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宇晨、焦宇曉,高中就讀於東營一中,分別以理科704分和699分的好成績雙雙考進清華。
雙胞胎姐妹學習都這麼好,很多人覺得這應該歸因於「遺傳」和「智商」,這兩姐妹應該就是「天生的學霸」。
但在她們回到母校,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時,卻說:清華大學飯桌上有這樣一句話:「只要方法正確,總會有突破瓶頸,柳暗花明的那一天。」!那為什麼有些同學看起來付出了很多,卻成績平平?是不夠聰明嗎?是缺少天賦嗎?不,那都是藉口。
確實如此,當你真正進入到「學霸」 林立的地方,你就能體會到高智商未必等於好成績,好成績也未必就意味著高智商。
所謂智商,指的就是智力商數,是由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和他的學生所發明的,根據一系列的標準測試來測量人在其年齡段的認知能力而得出的一個分數。
智力測試的項目包括常識、理解、算術、記憶、字詞、圖像、類同、積木、拼圖、符號和排列等十一項,這也就是說,經過智商測試所得到的分數,其實只反映了人在這幾個方面的智力狀態,並不能代表全部的智力。
而且「智商」只是一個概數而已,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但絕不能單純地將其與人的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力畫上等號。
不同的學生在智力方面必然會有一定的差距,但這種差距實際上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大。
根據比奈的測試結果,他將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為100,而正常人的智商通常處於85到115之間。中國智商研究機構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生中,智商低於85和高於115的學生僅僅佔所有學生的2%。
也就意味著,如果一個班級裡有50個人,那麼按照2%的比例來算,你很難找出一個智商比普通人低,或者比普通人高的學生。換言之,在我們周圍,不管是尖子生還是差生,實際上智力的差異都不會太大!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學霸」是如何產生的呢?真正決定成績好壞因素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曾在帶班時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我選出了三位同學,利用二十分鐘給他們講了三個數學公式,然後讓他們把這些分式記憶下來。挑選的這三位同學分別是:
A同學:本班班長,成績優異。
B同學:在本班成績排名中上,學習刻苦。
C同學:在本班成績較差,思維活躍。
這三位同學中,最先把公式背熟的是C同學,然後是A同學,B同學在記憶公式方面花的時間最久。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要求三位同學將上星期我所講的公式背誦出來,A同學和B同學都能完整地將公式複述出來,但當時背通最快的C同學卻早已把公式忘得一乾二淨了。
然後,根據這三個公式的內容,我在黑板上出了幾道題目讓這三位同學解答:
C同學由於不記得公式,所做的題目全錯;
能夠複述出公式內容的B同學在做題時較為吃力,出現了一些錯誤;
只有A同學非常順利地解答出了所有的題目。
我請三位同學分別說說自己是如何來記憶這三個公式的。
C同學不好意思地說:」就上周老師講公式的時候,我看了兩遍就背下來了……後來,我就沒有再看了,想著反正還沒正式開始學,現在就忘光了。」
B同學回答說:「上周學了這個公式以後,我每天複習數學的時候都會看一下,所以我能記得比較清楚,但因為我沒有做過相關的題目,所以在運用方面不太熟練。」
A同學則表示:「老師上周講這三個公式的時候給我們推導過一遍,回去以後,我根據當時的筆記又推導了一次,然後嘗試著做了幾道相關的題目,之後也沒看過,不過現在也依然記得很清晰。」
通過這個「實驗」,相信大家已經找到了答案,這三位同學中,記憶力最好的C同學和最刻苦的B同學並不是學習效果最好的。只有通過思考和理解,並使知識能為之所用的A同學呈現出了學習最佳的效果。
這就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只要方法正確,總會有突破瓶頸,柳暗花明的那一天。」這句話的意義所在。
哪有什麼天生學霸!只不過是學霸們對學習這件事醒悟得比較早,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並且有明確的目標、強大的執行力和自律能力。
所謂天才,不過是找到了最好的自己!
還在為學業奮鬥的同學們,方法總比藉口多,只要不放棄,一切皆有可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