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愛的小課桌》節目中,爸爸們作為代課老師,輔導孩子作業。別的孩子看到自己爸爸都挺高興,只有凱凱一臉鬱悶。做作業時,凱凱對爸爸十分牴觸,他說:「別逼我」、「你什麼都不會」,最後還跟爸爸吵了起來。
在採訪中,凱凱說,爸爸不給他吃早飯,不愛他只愛媽媽,還跟媽媽告他的狀。爸爸沒做過一件讓他開心的事,聽他說「爸爸我愛你」這樣的話,還會罵他。
編導問,你長大想跟爸爸媽媽一起生活麼?凱凱說,他只想跟媽媽和小貓住一起。嫌棄爸爸的情緒幾乎溢出屏幕。
看到這段,觀察團有媽媽流淚了,這孩子才7歲,但他跟爸爸的關係竟已經勢如水火。
葉一茜現場為這位爸爸喊冤,稱這位爸爸很愛孩子,不出差的日子每天接送孩子,為孩子做早飯,而且撐傘時,寧可自己挨淋,也要用傘把孩子保護好。
為何爸爸的付出,孩子不但看不到,而且跟爸爸的關係還越來越僵呢?家有男寶,我也曾被他倆的父子關係搞得焦頭爛額,好像「一山難容二虎」似的,家裡這兩個雄性生物,怎麼就這麼難相處呢?
後來通過學習和調整,現在孩子粘爸爸已經勝過了粘我,我感覺挺好,男生真的需要多跟爸爸相處,這樣他才能順利成長為男人。
一次我偶然看到鍾南山院士的採訪,發現他談到爸爸時,眼睛都是放光的。仔細查閱了他家的教育方式後,我發現,原來鍾南山兒時也是個「頑童」,是鍾爸爸獨有的教育方式,把這個調皮搗蛋的男孩,養成了今天這位「無雙國士」。
教育專家張敏說:「一個孩子和爸爸的關係,決定著他和世界的關係。」讓我們一起來學學鍾南山爸爸的育兒經,願每個小男孩都能在童年得到父親良好的教育和愛。
一、男孩從爸爸的陪伴中學習如何做男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男孩的成長可以分為三個階段:①出生到6歲,溫柔幼童期,此時男孩更依賴媽媽,分離焦慮明顯高於女孩;②6歲到13歲,男性學習期,此時男孩開始粘父親,模仿父親、學習父親;③13歲到成年,青春期,向男人進發,需要男性領路人。
父親,只要出現在孩子面前,就能帶給孩子一種信任和安全感。而對於男孩來講,父親是他的榜樣,父親用行動教會他如何成為一個男人。
鍾南山的父親鍾世藩,是著名兒科醫生,每天只要他忙完了醫院的工作,就會陪鍾南山做作業。無論是時局動蕩還是工作調動,鍾世藩都會帶著孩子一起搬遷。在鍾南山的童年,父親可以說是「不動如山」地陪伴著他,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多承襲於父親。
可見,父親在一個男孩的成長過程中是多麼重要。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說:「爸爸撒手不管,孩子就會缺少胸懷寬廣的示範。父親應該把處理問題的方式和對待母親的態度,帶給孩子。」
在與父親的相處中,男孩觀察父親是如何掙錢養家的、如何與媽媽相處的、如何修電器、如何通下水道的。從父親的一言一行,男孩總結出如何做一個好男人,這令他們更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父親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
二、男孩從爸爸的工作中獲得人生目標
通過對父親的觀摩,男孩能夠對自己的性別更加認同,通過對父親的崇拜,男孩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但有些爸爸平時工作很忙,沒時間陪伴孩子怎麼辦呢?其實,帶著男孩一起參與到父親的工作中,這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鍾世藩一家在廣州安頓下來後,由於醫院經費緊張,鍾世藩自掏腰包買來小白鼠,在家搞實驗。每次爸爸做實驗,鍾南山都在一旁認真觀看,還不時提出些問題。後來,爸爸讓他當起了小白鼠的飼養員,那段時間與父親的「共同工作」,讓鍾南山對醫學產生了興趣,也學到了父親嚴謹治學的作風。
讓男孩參與爸爸的工作,能讓爸爸的形象更加豐富和立體,男孩對於自己未來的樣子也會有更清晰的憧憬。樊登就曾帶嘟嘟參與他的工作,他說這對孩子來講非常有儀式感。
如果你家也有為忙碌的爸爸,下面的建議希望能幫到他和孩子:
