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戴恩月有了新營生

2020-12-20 華聲在線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鄒娜妮 通訊員 陳衛華

12月15日一大早,戴恩月像往常一樣,騎著小三輪到鎮上農貿市場賣菜。上午10時許,50公斤蔬菜銷售一空,進帳300多元。

今年55歲的戴恩月家住新化縣琅塘鎮龍灣村,祖祖輩輩在資江邊捕魚為生。去年下半年,湘資沅澧4條河流幹流開始禁漁。雖然心裡支持,老戴還是犯嘀咕:捕了30多年魚,離開這條日夜奔騰的資江,以後靠什麼生活?

沒幾個月,老戴重拾笑顏。原來,駐龍灣村幫扶工作隊為他量身定製創業計劃,幫他承包周邊村民閒置土地種植蔬菜。今年8月,村裡還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

「與『水上漂』相比,還是岸上的產業靠得住、更長久。」從「退捕漁民」轉身「實體老闆」,戴恩月算了筆帳:17個蔬菜大棚,100餘畝時令蔬菜,3個月銷售額達17萬餘元。

「為了讓退捕漁民順利轉崗就業,我們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各鄉鎮、村黨員幹部對退捕漁民開展『一對一』幫扶。」婁底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袁若寧介紹,全市共有退捕漁民584人,有就業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411人中,已實現就業403人,就業率達98.1%。

對一些年紀大、技能單一的漁民,婁底安排一些簡單易上手、對技術和身體條件要求不高的普工、保安、後勤、巡護員等崗位,幫助他們實現轉產轉業。目前,全市退捕漁民就業服務累計開展崗位推薦4104次、職業指導2274次,提供免費技能培訓信息2141次。

