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黃土地裡的「黑金子」:小菌菇撬動脫貧...

2020-12-22 央廣網

周口市太康縣大許寨鎮羅古洞食用菌基地(央廣網記者 汪寧 攝)

央廣網周口8月31日消息(記者 汪 寧 胡文斌)8月27日下午,記者來到周口市太康縣大許寨鎮羅古洞行政村華瑞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恆溫大棚裡,看到一顆顆虎頭虎腦的黑皮雞樅菌格外可愛,仿佛正在等待著農戶們前來採摘。

黑皮雞樅菌被稱為黃土地裡的「黑金子」(央廣網記者 汪寧 攝)

黑皮雞樅菌又叫長根菇,當地村民還親切的將它稱為黃土地裡的「黑金子」,因其肉質細嫩、鮮美醇香、營養豐富,因此備受消費者青睞。

大許寨鎮羅古洞食用菌設施種植基地的智能化生產車間(央廣網記者 汪寧 攝)

近年來,太康縣羅古洞行政村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結合當地扶貧政策,引入華瑞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該項目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主要培育雞樅菌、種植羊肚菌等高端菌種,由公司提供種子、技術並回收。

智能化生產車間(央廣網記者 汪寧 攝)

而太康縣大許寨鎮羅古洞食用菌設施種植基地(華瑞農牧)是太康縣建設規模較大、力量較為雄厚、技術較為成熟的雞樅菌生產基地,地址在大許寨鎮羅古洞村,佔地1000餘畝,已建成全自動恆溫菌棚150棟,常溫棚160棟,無菌制種車間7000平方,配置有現代化生產線和智能化生產車間,率先引進種植黑皮雞樅,年制種能力2400萬棒(袋),年產值1.6億元。 

羅古洞食用菌設施種植基地年制種能力2400萬棒(袋),年產值1.6億元。(央廣網記者 汪寧 攝)

據該基地負責人介紹,由於菌種的生長周期短,一旦出菇,就要抓緊採摘,並立即轉入加工車間,經過削根後按品級分類,隨後裝車發往北上廣及成都、西安等大城市。所以,從管理、採摘到後期加工,種植雞樅需要較多人工。羅古洞食用菌設施種植基地現有51個棚,忙的時候,需要900多員工採摘,年輕的員工削菇一天能掙到100多元。

何俊英正在給黑皮雞樅菌削根後按品級分類(央廣網記者 汪寧 攝)

正在大棚旁邊削菇的何俊英告訴記者:「今年俺68歲了,現在在這削蘑菇,一個月能拿二千多塊錢,既不耽誤顧家,又能在家門口掙到錢。自從到這裡務工後,家裡的收入也跟著翻了個番。」

食用菌基地充分顯示出龍頭帶動作用,菌種覆蓋周邊12個鄉鎮、342戶種植農戶,並與外地同行和科研技術單位建立有密切的合作關係,菌種外銷60萬棒(袋)。羅古洞食用菌基地規模大、效益高、技術先進、輻射範圍廣,是國內一流的設施種植基地,羅古洞行政村也是全國黑皮雞樅設施種植第一村。

太康縣老冢鎮範港村範華東、宋愛景夫婦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前些年夫妻倆在上海打工,今年受疫情影響,範華東在多方資助下,也在羅古洞食用菌設施種植基地承包了一個大棚。

「這個棚是年初種上的,種這棚感覺投資少、見效快、管理方便,技術方面由公司跟進比較到位,年純收入會突破10萬多元,今年能夠穩穩脫貧。」正在雞樅棚裡忙著削菇的宋愛景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又承包了兩個大棚,黑皮雞樅菌基地收購價一般每斤30元左右,市場價能夠買到每斤90元左右,估計到年底三個棚收入會達到30多萬元。」

恆溫出菇車間的空調水不僅可以養魚,而且在廠區內形成了綠水環繞景觀。(央廣網記者 汪寧 攝)

華瑞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月華向記者詳細介紹,食用菌基地按照「雞、菇、菜、魚、遊」綠色循環農業發展理念,堅持與養殖場、魚塘、生態蔬菜農場統籌規劃,秸稈、雞糞用作培養料,菌渣作為楸樹、蔬菜等農作物有機肥料,恆溫出菇車間的空調水不僅可以養魚,而且在廠區內形成了綠水環繞景觀。真正實現了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

