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烏什縣託萬克麥蓋提村:菌菇開出「產業花」

2020-12-20 荔枝新聞

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小康社會、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千年期盼。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荔枝新聞記者/顧敏霞 顧道遠 沈穎 史亞楠 烏什臺/艾克熱木 視頻/陳嘉駿 實習生/陳雨璐

新疆烏什縣地處塔裡木盆地西北緣,天山山脈中段南麓,託什幹河流經此處並最終匯入塔裡木河,讓這裡山水相依,被譽為「中國西部生態明珠」。從烏什縣城向東北行進約13公裡,在託什幹河南岸,坐落著託萬克麥蓋提村,當地人俗稱「七村」。

託萬克麥蓋提村的「衢州團結新村」牌坊,記錄著浙江省對這裡的支援建設

在河水的滋養下,七村的人們歷來以種植為生,果樹、糧食、蔬菜……但受制於夏熱冬寒的氣候條件和鹽鹼含量高的土壤條件,這裡作物結構單一,村裡人忙忙碌碌,日子卻始終緊緊巴巴,掙扎在貧困線下。

氣候和土壤條件客觀存在且難以更改,村民的脫貧需求又相當急切,託萬克麥蓋提村路在何方?201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幹部局「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隊開始在託萬克麥蓋提駐村,讓事情有了轉機。「駐村後我們進行了廣泛的調研,發現這裡水資源、林木資源比較豐富,適合發展林下經濟,種植食用菌」,「訪惠聚」工作隊隊長、村第一書記李江介紹,「所以工作隊決定以食用菌種植為突破口,帶動村莊脫貧致富。」

七村圍繞菌類生產建立起多個「孵化園」「培訓基地」

如今,經過3年的發展,託萬克麥蓋提村已經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脫貧路」「小康路」,依託菌類種植,村裡強產業、興旅遊、促民生,小小的菌菇多點開「花」,村民增收致富,榮獲「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等多項榮譽,獲評「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巾幗脫貧示範基地」。

瞄準「天南木耳第一村」 開出「產業花」

託萬克麥蓋提村擁有成片的果樹林,樹枝修剪是種植過程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在過去,村民們將剪掉的樹枝拿去燒火或者乾脆廢棄掉,造成了汙染或浪費。「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到達這裡後,從這不起眼的樹枝入手,加工成為優質菌棒,再種上從浙江引入的黑木耳種植品種,很快獲得了成功。

菌棒生產車間

雖然木耳種植讓大家嘗到了甜頭,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近兩年阿克蘇地區的黑木耳種植規模達到了1000萬棒,產量增大後有可能出現的價格風險讓他們不得不考慮。其次,每年11月到來年2月是黑木耳菌棒的休眠期,這四個月大家是沒有收入的。從木耳出發,託萬克麥蓋提村更進了一步。

陳金生(左二)講解種植技術

「目前我們村靈芝種植大棚的面積達到了500平方米,生產出來的靈芝製作靈芝孢子粉,可以實現更高的收益。」村生態園技術負責人陳金生告訴記者,孢子粉在自然界是非常難以收集的,大約100公斤椴木靈芝才能產出1公斤的孢子粉,因為珍貴,靈芝種植成為村民致富的新渠道,「目前我們一公斤破壁靈芝孢子粉可以賣到一萬多元,沒破壁的可以賣到七八千元。」

七村種植的靈芝

李江介紹,像靈芝、柳樹菇、猴頭菇等菌類,經濟效益是好於黑木耳的,為了使優質菌種得到推廣,他們打造了菌類孵化園,實行菌種研發、菌棒生產、種植管理、技術培訓、收購銷售全鏈條經營,打造集產、學、研於一體的食用菌綜合平臺。

目前,七村已建成10座現代化智能溫室大棚、44座傳統溫室大棚、505座木耳拱棚、實現全季節生產。此外,他們著力打造「七村黑木耳」品牌,依託「電商+實體」,採取「線上+線下」的方式拓寬銷售網絡,使產品走得更遠,暢銷新疆內外。「2019年菌類種植給我們村增收60多萬元,相信未來還可以更高。」李江說。

菌類溫室大棚

高規格打造生態園 開出「旅遊花」

菌類產業步入正軌,託萬克麥蓋提村並未停止探索的步伐,結合鄉村振興,依託這裡的林業資源,他們又想到了「走旅遊路,吃旅遊飯」這一致富門徑。

「訪惠聚」駐村工作隊臨時黨委委員吳長青向荔枝新聞介紹,他們把村裡580畝的林帶和零散居住的房屋納入村集體資產,進行統一開發,建成了七村生態園。在生態園內,民宿住宿、動物觀賞、民俗演出、特色美食一應俱全,其中最具有七村特色的,是菌類採摘。

七村生態園

記者注意到,在這裡,遊客不僅可以進入現代化的菌類種植大棚,近距離觀摩各種食用菌的標準化生產流程,全面了解食用菌的基本常識和栽培技術,還有黑木耳、香菇、袖珍菇、榆黃蘑等菌類可供採摘,這大大增強了遊客的互動體驗。採摘後,遊客可以在生態園內品嘗親手採摘的最新鮮的七村菌菇。

