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小康社會、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千年期盼。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荔枝新聞記者/顧敏霞 顧道遠 沈穎 史亞楠 烏什臺/艾克熱木 視頻/陳嘉駿 實習生/陳雨璐
新疆烏什縣地處塔裡木盆地西北緣,天山山脈中段南麓,託什幹河流經此處並最終匯入塔裡木河,讓這裡山水相依,被譽為「中國西部生態明珠」。從烏什縣城向東北行進約13公裡,在託什幹河南岸,坐落著託萬克麥蓋提村,當地人俗稱「七村」。
託萬克麥蓋提村的「衢州團結新村」牌坊,記錄著浙江省對這裡的支援建設
在河水的滋養下,七村的人們歷來以種植為生,果樹、糧食、蔬菜……但受制於夏熱冬寒的氣候條件和鹽鹼含量高的土壤條件,這裡作物結構單一,村裡人忙忙碌碌,日子卻始終緊緊巴巴,掙扎在貧困線下。
氣候和土壤條件客觀存在且難以更改,村民的脫貧需求又相當急切,託萬克麥蓋提村路在何方?201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幹部局「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隊開始在託萬克麥蓋提駐村,讓事情有了轉機。「駐村後我們進行了廣泛的調研,發現這裡水資源、林木資源比較豐富,適合發展林下經濟,種植食用菌」,「訪惠聚」工作隊隊長、村第一書記李江介紹,「所以工作隊決定以食用菌種植為突破口,帶動村莊脫貧致富。」
七村圍繞菌類生產建立起多個「孵化園」「培訓基地」
如今,經過3年的發展,託萬克麥蓋提村已經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脫貧路」「小康路」,依託菌類種植,村裡強產業、興旅遊、促民生,小小的菌菇多點開「花」,村民增收致富,榮獲「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等多項榮譽,獲評「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巾幗脫貧示範基地」。
瞄準「天南木耳第一村」 開出「產業花」
託萬克麥蓋提村擁有成片的果樹林,樹枝修剪是種植過程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在過去,村民們將剪掉的樹枝拿去燒火或者乾脆廢棄掉,造成了汙染或浪費。「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到達這裡後,從這不起眼的樹枝入手,加工成為優質菌棒,再種上從浙江引入的黑木耳種植品種,很快獲得了成功。
菌棒生產車間
雖然木耳種植讓大家嘗到了甜頭,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近兩年阿克蘇地區的黑木耳種植規模達到了1000萬棒,產量增大後有可能出現的價格風險讓他們不得不考慮。其次,每年11月到來年2月是黑木耳菌棒的休眠期,這四個月大家是沒有收入的。從木耳出發,託萬克麥蓋提村更進了一步。
陳金生(左二)講解種植技術
「目前我們村靈芝種植大棚的面積達到了500平方米,生產出來的靈芝製作靈芝孢子粉,可以實現更高的收益。」村生態園技術負責人陳金生告訴記者,孢子粉在自然界是非常難以收集的,大約100公斤椴木靈芝才能產出1公斤的孢子粉,因為珍貴,靈芝種植成為村民致富的新渠道,「目前我們一公斤破壁靈芝孢子粉可以賣到一萬多元,沒破壁的可以賣到七八千元。」
七村種植的靈芝
李江介紹,像靈芝、柳樹菇、猴頭菇等菌類,經濟效益是好於黑木耳的,為了使優質菌種得到推廣,他們打造了菌類孵化園,實行菌種研發、菌棒生產、種植管理、技術培訓、收購銷售全鏈條經營,打造集產、學、研於一體的食用菌綜合平臺。
目前,七村已建成10座現代化智能溫室大棚、44座傳統溫室大棚、505座木耳拱棚、實現全季節生產。此外,他們著力打造「七村黑木耳」品牌,依託「電商+實體」,採取「線上+線下」的方式拓寬銷售網絡,使產品走得更遠,暢銷新疆內外。「2019年菌類種植給我們村增收60多萬元,相信未來還可以更高。」李江說。
