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尖兵口述:你眼中的驚心動魄,是我們的日常工作

2020-12-24 健康界

今天是第21個世界急救日,參與『世界急救日』有獎話題徵集,你會急救嗎?話題討論,學技能,得大禮!

「我們是急救醫生,我們的『生命方舟』無數次地穿梭於大街小巷,用最快的速度奔波在生命的長廊裡,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

這段告白,來自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的急救員。在擊新冠疫情的戰役中,他們在最危險的前線堅守著生命擺渡人的職責。在本周召開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這支低調卻硬核的隊伍捧回了先進集體的至高榮譽。今天是2020年世界急救日,今年的主題是「疫情下的急救」,記者來到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對話兩位前線尖兵,聽聽他們的心路歷程。

再快一點,讓更多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講述人:劉軼,38歲,工作13年

我叫劉軼,曾是一名軍人,現在是救護車司機,中共黨員。我經歷過抗洪、抗震,這次又前往武漢抗疫。我們平時就是整個醫療系統裡最「急」的人,一旦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救護車就是移動的方舟,何處不是戰鬥的主場?

2009年H1N9禽流感來臨時,我就已經穿過防護服接觸過病人了。可這一次疫情傳播的速度,遠超我的預料。2月10日,我們8位黨員駕駛員根據上級要求,組建上海市紅十字應急救援隊,緊急趕赴武漢執行新冠病人的轉運任務。我被授命為隊長,這是我第一次帶隊,我很緊張。「上戰場,我早就不怕了,但要保護隊員,壓力很大。」

2月10日當晚,火車出發,我沒有家屬送行。還好我的兩個孩子都沒來,否則我怕情緒失控。11日凌晨,我們抵達了武昌站,馬上投入戰鬥。

作為隊長,我制定轉運方案、組織轉運工作、統計轉運信息,我的同事們個個技術精湛、吃苦耐勞,中國紅十字總會指令上海救援隊同時接受武漢急救中心調派和承擔光谷同濟醫院院內轉運任務,成為唯一一支雙線作戰的隊伍。

運送病人就是與時間賽跑,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開車,下雨天能見度都不到5米。在任務最重的時候,我們曾一天轉運150多人,出動30多車次。我們運送的很多是重症危重症患者,具有很強傳染性,因此每一個防護環節都要嚴格按照規範操作,不得有半點紕漏。

最驚心動魄的一次,是把一個氣管切開的病人運到武漢協和醫院。在武漢,我們是不需要把病人送入病區的。那時武漢抗疫人手最吃緊,所有的醫生護士都在忙搶救,到了病區樓下,始終等不到人來接。一個小時過去了,眼看病人氧飽和度下降,我的同事薛凱華果斷把這個病人送入病區,並將病人抬抱到病床。在病人的生死面前,我們沒有退路,更沒有時間來思考和糾結。

還有一件事讓我很感動。我們的跟車護士來自內蒙古醫療隊。那天轉運一個病人去金銀潭醫院,等待交接的過程中,病人突然呼吸困難,要吸氧,而且他說自己躺著不舒服,要坐起來。病人身體虛弱,缺氧的情況下整個人軟綿綿的一直朝後倒。護士和我的同事輪流跪在擔架上,用身體充當靠背,就這樣,病人整整倚靠了一個小時。

我們在武漢執行任務40天,如果要用幾個詞語來形容我們的工作,那就是風馳電掣、驚濤駭浪。我們沒有固定的戰場,車輪遍布協和、同濟、金銀譚、雷神山、火神山以及各個方艙。8名隊員,5臺負壓車共累計轉運新冠患者2626人,其中重症255人、輕症2371人,共出動738車次。

疫情之下,急救工作變得特別。回上海後,我繼續投入了防疫戰中。我是一名急救人,我的任務就是用最短的時間把病人安全交給醫院,儘可能挽救他的生命。

急救,不光是拼技術

講述人:張進委,30歲,工作6年

我叫張進委,中共黨員,是一名90後。我是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機動班的急救醫生,所謂機動就是,哪裡需要,就去哪裡。