「我們的生態園是經過精心的規劃和建設的,從打造之初就堅持高標準和高起點。」吳長青說,「園區堅持生態理念,邀請旅遊專家進行實地考察和專門設計,將園內的7座閒置民宅改造成精品民宿,一屋一品,各具神韻。」荔枝新聞發現,這裡還建設有房車營地、露營帳篷,配套充電樁等公共服務設施,鋪設2.6公裡的遊園木棧道,引入景觀水渠,修建瀑布、觀景臺、拱橋和水上石墩等景觀設施,致力於一站式滿足遊客們多元化的休閒體驗。

民宿內景

據介紹,2019年以來,生態園累計接待遊客3萬餘人次,實現綜合收入300餘萬元,真正走上了旅遊致富路。如今,這裡已創建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將食用菌產業和鄉村旅遊有機融合在一起,成為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新引擎。

搭平臺、促就業 開出「民生花」

過去的託萬克麥蓋提村窮且閉塞,小路崎嶇不平,到了晚上一片漆黑。如今再走進村莊,映入眼帘的則是平坦的柏油路和整齊的民房,村貌煥然一新,這與「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致力於改善民生密不可分。

村裡整潔的民房和馬路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記者注意到,除搞好基礎建設外,無論是做強產業還是發展旅遊業,當地都把新增崗位留給村民,將吸收村民就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驅動。搭建創業平臺,開展技能培訓,開發本地就業崗位,乃至組織有條件的村民到外地尋找務工機會……七村最終讓全村有勞動能力的744名村民全部實現了就業。

村民進行菌類管理工作

如孜古力·赫則孜是村生態園的經理,說起自己的就業之路,她連連感謝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她告訴記者,自己是在託萬克麥蓋提村土生土長的,成年後嫁到了外鄉,但沒想到婚姻很快結束,她又帶著女兒回到了村裡。沒有收入來源,這位單親媽媽只能向父母伸手,步履維艱。為了生活,她只能舍下女兒,到阿克蘇當餐館服務員。

婦女們在從事菌類採摘工作

後來在駐村工作隊的不斷說服下,她回到了村裡,從最基本的普通話和打字學起,成了一名村幹部。2019年,村裡要發展旅遊,她再一次接受了挑戰,到七村生態園開始了新的工作,並最終成為了一名經理,「看著生態園和家裡的情況都越來越好了,我打心底裡覺得特別高興。」

村民自家的菌類拱棚

像如孜古力一樣,託萬克麥蓋提村的村民依靠強大的集體,或務農、或務工,都擁有了「穩穩的幸福」。凱合日曼原本是貧困戶,通過種植木耳,2019年賣了1.4萬元;生態園裡建了動物園,艾合買提·卡森成為了一名飼養員;菌類種植需要技術員,傑力力·託合提就參加了培訓後成功上崗,每月僅合作社的工資就有5000元……

村民參加就業後收入提上來了,紛紛脫了貧。據介紹,託萬克麥蓋提村2017年整村退出貧困村序列,2018年底貧困戶全部脫貧,2019年貧困戶人均收入11898元。「下一步我們還要緊鑼密鼓擴建菌棒廠,進一步擴大產能,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使我們七村的現代農業的綜合優勢進一步顯現出來。」李江說。