菌類溫室大棚
高規格打造生態園 開出「旅遊花」
菌類產業步入正軌,託萬克麥蓋提村並未停止探索的步伐,結合鄉村振興,依託這裡的林業資源,他們又想到了「走旅遊路,吃旅遊飯」這一致富門徑。
「訪惠聚」駐村工作隊臨時黨委委員吳長青向荔枝新聞介紹,他們把村裡580畝的林帶和零散居住的房屋納入村集體資產,進行統一開發,建成了七村生態園。在生態園內,民宿住宿、動物觀賞、民俗演出、特色美食一應俱全,其中最具有七村特色的,是菌類採摘。
七村生態園
記者注意到,在這裡,遊客不僅可以進入現代化的菌類種植大棚,近距離觀摩各種食用菌的標準化生產流程,全面了解食用菌的基本常識和栽培技術,還有黑木耳、香菇、袖珍菇、榆黃蘑等菌類可供採摘,這大大增強了遊客的互動體驗。採摘後,遊客可以在生態園內品嘗親手採摘的最新鮮的七村菌菇。
「我們的生態園是經過精心的規劃和建設的,從打造之初就堅持高標準和高起點。」吳長青說,「園區堅持生態理念,邀請旅遊專家進行實地考察和專門設計,將園內的7座閒置民宅改造成精品民宿,一屋一品,各具神韻。」荔枝新聞發現,這裡還建設有房車營地、露營帳篷,配套充電樁等公共服務設施,鋪設2.6公裡的遊園木棧道,引入景觀水渠,修建瀑布、觀景臺、拱橋和水上石墩等景觀設施,致力於一站式滿足遊客們多元化的休閒體驗。
民宿內景
據介紹,2019年以來,生態園累計接待遊客3萬餘人次,實現綜合收入300餘萬元,真正走上了旅遊致富路。如今,這裡已創建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將食用菌產業和鄉村旅遊有機融合在一起,成為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新引擎。
搭平臺、促就業 開出「民生花」
過去的託萬克麥蓋提村窮且閉塞,小路崎嶇不平,到了晚上一片漆黑。如今再走進村莊,映入眼帘的則是平坦的柏油路和整齊的民房,村貌煥然一新,這與「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致力於改善民生密不可分。
村裡整潔的民房和馬路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記者注意到,除搞好基礎建設外,無論是做強產業還是發展旅遊業,當地都把新增崗位留給村民,將吸收村民就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驅動。搭建創業平臺,開展技能培訓,開發本地就業崗位,乃至組織有條件的村民到外地尋找務工機會……七村最終讓全村有勞動能力的744名村民全部實現了就業。
村民進行菌類管理工作
如孜古力·赫則孜是村生態園的經理,說起自己的就業之路,她連連感謝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她告訴記者,自己是在託萬克麥蓋提村土生土長的,成年後嫁到了外鄉,但沒想到婚姻很快結束,她又帶著女兒回到了村裡。沒有收入來源,這位單親媽媽只能向父母伸手,步履維艱。為了生活,她只能舍下女兒,到阿克蘇當餐館服務員。
婦女們在從事菌類採摘工作
後來在駐村工作隊的不斷說服下,她回到了村裡,從最基本的普通話和打字學起,成了一名村幹部。2019年,村裡要發展旅遊,她再一次接受了挑戰,到七村生態園開始了新的工作,並最終成為了一名經理,「看著生態園和家裡的情況都越來越好了,我打心底裡覺得特別高興。」
村民自家的菌類拱棚
像如孜古力一樣,託萬克麥蓋提村的村民依靠強大的集體,或務農、或務工,都擁有了「穩穩的幸福」。凱合日曼原本是貧困戶,通過種植木耳,2019年賣了1.4萬元;生態園裡建了動物園,艾合買提·卡森成為了一名飼養員;菌類種植需要技術員,傑力力·託合提就參加了培訓後成功上崗,每月僅合作社的工資就有5000元……
村民參加就業後收入提上來了,紛紛脫了貧。據介紹,託萬克麥蓋提村2017年整村退出貧困村序列,2018年底貧困戶全部脫貧,2019年貧困戶人均收入11898元。「下一步我們還要緊鑼密鼓擴建菌棒廠,進一步擴大產能,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使我們七村的現代農業的綜合優勢進一步顯現出來。」李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