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 楊樹
最後一名老兵退伍,一個時代結束了
2020年6月29日,中國海軍最後一艘051型驅逐艦「珠海號」在南海艦隊湛江軍港降下軍旗,正式退役。
「珠海」號1990年下水,艦齡已達30年。有意思的是,早在一個月之前,美國「外交學者」網站就已經報導了「珠海」號即將退役的消息。
這麼一艘天然達到了退役年齡的老艦,之所以引起美媒的注意,是因為「珠海」號曾經是中國海軍的「外交旗艦」,在國外的知名度比較高。在30年時間裡,「珠海」號訪問過印尼、美國、智利、秘魯、墨西哥、澳大利亞等國,完成了人民海軍首次環太平洋航行。
同時,「珠海」號又是一個劃時代的象徵——最後一艘051型驅逐艦。「珠海」號的退役,標誌著051時代的結束。
051型飛彈驅逐艦,對於今天的軍迷來講,已經是一個有點熟悉,但又非常遙遠的名字了。
說熟悉,051是中國海軍發展史上的裡程碑,經常會出現在各種軍事刊物上,在曾經非常強調保密的時代,一度還有一個同樣非常熟悉的名稱——「旅大級」。說遙遠,051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50年代,距今足足有60多年。
▲當時自己造不了,只能買
自從近代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國門後,擁有自己的國產戰艦,鞏固海防,就是一直幾代中國人的追求。
但直到新中國建立後的一段時間,由於工業實力弱,仍然不具備自造軍艦的能力。軍艦的來源,一靠繳獲和投誠,不少來自日本的賠償艦用了好幾十年,有的甚至用到八十年代;二靠蘇聯援助,最早的「四大金剛」,就是百分百純進口蘇聯貨。
直接買現成的軍艦隻能救急,形成自己的造艦能力才是根本。考慮到中國的現實情況,國產軍艦還是走了一條先仿製再自造的道路。
▲仿製「裡加」級,中國海軍邁出了第一步
1953年,中蘇籤訂協定,從蘇聯引進了5種型號的技術資料和相關材料設備,其中包括50型護衛艦,即「裡加」級,由蘇聯專家指導,在上海滬東造船廠建造了4艘,被命名為6601型(即「成都」級)。
然後,在此基礎上,中國首次嘗試了自研軍艦,以「裡加」級為藍本設計了65型護衛艦。這是新中國首批自己親手製造的軍艦,雖然性能指標不盡如人意,但鍛鍊了研製隊伍,檢驗了製造能力,作用還是非常顯著的。
▲雙聯130mm炮,很熟悉的造型
這兩種用來試手的軍艦都是千噸級的小船,技術水平停留在40年代,只能看守海岸,出不了遠洋。
要向大洋進軍,就得有更大更猛的驅逐艦。在1959年,中國海軍提出了新一代飛彈驅逐艦研製計劃,而且部分關鍵設備的研製已經開始,如蒸汽動力裝置、雙管130艦炮、高強度鋼等。
但這一計劃馬上就受到了國內外形勢的巨大幹擾,在中蘇關係破裂、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的影響下,計劃難以為繼,陷於停頓。
▲為了試驗飛彈,所以要研製軍艦
到了1963年,又有了一個新情況——「東風5型」洲際飛彈的研發工作已經展開,由於全程試射的預計落點是8千多公裡外的南太平洋,必須要由我國的測量船前往大洋深處進行測量工作並回收彈頭,為了防止別國軍艦幹擾搶奪,這就又要求海軍必須要出動軍艦進行護航。
於是,國產飛彈驅逐艦計劃重啟。
為了降低風險,加快進度,海軍提出參考蘇聯56型驅逐艦(即「科特林」級,中國獲得了圖紙)的方案,代號051,計劃於1975年完成研製。1966年6月,六機部下達了任務指令,1967年4月,中央軍委批准了「三五」計劃,051型及配套設備成為國家指令性計劃。
▲潘鏡芙,中國驅逐艦之父,
052的總設計師也是他
具體的研製工作由701所擔任,李復禮為總師,潘鏡芙任副總師,其中李復禮主要負責船體,潘鏡芙負責電力、動力和武器系統,大連造船廠負責建造。
這是中國第一代飛彈驅逐艦,也是中國第一次進行綜合設計的軍艦,之前建造的水面艦艇都是單個武器裝備軍艦,互不聯繫,靠指揮員的口令來人工合成作戰系統,綜合作戰能力較弱,但如何彌補這個弱項,設計組並沒有經驗。
關鍵時刻,「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參與了確定驅逐艦飛彈系統方案的會議,他提出,「軍艦是一個大系統,飛彈只是艦上的一個分系統,把飛彈系統裝到艦上,要把它安排好,使它發揮最大的作用。」這個「系統工程」觀點深深影響了潘鏡芙,啟發他將這個理念應用於設計。
不過,真正搞起來,困難還很多。由於完全立足國內,需要原材料七百多種,各種設備一千多項,涉及十多個部委,22個省市,幾百家工廠和研究所,協調攻關頗為不易。在某些時候,還要克服「文革」造成的混亂。
