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見習記者 柴軍虎)"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 根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第 12 號公告,10 月 1 日起,太湖水域收回漁業生產捕撈權,全部停止捕撈作業,漁民退捕上岸,告別 " 水上漂 " 的生活。從 " 湖上 " 到 " 岸上 ",退捕上岸後的漁民如何謀求新生,年齡偏大的漁民,上岸後是否有保障?帶著這些問題,近日,現代快報記者來到了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太湖村探訪漁民們的 " 岸上生活 "。
△退捕現場
心中有萬般不舍
漁民是個漂泊的群體,生存技能單一,期待上岸,又怕上岸。今年 40 歲的漁民沈建方收到正式退捕通知後,就一直忙著託朋友找工作,他雖然年紀不大,但 " 漁齡 " 可不短,已有二十餘年。
△漁民退捕籤字
沈建方對記者說,他出生在船上生,10 歲時才上小學," 當時太窮上不起,小學那時還是 5 年制,可我只上了 3 年就退學了。" 文化程度不高的他為工作開始擔憂。
△退捕後的太湖
說起退捕上岸,他眼裡有些溼潤," 把漁船交上去的那天到現在,幾乎沒過一好覺。" 他喃喃道,太湖村田地稀少,祖祖輩輩靠捕魚為生,都是一家人吃住在船上," 縱使有萬般不舍,為了我們子孫後代,總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也算是我們對太湖的反哺。"
沈建方告訴記者,這兩天他在看政府組織的專場招聘會職位," 有 700 多個崗位,總有一個是適合我的,只要不好吃懶做,岸上的生活一定更美好。"
從 " 捕魚賣家 " 到 " 買魚商家 "
" 大姐,今天的鯽魚新鮮的很,大小合適,來幾條嘛。" 早上 7 點,奕宏水產的夏春健一邊熱情地招呼客人,一邊抓魚、秤魚、宰魚、收錢。
△奕宏水產的夏春健
今年 38 歲的夏春健屬於標準的 " 漁四代 ",曾是村裡有名的捕魚能手,13 歲就在太湖裡打魚,從最早的木結構漁船千帆競發到如今的鋼質漁輪首尾相連,夏春健見證了太湖裡的時光流轉。今年 8 月,夏春健提前退捕上岸,結束了以往一成不變的 " 打魚 "" 曬網 " 的日子。
△夏春健水產店的海鮮
雖然上了岸,但他仍然在和海鮮在打交道,只不過換了種方式。" 聽說長江十年禁捕,人總是要吃海鮮的吧。" 商業嗅覺敏銳的夏春健就開始尋找新的出路,選擇了開漁家樂。
以前,夏春健披星戴月、日曬雨淋,整天在漁船上忙碌。現在,夏春健過上了另一種生活,每天凌晨兩點去上海海鮮批發市場拉海鮮,早上 7 點左右返回太湖村,父母幫忙來叫賣,一家七口生活過得忙碌而充實。開店兩個月來,夏春健收入雖然比以前少了一截,但他依然對自己漁家樂的前景非常有信心。
從漁民到農家樂老闆 " 完美轉身 "
和沈建方、夏春健不同,41 歲的密奇峰 2008 年就上了岸,他用圍網拆遷的補償款,投資做起了農家樂,如今日子過得 " 如魚得水 "。望著從最初的 200 平方米到如今佔地 8 畝的農家樂,他黝黑的臉龐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開農家樂的密奇峰
" 養螃蟹是非常辛苦的,每天半夜就要起床到碼頭去買飼料魚,除了魚還要餵螺螄和水草。" 密奇峰對記者說,2008 年是太湖養蟹的分水嶺,之前是黃金期,之後就不太樂觀了。" 當時要拆網的時候家裡還是有點波動的,一下子網箱要拆掉,經濟來源成問題了。" 通過公告、通知、新聞和報紙,密奇峰了解了政府這一舉動,並開始為自己之後的出路打算。
" 當時我很迷茫,不知道該做什麼行業,不知道自己的去向。" 密奇峰說,正在迷茫的時候他突然意識到,這幾年東山的旅遊業發展得很好," 我們可以學浙江一帶做農家樂,所以我和我老婆用 2008 年圍網拆遷的補償款,投資開了農家樂。"
密奇峰直言,因為是初次嘗試,全家人都不懂農家樂的經營和管理,只能慢慢摸索,去了解客人真正的需求,再不斷改善。" 現在的收入比養螃蟹時穩定多了,今年國慶假期的營業額在 50 萬元左右。"
" 這次退捕對我影響不大,我第一個籤的字。" 密奇峰對記者說,退捕後他招聘了 5 名漁民做服務員," 我從沒想過,在告別了十多年的漁民身份後,還能迎來人生第二次的『創業』成功。"
據記者了解,退捕漁民捕撈權證移交後,每張證有兩人可獲得兩年的綜合補助費外,如果去創業可以申領創業補貼,選擇靈活就業的,有交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且女生年滿 40 周歲,男生年滿 50 周以上的可以申領社保補貼。對於到了退休年齡段的漁民,100% 都有養老保障,符合被徵地老年人員可以享受失地保養金每月 1120 元。
另外,東山鎮社保中心將在 10 月 20 日針對退捕漁民舉行一個專場招聘會,共推出 670 個崗位。11 月中旬,將再開展一次農業技能培訓,推動漁民轉產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