我經驗不算特別豐富。但這次疫情帶給我的影響,比我工作前六年還要多。1月19日晚上,是我第一次出車運送新冠疑似病人,至今我仍然記得每一個細節。

那時兩會保障任務剛結束,我就收到了單位的通知,要求我們儘量在崗。坦白說,我還沒有意識到疫情會發展得那麼快,大概就是「無知者無畏」。那次運送的是一對年輕夫妻,這也是上海的第一、第二例疑似病人。女士的母親是武漢人,來上海過年,在同仁醫院確診,是上海首例確診病例,所以這對夫妻作為密切接觸者,必須隔離起來觀察。但之前並沒有經驗,轉運流程長,耗費了幾個小時,這名女士顯得有些煩躁,並且認為我們這樣做有點興師動眾了。我很理解他們,但我還是嚴格按照要求,把他們送去隔離了。

第二天,「通關」後的我遇到了更大一點的「挑戰」,我從大場醫院運送一對先後確診的夫妻到定點醫院。這對武漢來的夫妻很緊張,我也有點不安,儘管交流不多,但漫長的路途卻因為他們的配合而緩解了我們各自的焦慮,「怕」字仿佛就被顛散在一路呼嘯中了。

因擔心引起市民恐慌,那時我們轉運都在晚上,也不鳴笛,儘可能減少對大家的影響。把他們安全送到定點醫院CT檢查室的時候,已經接近零點了。我長舒一口氣,準備離開時,手機響了。是我的校友群,我的一位校友就在這裡工作,他在門內朝外拍了一張照片,「患者來了。」我們平時不常說話,那一刻仿佛有什麼召喚,我也從門外朝裡拍了一張,「剛好是我送的。」我們心照不宣,戰疫的號角吹響了,我們都是戰士,身披鎧甲,並肩作戰。

運了好幾個病人後,我不再擔心,甚至有些「麻木」了。直到我遇見她——一個1歲的小女孩,我的情緒突然崩了。

我是一個三歲孩子的爸爸,平時特別見不得孩子受傷得病。見到小女孩的時候,我的心都要碎了。一家人聚集性感染,只有尚未被感染的奶奶可以護送她去醫院。因為沒有小孩子的口罩,我們找了個成人口罩給她,戴不住,奶奶一路幫她用手按著。從她家去兒科醫院,路上很遠,但令我意外的是,她沒有哭,這讓我更心疼了。她這麼小,誰照顧她?她會不會病情加重?她肯不肯吃藥?一連串的問題在我腦海中略過……把她送到兒科醫院,我依然惦記著她。後來還託朋友問過,小朋友很好,我就放心了。

本地疫情被控制後,我又投入了防控境外輸入疫情的工作中。現在,市民朋友看到全副武裝的我們,好像也沒有那麼驚慌了。疫情之下,我原先的急救任務已經「弱化」,但急救醫生是整個城市公衛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的任務就是將『傳染源』安全轉移至定點醫院。

很多人覺得,急救醫生不重要,但我認為,急救拼的不僅是技術,還有對複雜環境的應變能力、快速做出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身為「先進集體」的一員,我特別驕傲,我也希望告訴大家,我是生命接力賽的第一棒,會竭盡所能跑得更快、更穩!