某年冬天,3名技術人員去哈爾濱押運主機,氣溫達到罕見的零下41度,帶的饅頭和水都凍成了冰疙瘩,但火車司機卻半道扔下列車跑去「鬧革命」了……結果兩天的路程走了八天,技術人員極度疲倦,到達大連後昏迷了兩天。
在各種困難之下,051一直在艱難推進。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趕工的結果就是總體布局不合理,艙室擁擠,有些設備甚至都裝不進去,如果調整又會增重,軍艦穩定性下降……所以,不少重要設備只能緩裝。
▲建造中的105艦
1968年12月,首制艦105號在大連造船廠開建,1970年7月30日下水,年底完成了16次試航後交付北海艦隊。雖然開始服役,但很多設備由於進度慢,並沒有來得及安裝,就是已安裝的設備中,還有很多是未經鑑定或定型的產品。
所以,105艦實際上是一個「早產兒」,在之後的幾年裡,一直處於邊服役邊「改裝」的境地,船體外形在不同時期有明顯差別,這種情況,直到80年代初才基本解決。
由於是以蘇聯56型為藍本設計,051型的艦型、上層建築與56型相差無幾,都是V形艦首,水平主甲板,但051長寬比較大(長132米,寬12.8米),滿載排水量3250噸,動力裝置為2臺453型蒸汽輪機,總功率7.2萬馬力,雙軸雙槳,最高航速38節,續航力3000海裡/18節,艦員280人,可在8-9級海況下航行,6級海況下使用對反艦飛彈。
要說051上的最厲害的殺手鐧,就是六枚「海鷹一號」飛彈了。這種飛彈最早源自於蘇聯П-15型(即「冥河」,中國代號554),後發展為「上遊一號」,再經放大設計,成為「海鷹一號」。
「海鷹一號」彈長7.6米,直徑0.76米,射程70公裡,最大速度0.8馬赫,採用中段自控加末端主動雷達制導,命中概率為75%,裝藥高達500公斤!這種半噸重的戰鬥部令人膽寒——只要命中一到兩發,一艘萬噸級的大艦就報銷了。
▲防空主要靠它了
除飛彈以外,051還裝備了2座76式雙聯130mm艦炮(首尾各一座,17發/分鐘,射程23公裡),4座76式雙聯57mm艦炮(或37mm艦炮),4座61式雙聯裝25mm高射炮,2座75式(FQF-2500型)12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2座64式(BMB-2)深彈發射裝置,2座深彈投放架。
所有火炮均有專用的火控雷達,無論是射擊精度還是自動化程度,比之前的「四大金剛」、6601、05型改善了很多。
▲廚房非常簡陋
然而,作為中國在60、70年代工業水平下的應急設計,051型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很多先天不足,與同時期發達國家同類軍艦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除了前面提到的配套設備跟不上,邊服役邊安裝以外,還有以下問題:
防空、反潛火力不足(傳統高炮防空,深水炸彈反潛)
防水隔艙少,抗沉和抗損性不佳
沒有空調和三防系統
電子方面落後,無綜合指揮中心
噸位小,長寬比大,適航性不佳
機艙高溫高,無餐廳,生活條件艱苦
▲戰士們只能在甲板上露天就餐
這也就意味著,早期使用這些軍艦的水兵們,都是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工作和生活的。別的不說,單說空調——現在要是沒有空調,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度過夏天,想像一下,在常年潮溼的大海,在沒有空調的軍艦上,那是一種什麼滋味,如果再開到赤道上,如果還是輪機兵……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051型105、106、107、131(指揮艦)、132、162號艦,全程參與了1980年的「580」任務,越過赤道,遠赴南太平洋,為測量船隊提供了有效護航。
1980年5月1日,遠望1號、2號和海軍、國家海洋局的18艘艦船、4架直升機組成的編隊,從舟山港出發,奔赴南太平洋預定海域。
除了6艘051以外,還有向陽紅5號和10號遠洋考察船、遠望1號和2號航天測量船、J302和J506遠洋捕撈船、T710、T830和T154遠洋拖船、X615和X950遠洋補給船、德躍號遠洋救助拖輪,艦隊包括4架「超黃蜂」直升機。
這是新中國建立以來,規模最龐大的一次海上行動,中國人上一次如此規模的遠距離航海,還要追溯到600多年前的「鄭和下西洋」。短短十幾天,經歷春、夏、秋三個季節,跨越溫帶、亞熱帶、熱帶三個氣候帶和東9、東10、東11三個時區。
海軍護航,不是沒道理。「東風五號」是國之重器,但飛彈數據艙落點位於公海,如果被別人搶先撈了去,並不違反任何國際法,不僅洩密,還只能幹瞪眼。早就有多個國家的軍艦在這裡等著搶「寶貝」了。