相關焦點

  • 黃土地長出「黑金子」 龍光集團資助肇慶德慶發展菌菇種植
    來源:金融界網站每年五月,一種被稱為黃土地裡「黑金子」的菌類集中上市,這種異於尋常的美味穿過舌尖,給食客們傳遞著時節感動的同時,也給種植它的貧困村民帶來了新一年生活的期待。在廣東肇慶德慶縣鳳村鎮,一個由龍光慈善基金會定向支持肇慶市婦聯開展的精準扶貧、產業扶貧項目——菌菇種植基地迎來了新品種「黑皮雞樅菌」的上市。雖然批發價每斤30元左右,但黑皮雞樅菌在市場上仍供不應求。 種在大棚裡的黑皮雞樅菌,黑且短,長相併不起眼,但它吃起來肉質脆嫩,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硒及真菌多糖等多種營養成分。這種看似平常的菌類,種植起來卻並非易事。
  • 德慶扶貧菌菇種植基地種出黑皮雞樅菌 被當地農民譽為黃土地裡的...
    肇慶市德慶鳳村的菌菇種植基地,是由肇慶市婦聯牽頭、探索建立起來的精準扶貧、產業扶貧項目。近日,這個菌菇種植基地又有新品種上市了,上市的菌叫做黑皮雞樅菌。這種菌,被當地農民譽為黃土地裡的「黑金子」。種在大棚裡的黑皮雞樅菌,它長得又黑又短,長相併不起眼,但它吃起來肉質脆嫩,清甜無渣,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硒及真菌多糖等營養成分,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口感非常好,甚至摘下來就可以直接入口。黑皮雞樅菌的生長速度很快,一天要採摘3次。目前這種菌供不應求,批發價都要每斤30元左右。
  • 全面建成小康 一個也不能少
    「人民的美好生活,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回望「十三五」,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親自出徵、親自督戰,中國向貧困發起衝鋒。到今年年底,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將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人民日報新媒體今天推出微視頻《一個都不能少》,讓我們跟隨總書記的同期聲,看中國脫貧攻堅的堅定步伐。
  • 浠水汪崗:小菌菇撬動大產業
    「生態農業」立起來好山好水,才能孕育出好菇!利用基地菌包出產的秀珍菇富有肉感,口感鮮嫩,爽滑勁道,具有獨特的鮮香和甜味兒。依託湖北省嘉農一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狠抓標準化建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樹立行業標杆,打造地方品牌,建設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加快產業循環發展……汪崗鎮持續加大扶持力度,促進食用菌產業快速壯大。
  • 江蘇常州: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格外關心殘疾人這個特殊群體,多次走到他們身邊,詢問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情況,勉勵大家活出精彩人生。  同在一片藍天下,同走一條小康路。
  • 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①)
    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日前,「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啟動,本報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和工廠社區,聚焦各地發展成就,觸摸民生溫度。本欄目從今天起推出系列評論,回顧奮鬥歷程,講述身邊故事,展望美好未來,和讀者一起感受我們的小康生活。
  • 永泰小小菌菇做出致富大產業
    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蓋洋鄉把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引進福州市盈豐菌業有限公司變「輸血」為「造血」積極扶持菌菇產業發展以小菌菇種出了增收致富大產業在蓋洋鄉蓋洋村的盈豐菌業有限公司的生產園內三六九等」有的在剪菇頭和曬菇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福州市盈豐菌業有限公司是2019年蓋洋鄉政府招商引資項目,於2020年6月份建成投產。
  • 食用菌 | 冬季菌菇養生料理指南
    冬季菌菇養生料理指南坊間有種說法:「要想身體好,菌湯是個寶;若要身體瘦,多吃菌子少吃肉」,各
  • 德江:小菌菇大產業 撐起群眾「致富傘」
    跟著她的腳步,記者走進一片整齊的塑料大棚,大棚裡的菇盤上一個個圓鼓鼓的竹蓀即將「舞動裙擺」。「這可是我們社區的致富寶貝。」一旁的管理人員蔡連江笑著說,「依託食用菌基地,大家的生活越來越甜蜜。」蔡連江是新場社區村民,他的家就在離園區不到500米的地方。在他小時候,竹蓀、黑木耳、羊肚菌等菌菇可是社區的稀罕物。
  • 劍河:朵朵小菌菇孕育致富新希望
    劍河縣岑松鎮巫亮村食用菌基地裡,食用菌菌棒長勢喜人。「冬日裡,黔東南劍河縣閒田、高坡上,食用菌孕育著豐收希望。「我們考察時了解到公司在工廠化管理、品種培育、市場對接等方面都很有優勢和經驗。」劍河縣縣委副書記劉文輝說:「選擇食用菌,我們有優勢。」「劍河縣勞動力少,且沒有種植食用菌的技術;工廠化發展,找不到一塊平地,這事兒太難了。」起初,江西榮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榮通並不看好劍河縣的食用菌產業。
  • 小菌菇助力大扶貧 第十屆菌菇烹飪盛典舉行