相關焦點

  • 世界急救日|急救尖兵口述:你眼中的驚心動魄,是我們的日常工作
    圖說: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派出的8名黨員駕駛員在武漢雙線作戰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我們是急救醫生,我們的『生命方舟』無數次地穿梭於大街小巷,用最快的速度奔波在生命的長廊裡,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這段告白,來自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的急救員。
  • 【雙百尖兵在行動】麗水市「雙百尖兵」檢查員風採
    為進一步深化落實「雙百尖兵」工程,麗水市市場監管局以省「雙百尖兵」工程培育引領,全面實施檢查員培養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積極謀劃推進全市職業化專業化藥品檢查員隊伍建設,組建了首批56名檢查員組成的市級藥品檢查員隊伍,其中省「雙百尖兵」工程選手13名。他們在堅守本職監管崗位的同時,不畏困難,潛心學習,厚積薄發,實戰提升,努力踐行檢查員的職責與使命,出色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 每日警星|鍾國建:精心培育警務尖兵
    2018年10月,實戰經驗豐富的鐘國建調任聘員管理大隊,開展輔警培訓工作。「從警不易,當警隊的教官更不易。」為了儘快培訓好隊伍,上崗之初,鍾國建做足了功課,每天拿出一定的時間鑽研業務,向其他教官取經,並運用到自身培訓中。
  • 尖兵
    【反抗者】職業群的特殊系列職業,使用的是能量劍尖兵比較特別,技能有三種模式加一點,三個技能共享技能點尖兵同時可以攜帶海盜/飛俠裝備(非武器)尖兵屬飛俠和海盜混種,是反抗者-飛俠與海盜混種職業的分歧路線。可允許裝備飛俠與海盜防具。
  • 方艙戰士口述日記Day.12|「方艙內的小蜜蜂」
    方艙醫護戰士吳萌萌口述日記方艙戰士口述日記2020.3.5周四在健康人眼裡,方艙醫院是個神秘的地方,可在醫護人員和患者們眼中,這裡就是戰場。我終於忍無可忍,問他:「你究竟想不想出去,汪洋?」他笑嘻嘻的回答,我想留下來幫你們。突然的我,淚眼婆娑。汪洋是我們方艙醫院的一名志願者,同時也是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我們的武漢漢陽方艙內活躍著一群勇敢且不知疲倦的「志願者」,他們被我們親切的稱為「方艙內的小蜜蜂」。一開始的方艙醫院,我們開展工作是比較困難的。
  • 嘉興「雙百尖兵」 守護藥械安全
    洪曉慧在藥品條線工作了36年,當過大型藥品批發企業質量管理部門負責人,也有市局、區局藥品監管多崗位的工作經歷。自2002年成為藥品GSP檢查員以來,她每年都能積極參加省市GSP認證和飛行檢查,積累了豐富的檢查經驗。
  • 口述:三一員工眼中的三一重工究竟是什麼樣子
    口述:三一員工眼中的三一重工究竟是什麼樣子 2013-08-13
  • 情緒急救:應對各種日常心理傷害的策略與方法
    #情感寫作小能手#學會「心理急救」,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一,你需要一個「心理急救藥箱」,安放負面情緒如果我們放任不管,負面情緒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能爆發,嚴重的還會讓人自卑、抑鬱甚至精神分裂。更主要的是負面情緒會消耗我們的精力,使你沒辦法做好其它的事情。還會失去思考的能力,不能平靜地處理問題或者很壓抑或者很衝動。無論我們的情緒是怎樣的,都要為自己準備一個能夠治療負面情緒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心理急救藥箱」,這是《情緒急救》的作者蓋伊·溫奇博士提出來的。
  • 急救簡史:從戰場到日常,從專人到全民
    遺憾的是,我國雖然這麼早就在民間發展出急救技術,但急救工作卻一直是醫生的個人行為。掌握急救技能的「名醫」遇到了則施救,遇不到的傷患就沒辦法了。 1884年,除了巴黎城市所屬的救護馬車外,法國消防組織也被賦予對災害傷員進行緊急現場醫療急救的任務。 3. 德國——最早的網格化急救 在19世紀的德國,急救工作是由紅十字會和汽車俱樂部共同主持的。
  • 沒有郭美美 紅十字會出品手機急救App評測
    出血、骨折、中暑甚至是休克,日常生活中我們或者周圍的人都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緊急傷害,如果沒有一點急救常識,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失去搶救的機會。但是稍微懂一點急救措施就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簡單的急救常識在搶救的初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習一些急救常識變得非常有必要。