不要莫名其妙地消失。出差前告訴孩子爸爸要去哪兒,去做什麼工作。回家後,與孩子一起談談出差的見聞。給孩子留字條。紙條讓人覺得「值得珍惜」,也是感情內斂的爸爸與孩子交流的好方法。給孩子留字條,或打電話,都能讓孩子感覺爸爸一直在,這很重要。如果帶孩子一起出差,最好在孩子7歲之後,同時,建議不要帶兩個孩子出門,否則爸爸可能會照顧不過來。
能夠清晰說出父親的職業的男孩,會顯得更加自信和陽光。他們比同齡人更有自信,這來源於他們對父親價值的認同,他們為父親自豪。
這樣的男孩子,未來更願意從事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並且能夠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熱情,就像父親那樣披甲上陣,他們覺得這是一種榮譽。
三、男孩從爸爸的愛中學習如何愛別人
開篇時提到的「凱凱想要換爸爸」事件中,凱凱說:「爸爸親口說他不愛我。爸爸也不讓我說『我愛他』這種話。我想:不理爸爸就好了。」現場教育專家張敏評論說:「愛在這個家庭是被堵住的。」
父母的愛,對於男孩女孩都很重要。但在男孩的世界中,他們得到的「愛的語言」往往少於女孩。
臺灣地震,大S的兒子嚇哭了,汪小菲斥責兒子說:「什麼你就哭?你一個男孩子,地震有什麼好哭的!」而汪小菲對女兒卻是體貼入微,噓寒問暖的。娛樂圈中,楊爍、秦昊也都認同這種男女不同的養育風格。
在男孩的成長中,父親特別容易對他提出「男人」的要求,而很少對孩子表達愛。
由於沒有在父親那裡得到示範,小男生們不懂得如何表達愛,就會更容易揮拳頭,或者成為「鋼鐵直男」。到了青春期,男孩在渴望愛和渴望獨立,兩種心理作用力的拉扯下,就會變得更加叛逆和不好溝通。在這種「冷硬」的情感環境下長大的男孩,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更不懂得什麼是愛。
在這方面,鍾南山的父親就做得很好。鍾世藩從小就教育鍾南山:「要把你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說出來。」鍾南山說,每次父親治好了病人,病人家屬會表達由衷的感謝,「這時父親很高興,我們全家都高興。」像這種濃濃暖意,經常在鍾南山的家中流淌。
能夠自然真實地表達情感和愛,這是父母能給孩子創造的最好的家庭氛圍,愛孩子就要勇敢地說出來。
男孩能從父親的言語中直接感受到愛,也能從父親看自己的眼神、擁抱中體會到愛,更能從與父親共同動手做的事情中體會到愛。
這些感受能讓男孩對於情感的認知更清晰明確,他們就能更好地用語言來表達情緒,也能更好地體諒別人、愛別人。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男孩,更有機會成為「暖男」。
教育專家張敏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會愛是一種本領。」爸爸究竟怎樣做才能緩解與男孩的關係?媽媽究竟怎樣做才不會把男孩養成「媽寶男」?父母怎樣做才能讓男孩成長得更優秀呢?
其實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父母自己不斷學習的過程。李玫瑾教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其實還有一個師,就是『書』。」如果您家也有男孩,建議您讀一讀這本《養育男孩》,這是男孩父母的必備讀物。
本書詳細介紹了父母應該如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男孩的身心特點出發,教家長如何傾聽男孩的心聲,如何與男孩溝通,如何引導男孩表達自己。幫家長解決難以與男孩溝通的燃眉之急。
同時,本書從男孩最容易出現的各種問題入手,通過實際案例,手把手教家長:如何解決問題,養出陽光男孩。
書中還從不同側面,教給家長如何幫助男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助力父母將男孩培育成有人格健全的男子漢。讓家有男寶的家長,不再摸著石頭過河。
本書原價36元,現在活動價只要29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下單。
本書可以說是養育男孩的指路明燈,幫男孩家長從一地雞毛的家庭生活中解脫出來,建議有需要的家長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