既要「漁民樂」,也要「魚兒歡」。隨著漁民逐步上岸,婁底排查出資江水域涉漁「三無」船舶1350艘,現已全部上岸,漁船漁網回收拆解全部完成。

「水環境改善,也有我們漁民的貢獻。現在上岸種菜,不僅自己脫了貧,還聘用8名村民在基地務工。」戴恩月對未來充滿信心。

相關焦點

  • 關注長江禁漁:漁民上岸,有了新營生
    漁民上岸,有了新營生(大江大河·關注長江禁漁①)  編者的話  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今年1月1日,長達10年的長江「禁漁令」開始實施。10個多月來,沿江各省份和有關部門迅速行動、多措並舉,禁漁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另一方面,禁令之下,非法捕撈、私下兜售「江鮮」的情況依然存在。
  • 四位長江漁民「轉身」記
    首發:1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侯文坤心有懷念,腳步向前。隨著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為期十年的禁捕,長江沿岸世代以漁為業的漁民們向著新生活,「轉身」上岸。
  • 臺灣2000多漁民北上抗議 斥蔡英文對漁民漠不關心
    臺灣2000多漁民北上抗議 斥蔡英文對漁民漠不關心 2018年11月06日 13:1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11月6日訊  「蔡英文有關心我們漁民沒飯吃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不滿「遠洋漁業條例」等三「法」罰太重,東港、小琉球近2000人6日早上5點30分,一同搭遊覽車北上,向臺當局「農委會」抗議。抗議漁民強調,他們不是被「政治操弄」,是為了顧肚子,請臺當局給他們一口飯吃。
  • 東寶區多舉措確保退捕漁民轉產就業有保障
    為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長江禁捕退捕工作的決策部署,全力保障全區長江流域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去年,東寶區人社局積極謀劃、多方協調,全力做好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工作。目前,全區56名有就業意願和有勞動能力的退捕漁民已全部實現了轉產就業安置。
  • 石獅祥芝休漁期漁民忙中有樂 將舉辦漁民文化節
    此外,為確保休漁期間漁民生活忙中有樂,祥芝鎮政府將舉辦籌劃已久的漁民文化節。  上午,記者來到祥芝中心漁港,漁港千帆林立,一片寧靜。來自祥漁村的老蔡和幾個僱工正往漁船上運送油漆,老蔡告訴記者,要利用休漁期間為漁船塗上藍色油漆,好好地保養船體,「等到開漁時它又能大顯身手了。」
  • 屏東有個「蝦佩克」 創造漁民自治新模式
    少幹多賺 屏東有個「蝦佩克」   「東港櫻花蝦產銷班」創造漁民自治新模式  過度捕撈是全球面臨的棘手問題,屏東有個小小的「東港櫻花蝦產銷班」,通過極具臺灣特色的漁民自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
  • 洞庭湖最後的洲島漁民
    圖/文 湖南日報記者 辜鵬博 鄒晨瑩 通訊員 黃擁軍 楚峰 石賽夫1月4日,沅江市瓊湖街道蓮花島,漁民們的房子開始逐步拆除。房子依湖而建,每家每戶都有漁船。島上最熱鬧的時候,這裡都停滿了漁船。2020年12月25日,沅江市澎湖村。正在拆解的漁船上,有「編號17:江國輝」的字樣。不遠處,站著一位老人,眼裡充滿坦誠的不舍,他是江國輝的父親江連山。
  • 西北有信天遊,東北有二人轉,榮成有漁民號子,且聽大海的歌唱。
    漁民在繁重的生產實踐裡,在長期與大風大浪的抗爭中,創造出了一種古老的歌謠——漁民號子。這種生活氣息濃鬱,風格獨特的漁民號子作為我國民間口頭文學及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傾瀉出的是漁家漢子在搏擊大海、出沒風波時撼人心魄的歌唱。
  • 長江最後的漁民:禁漁10年 28萬漁民如何棄水上岸?
    張元州在船上生、船上長,有時也會上岸到有房子的漁民家裡看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都昌縣鄱陽湖邊的漁民陸續攢錢、上岸建房,於是有了自己的村,叫青龍咀。1998年,長江洪水淹了幾十戶,鎮政府在旁邊又劃出一片宅基地安置漁民,又有了後來的水產村,也就是水產大隊。
  • 漁民安·漁獲豐·漁家樂——僑港漁民的新年願望
    新華社南寧1月1日電題:漁民安·漁獲豐·漁家樂——僑港漁民的新年願望新華社記者王念、潘強新年第一天清晨5點,天麻麻亮,廣袤的北部灣海面透出霞光,海鳥迎著2020年第一縷陽光自由飛翔。漁民一邊高聲吆喝,一邊與買主討價還價。這個並不大的岸邊海鮮市場一直非常熱鬧,漁民們在這裡卸下漁獲就地交易,最新鮮的魚蝦蟹螺從這裡運往全國各地。僑港意為「歸僑之港」。乘船從海面回望僑港,這個陸地面積只有0.6平方公裡的小鎮上住著1.8萬多漁民,95%是歸僑和僑眷,一排排黃白相間的樓房錯落有致。「真想不到!真想不到!」
  • 香港流動漁民的「內地副會長」
    新華網深圳6月25日電(記者王攀、李娜)在深圳的沿海港口,長期活躍著這樣一群特殊的漁民——香港流動漁民。祖祖輩輩依靠在南海捕魚為生的他們生在香港,活躍在深圳,過著地地道道的「雙城生活」。現在,這群香港漁民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首次為自己選出了一名「內地籍副會長」——黝黑的湖南漢子曾尚宏。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深圳邊防支隊南澳工作站教導員。
  • 漁民捕獲魔鬼魚 魔鬼魚有營養價值嗎
    蝠鱝的營養價值有哪些?  蝠鱝是鰩魚中最大的種類,魔鬼魚能吃嗎?它的肉可食用、肝可用來制油,內臟和骨骼可制魚粉。魔鬼魚的肉質十分好,富有彈性,口感特別,兩翼的肉質十分細膩。中間部分適意煎,兩翼適合用紅酒做汁來做鐵板,清蒸魔鬼魚也是十分美味的。因為擁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市場價值很高,因此經常被漁民大量捕殺。
  • 鄱陽湖漁民的「登岸故事」
    吳華山帶頭向政府上交了漁民證、4艘漁船和全部漁網。按照政府的補償政策,他領到7萬餘元補貼。捕撈協會的30多戶漁民也紛紛跟隨。交了船開始二次創業的吳華山依舊離不開水。動用多年的積蓄,吳華山在象山鎮的堤壩附近承包了近400畝水田,開始養小龍蝦。
  • 即將「消失」的長江漁民
    「就水生動物而言,長江是其他河流無法比擬的,如亞馬孫河魚類種類比長江豐富,也有豚類,但是沒有亞冷水性的鱘類;而美洲密西西比河,有鱘類,但是沒有豚類。中國長江,是唯一具有鱘類兩個科(同時具有白鱘科和鱘科的河流只有長江和密西西比河),還具有兩種淡水豚類(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的,這在全球是獨一無二的。」危起偉在回復記者的郵件中寫道。
  • 與漁民一起保護「魔鬼魚」
    摘要 被稱為「魔鬼魚」的蝠鱝,體型龐大奇特,卻安靜沉穩而有好奇心。凱斯婷·福斯貝推動立法與教育,並幫助漁民從蝠鱝保護中獲利。
  • 即將「消失」的長江漁民_環球人物網 - 有溫度的人物網站
    「就水生動物而言,長江是其他河流無法比擬的,如亞馬孫河魚類種類比長江豐富,也有豚類,但是沒有亞冷水性的鱘類;而美洲密西西比河,有鱘類,但是沒有豚類。中國長江,是唯一具有鱘類兩個科(同時具有白鱘科和鱘科的河流只有長江和密西西比河),還具有兩種淡水豚類(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的,這在全球是獨一無二的。」危起偉在回復記者的郵件中寫道。
  • 漁民意外發現怪異生物:長有尖牙好似黑魚
    兩名俄羅斯漁民發現了不明生物,它們看起來如此嚇人。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俄羅斯漁民在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境內的卡馬河(Kama River)中發現一條怪異的生物,其通體黑色,看起來像魚,但卻擁有恐怖的外貌和鋒利的牙齒。
  • 長江邊最後的漁民 告別「水上漂」如今生活很有奔頭
    >告別「水上漂」如今生活很有奔頭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常年禁捕,涉及沿江10個省市近28萬漁民,重點水域常年禁捕期為期10年。在長江南京段江面上,有個面積1.5平方公裡的小島名烏魚洲。江面上,350餘條漁船並排停放,首尾相接,一眼望不到頭。這些船大多是載重15噸左右的鐵船和水泥船,曾是漁民們在江上的「家」。記者了解到,國家的禁漁政策出臺後,這些船被要求集中停靠,等待拖上岸銷毀。對於這份新工作,謝長江還有些不習慣,規定早上8點上班,卻總是5點多就醒來。
  • 捕魚嘗鮮 當一回「漁民」
    遊客當漁民,過一把「漁民」癮 陳秋明 攝 推薦線路:廣之旅陽西沙扒灣,海灘風情2天惠東巽寮灣建議捕魚時間:白天,避開正午魚類品種:魚蝦蟹工具:漁網到百裡長灘巽寮灣,除了可以享受陽光海灘,出海捕魚也別有一番情趣。由於風浪不大,一家大小可一起乘坐漁船,隨海浪搖擺,與當地漁民一起撒網勞作,過上一回「漁民」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