  • 【社區動態】武漢路社區:人口普查「大國點名」 社區「尖兵」伴你...
    【社區動態】武漢路社區:人口普查「大國點名」 社區「尖兵」伴你同行 2020-10-21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急救演練教你如何「抓住黃金四...
    金羊網記者 符暢 實習生 徐嬌洋通訊員 胡瓊珍 伍曉丹「喂,你怎麼了,能聽到嗎?」3月22日下午,廣州地鐵公園前站,一名「乘客」突發意外「暈倒」在地,失去意識。一旁的幾位「乘客」見狀立即展開救治。先疏散圍觀人群,然後檢查患者有無反應、評估呼吸脈搏、撥打120急救電話、進行心肺復甦,終使其成功「脫險」。
  • 驚心動魄25分鐘,她指導獨自在家產婦順利分娩
    面對這種情況,湯青冷靜迅速地根據相關預案指導張女士進行分娩,經過驚心動魄的25分鐘的對話指導,張女士在家順利分娩,新生嬰兒一切正常。「我已經派出急救醫生了,請不要掛斷電話,我將仔細告訴你接下來該怎麼做。」湯青一邊安撫張女士情緒,告訴她不要緊張,一邊迅速派出急救車。就在這時,張女士的電話突然掛斷了,湯青多次回撥電話均為忙音,形勢頓時變得嚴峻起來。經過多次回撥電話,湯青又一次聯繫上了張女士。「女士,救護車已經在路上了,你不要著急,我會一步一步地電話指導你分娩。」
  • 拉薩站志願者普及急救知識活動
    當你的親朋好友突發急病或發生意外需要急救,你應該怎麼辦?12月2日,在全國交通安全日到來之際,「白金十分鐘」全國自救互救志願者聯盟——拉薩站志願者向大眾普及心肺復甦、解除氣道異物梗阻等急救知識,深受市民的一致好評。
  • 探訪「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崔永元本人不任職(圖)
    劉英力回應了外界部分相關疑問,並介紹,崔永元本人在研究中心並不任職,而研究中心維持日常運轉的經費分為兩部分,來源十分明晰,未來也將更加規範。遺憾的是,崔永元本人正在上海錄製節目,未能接受採訪。  調查:仍處試運行階段 崔永元本人不任職  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體是一棟四層小樓,前身是中國傳媒大學老圖書館。
  • 世界急救日:一起Get日常生活中的急救方法
    2020年9月12日是第21個「世界急救日」,主題是「疫情下的急救」。  為了讓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技巧,在事發現場挽救生命和降低傷害程度,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將每年9月的第二個周六定為"世界急救日"。
  • 優質急救服務是城市現代化重要標誌
    一方面,公民對高質量120急救服務需求旺盛,另外一方面120急救服務卻難堪大任,問題重重。這種矛盾,倘若得不到快速有效地紓解,隨時可能轉化為城市運轉的風險點和輿情的爆點。 今天是「120全國急救宣傳日」,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急救醫生承受巨大風險和壓力的特殊群體。
  • 郵電支路有間口述室想留住黃桷坪的「根」 你有黃桷坪的老故事...
    「我們這個家是一個平凡普通的家,從1979年結婚至今40年,夫妻倆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12月4日,黃桷坪街道郵電支路社區的口述室講座現場,主講人黃桷坪老居民劉興貴以《好家風好家訓》為題娓娓道來,四十幾個居民坐在臺下認認真真聽。  這個口述室從「試運營」至今已經快半年了,這次是第五次講座,劉興貴是首位主講人,這是她第二次登臺。
  • 口述:我們的親密體會
    導語:纏綿之際,為什麼你努力迎合還是若有所失?難道你甘心裝著遺憾過一輩子?莫非高潮那事兒是天生的伎倆,學不來只好認命?看看下面三位女子的高潮體會吧,我們不依賴男人不怨天尤人,依然可以獲得快樂高潮!
  • 日常聊天冷場急救話題,讓你徹底擺脫尬聊,爭做高情商男
    其實和女生聊天有很多的話題可以聊,下面我們就來說下日常聊天冷場急救話題,讓你徹底擺脫尬聊。「脫單速成」—19頁聊天記錄拿下正妹,一步步解析給你看!在與女生聊天的時候要儘量聊一些女生喜歡的,比如女生的優點或者興趣愛好之類的,這樣女生才會提起興趣接著和你往下聊,不然老說一些沒營養的話,可能不僅女生不喜歡和你聊,甚至還會出現厭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