    精美的菌菇菜(東南網記者 陳楠 攝) 精美的菌菇菜 (東南網記者 陳楠 攝)東南網9月5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上午,第十屆「菇品世家」杯菌菇烹飪盛典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菌博會現場舉行,主題為「小菌菇助力大扶貧
  • 新疆烏什縣託萬克麥蓋提村:菌菇開出「產業花」
    開欄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小康社會、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千年期盼。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東鄒城:小菌菇撐起小康傘
    截止2019年底,全市種植食用菌品種涉及金針菇、杏鮑菇、香菇、蟹味菇、白玉菇、雞樅菌、灰樹花、玉木耳、銀耳等20多個名優品種,年產鮮菇30餘萬噸。培植了工廠化、智能化食用菌生產企業20多家。其工廠化食用菌產業集群集聚發展,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 綠水青山間,雨花區寫就「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的動人故事
    綠水青山環繞的雨花區跳馬鎮內,長勢喜人的容器苗產業基地裡,綠油油的新苗搖曳著希望;滿目蔥蘢的扶貧車間中,一簇簇迷迭香吐露芬芳,黃土地裡正長出「脫貧信心」;新修建的平敞道路入組通戶,串聯起點綴山間的棟棟新房,成為奔向好日子的康莊大道……石燕湖。資料圖。
  • 寧波:小康路上,殘疾人一個都不能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3)本報記者 楊益波陳朝霞 孫勇小小客廳,不到15平方米。悶熱的夏天,電風扇吹出的風都是暖烘烘的。李勤額頭上滲出顆顆汗珠,正專注地操作縫紉機,縫製著兩塊布料。在她的工作檯四周,分類碼放著各色布料和五顏六色的鑰匙包、錢包等手工布藝品。
  • 福建建陽:小菌菇託起脫貧致富夢
    福建建陽:小菌菇託起脫貧致富夢 2020-09-06 11:46:05 清晨時分,走進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莒口鎮茶布村茶山食用菌合作社種植基地,陣陣菇香撲面而來。菇棚內,一朵朵茶樹菇破棒而出、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忙著採摘成熟的茶樹菇,整個種植基地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最近天氣比較好,茶樹菇長得快,白天採摘後,一夜間又長出來。」茶布村茶山食用菌合作社負責人徐際燕說,種植基地這段時間每天可產新鮮茶樹菇2萬斤左右,平均每天要請40多個工人來採摘、烘烤茶樹菇。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調研行」大同市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全省廣大幹部群眾正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今日起,本報開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調研行」欄目,組織記者深入各市、縣、村基層一線調研採訪,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主題,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車間廠房,全景展示我省城市和鄉村的發展變化,展示各地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措施成效,展示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和火熱生活,展示三晉兒女不懈奮鬥的精神面貌,講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山西故事。
  • 溫暖的迴響·軍隊助力脫貧攻堅調研行丨黃土地見證真情反哺
    習主席說:「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這就是我常說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涵義。」延安市延川縣黃家圪塔村,村民高成家新翻修的窯洞牆上,貼滿了孫女高寧的獎狀。9歲的小姑娘笑靨如花,跳著自學的舞蹈,向來家裡巡診的空軍軍醫大學醫護人員表達謝意。屋外,高成指著房前屋後的拱棚,笑得合不攏嘴。
  • 「脫貧攻堅(湖北篇)」康復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黃岡全力做好殘疾...
    這是湖北省黃岡市全力做好殘疾兒童關愛和康復救助工作、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的全面收官之年。面對疫情汛情的嚴重影響,湖北省黃岡市各級殘聯部門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目標,通過系列紮實舉措,積極做好康復救助工作,實現殘疾兒童應救盡救,確保康復路上,一個殘疾兒童都不能少。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定點幫扶工作巡禮】來賓市紀委監委...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定點幫扶工作巡禮】來賓市紀委監委:幫出實效 扶出精氣神 2020-09-17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