所以,必須要有一支船隊預先到達,把落點圈起來。行進過程中,又肯定會遇到幹擾和監視,如果沒有軍艦隨行,被外國軍艦強行攔截、逼停,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同時也不排除有膽大妄為的海盜進行劫掠的風險。
事實上,船隊一路上共遭遇了外國30多批船船,50多架次飛機的跟蹤、騷擾和監視,飛機距離最近時離桅杆僅有二三十米遠,如果沒有軍艦的保護和威懾,後果可能更為嚴重。
▲成功回收數據倉
1980年5月18日10時,「東風五號」從酒泉發射中心騰空而起,半小時後準確抵達預定洋面,掀起近百米高的水柱。14分鐘後,艦載直升機就運載潛水員將數據艙成功撈起。由於6艘051的多次驅離,一直在旁邊覬覦企圖搶走我國數據艙的外國船,只能在遠處轉圈,無法接近。
此任務完成後,應該說051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但它還將繼續為國守疆40年。
▲拆掉後主炮,換上直升機的105艦
051型共建造17艘,首艦濟南號,1970年下水(即105艦,早期只有編號無艦名,1986年根據軍艦命名條例才有艦名),末艦珠海號(166艦),1990年下水,建造過程持續了20年。由於存在前面提到的一系列缺陷,051也在不斷改進,所以也造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幾乎每一艘都不一樣,是中國海軍裝備中,型號比較繁雜的一型(基本型、D型、Z型、G型、G1型、G2型)。
比如「濟南」號,在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後,成為唯一擁有直升機機庫的051,這也讓它變得非常好認。1979年下水的109艦「開封」號,則成了中國海軍的「試驗艦」,在90年代初先後進行了三次改裝,從飛彈、火炮到電子系統,幾乎換了個遍,到後來幾乎只能從整體布局和舷號上還能認出這是051了。
但要說最知名的051,恐怕還得是133艦「重慶」號了——1985年11月18日—19日,蘇聯「伏龍芝」號核動力巡洋艦(舷號050)、「謹慎」號驅逐艦(現代級,舷號672)編隊從金蘭灣出發,途徑中國海域,東海艦隊所屬的「重慶」號奉命進行監視和驅離。
▲衝向伏龍芝核動力巡洋艦的重慶號
「伏龍芝」號排水量高達2萬多噸,當兩艦靠近時,「重慶」號上的水兵也非常驚訝於「伏龍芝」的巨大,真的像座山一樣,就連雷達也大上好幾圈。
面對幾乎是自己六七倍大,核動力,全身堆滿武器的「肌肉」艦,「重慶」號以接近30節的高航速,毫無畏懼的插入蘇艦編隊中,最近時距離只有一百多米,槍炮長甚至下達了「準備戰鬥」的命令。
如果真打起來,被夾在兩艘巨艦之間的「重慶艦」只能拼死一搏了。不過,「謹慎」號很快就揚起了AK-130主炮到80度的最大仰角,以示「無害通過」。同時改變航向,與「重慶號」保持距離,駛出了中國海域。
▲這就是那個日本攝影師,已於2015年去世
這一過程被空中監視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飛機拍下,攝影師柴田三雄回憶,「中國驅逐艦忽而衝向伏龍芝的前方,猛然又迂迴到其右方。即便是當時正在空中拍攝的本人,也好幾次禁不住在心裡發出『危險!要撞上了!』的呼聲。中國艦艇幾乎貼近到伏龍芝的身傍,對其發出威嚇……」。
這次單艦一挑二的勇敢行動,成為051型最出彩的表演,133艦也因此名動天下。在這次任務後,「重慶」號又於1987年完成了首次巡航曾母暗沙。2014年9月26日,「重慶」號退出現役,這艘功勳老艦現停泊於天津航母公園區內,成為展覽品。
從1970年算起,時間過去了半個世紀,隨著新一代更加先進的大驅不斷下餃子,051已經顯得非常老邁,不再能扛得起海防的重任了,守護海疆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更年輕更有活力的新一代大驅手裡。
▲新艦下餃子,051同一天退役4艘
051研製於中國工業基礎還很薄弱的六七十年代,從誕生起,就一直處於比國外同類軍艦落後的境地,差距很大,這是無法避免的。然而,051仍然是一個中國海軍的裡程碑,雖然技術水平不高,但結束了中國依賴國外廢舊軍艦的歷史,更使中國海軍獲得了中型戰艦的設計和使用經驗,後來能有052、055,051功不可沒。
▲最新的055型驅逐艦已經服役
▲新銳很亮眼,但老兵依然值得尊敬
051就像一個老兵,雖然先天營養不足,但依然拼盡全力,為中國人民奉獻出了最後一分力,雖老矣,不能忘!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051,中國海軍永遠的好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