後,引起了一線科研人員及教師的關注,他們認為自己有機會轉化自己的成果,是一個福音。但是也有的人表示關切,比如在其他的機構或是從事正常教學時,有沒有什麼政策性的引導或建議來進行政策的對接?
  • 科技部廣泛聽取意見建議 對制定若干措施有三點考慮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8年7月6日(星期五)下午3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介紹進一步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的相關措施,並答記者問。[李萌]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針對項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問題,指示要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李克強總理對加快解決束縛科研人員手腳的問題,激勵科研人員發揮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提出了具體要求。
  • 瞭望|十問我國「未來產業」
    龍頭牽引 技術為王 「未來該如何發展,取決於目前已存在的跡象。」 中國地區差異較大,如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木桶」,避免各地分別形成缺乏產業競爭力的「小木桶」? 各地該如何布局發展未來產業? …… 聚焦上述問題,《瞭望》新聞周刊採訪多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負責人、投資人,共話未來。
  • 科技部答科研人員和教師如何兼職兼薪—新聞—科學網
    >   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情況發布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6年11月10日(星期四)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介紹
  • 瞭望丨「人民教師的搖籃」如何孕育未來教育家
    東師,即東北師範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創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自1946年建校至今,已為國家輸送大批師德高尚、德才兼備的教育人才,被譽為「人民教師的搖籃」。    從上世紀50年代的馮志遠、60年代的陸家羲、80年代的郭力華、新世紀的馬憲華,到近兩年的鄭德榮、高夯、竇桂梅等,一大批杏壇赤子從這所學校走出,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 瞭望|為什麼說一個國家的未來「決勝於未來產業」?
    中國地區差異較大,如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木桶」,避免各地分別形成缺乏產業競爭力的「小木桶」,各地該如何布局發展未來產業……聚焦上述問題,《瞭望》新聞周刊採訪多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負責人、投資人,共話未來。
  • 科技部舉行桌球協會成立大會尚勇副部長到會祝賀並開球
    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乒協名譽主席尚勇,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直屬機關工會主席王英,乒協主席、基礎司司長張先恩,研究中心副主任楊起全、農村中心副主任王喆、火炬中心副主任張志宏、信息中心副主任李蘇楠等乒協副主席出席大會。
  •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帶隊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的部署,5月26日至5月27日,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帶隊分別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微生物所」)調研,並與有關專家座談交流
  • 上海大學自動化系教授趙哲身:未來已來,建築智能化的挑戰來源於...
    在2018年第十九屆中國國際建築智能化峰會·廣州站A場,上海大學自動化系教授趙哲身分享《未來已來-網際網路爆發、物聯網成長期的企業之路》,圍繞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的特徵、平臺經濟、機器學習及其應用等方面展開闡述。
  • 中間人李萌起訴造謠者,楊冪捐贈風波真相到底是什麼?
    3月31日,嘉行楊冪工作室交代已落實捐贈事件。楊冪本人也轉發工作室的物資捐贈進度和聲明,承認自己確有不當接受批評,也稱未來會更加嚴謹,態度十分誠懇。本以為捐贈事件可以就此塵埃落定,成都盲人孩子終於可以拿到捐贈物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