相關焦點

  • 新疆阿克蘇烏什縣依麻木鎮託萬克麥蓋提村:小木耳長成大產業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平整潔淨的柏油馬路,整齊劃一的安居富民房,就業市場裡人來人往,校園內書聲琅琅……這是如今的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依麻木鎮託萬克麥蓋提村。可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連路燈都沒有的貧困村。
  • 一個維吾爾族青年眼中的託萬克麥蓋提村之變
    9年前,為了走出窮村託萬克麥蓋提,維吾爾族姑娘茹則古麗·赫則木選擇嫁到條件更好的鄰鄉,沒想到幸福短得只有3年。與丈夫離婚後,她帶著兩歲的女兒回到村裡。沒有生活來源的茹則古麗只能伸手向父母要錢,母親哭著勸她再嫁:「女人得嫁人才能有好生活」。女兒阿迪拉的一場重病花了2500元,這成了壓垮茹則古麗的最後一根稻草。
  • 新疆立足比較優勢,優化產業結構
    以往在新疆和田地區,養殖戶或屠宰場大都一扔了之,最大的用途是在夜市變身為烤羊腸。和田秋實崑崙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產後,情況有了轉變。2017年以來,這家公司每年將1000多萬根羊腸加工成腸衣或生物製品。如今,和田羊腸衣已進入歐洲市場,端上許多國家的家庭餐桌。從「邊角廢料」到「優質腸衣」,和田羊腸的變身,折射出當地產業結構的深刻轉變。
  • 德江:小菌菇大產業 撐起群眾「致富傘」
    按照全縣建設「兩園兩區一中心」(中國菌物園、紅託竹蓀產業園,銅仁市竹蓀主產區、野生菌撫育區,黔東北珍稀菌產業中心)的總體發展思路,依託「梵淨珍品·健康養生」公共品牌,挖掘食用菌產業特色優勢,打造開發了「陶緣仙姑」系列產品。
  • 浠水汪崗:小菌菇撬動大產業
    尋求鄉村振興新跨越時代出卷,人民閱卷。汪崗鎮作為農業大鎮,始終走在「趕考」的路上。從前的「糧食生產大鎮」,到如今的「秀珍菇小鎮」,經驗、文化的積澱與新時代的奮進,形成了一種歷史的相遇,構成了汪崗鎮產業振興最細膩也最磅礴的起筆。目標年產800萬菌包!
  • 永泰小小菌菇做出致富大產業
    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蓋洋鄉把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引進福州市盈豐菌業有限公司變「輸血」為「造血」積極扶持菌菇產業發展以小菌菇種出了增收致富大產業在蓋洋鄉蓋洋村的盈豐菌業有限公司的生產園內工人們分工合作園內一派繁忙景象女工採收香菇在菌菇大棚內菌架上排列有序的菌棒上長滿了大大小小的香菇幾名採摘女工忙著採收只見她們左手提桶右手在菌棒上翻飛不一會的功夫就採了大半桶的香菇棚外的工人們則圍坐在長桌旁有的將香菇分成「
  • 半月談|小小菌菇,撐起了一把「致富傘」
    小小菌菇,撐起了一把「致富傘」半月談 交口縣位於呂梁山脈中段,曾是山西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尚家溝村位於交口縣最南端,是深度貧困的典型代表,貧困發生率曾高達60%多。在這裡,一個小小的菌菇,撐起了一把「致富傘」。2017年,尚家溝村組建食用菌種植合作社,然而,由於技術不成熟,一場高溫天氣讓全村70多萬菌棒損失過半,直接經濟損失達140多萬元。投資商突然撤資,菌菇基地爛尾,貧困戶分紅遭受損失,面臨如此困境,在外經商的張建斌被村民「請」了回來。「村民都選他,就覺得他有能力把這個撐起來。
  • 陳文:一意「菇」行,用小菌菇託起致富夢
    2014年,當他滿懷一腔熱情得來到松茸之鄉雅江,準備在這裡搞產業園區,大幹一番事業時,卻被當地群眾潑了一盆涼水,大家覺得陳文口中所描繪規劃和藍圖都是空談,更有人覺得他就是騙子公司的託。然而,「事情是做出來的,產業是幹出來的。」面對質疑和阻力,陳文用行動證明了自己,通過發展松茸產業,他為高原群眾脫貧奔康帶來了看得見的「真金和白銀」。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認識陳文和他的松茸產業園。
  • 新疆烏什縣:泉域星空國際滑雪場·四季旅遊度假區開業
    10月1日上午,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新疆烏什縣泉域星空國際滑雪場·四季旅遊度假區開業。各族群眾歡聚一堂、載歌載舞,感受絲路文化魅力、體驗「天南第一泉」的秀美。 地委委員、組織部部長杜明參加開業慶典並表示,烏什縣泉域星空國際滑雪場·四季度假區的盛大開業,是烏什縣開拓冬季旅遊市場、開發旅遊體育、促進文旅融合、推進鄉村旅遊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
  • 活體菌菇養成記
    為了一探究竟,我來到位於上海青浦區練塘鎮的一處食用菌生產基地,親眼看到了貫穿著技術與智慧的「活體菌菇養成記」。菌菇高產背後的曲折故事走進位於練塘鎮的彭世菇業有限公司,一排排菇房出現在眼前,工廠化種植菌菇的規模一望可知。這裡每天生產約1萬棒活體菌菇,供應「海底撈」「豆撈坊」「七欣天」「小輝哥」等1600多家全國知名連鎖餐飲客戶。
  • 畢節金海湖新區:念好「菌字經」 講好「花故事」
    在畢節市金海湖新區雙山鎮普陸村419壩區羊肚菌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忙著採摘新鮮成熟的羊肚菌菇。一筐筐鮮嫩的菌菇從棚內運送出來,即將裝車銷售到省內外。 「羊肚菌不僅鮮嫩可口,而且營養價值高,所以它在市場上的經濟效益很好。我們在基地務工的同時,都想好好學習種植羊肚菌的技術,爭取以後能種出更好的羊肚菌。」
  • 在福州,菌菇居然能這樣吃!口水直流!
    幾朵菌菇能做出什麼「花」樣? 9位閩菜大廚各顯絕技 18道「內涵」與「顏值」兼具的菌系閩菜 令人大開眼界
  • 滋補養生菌菇雞湯,做法簡單,湯汁鮮香濃厚,菌菇嫩滑肥美
    小編今天要給大家分享一款美味的「菌菇雞湯」,真的非常好吃吆。俗話說的好「要想身體好,菌湯是個寶,若要身體瘦,多吃菌子少吃肉」哈哈哈哈,所以雞肉不只可以炒著吃還可以煲湯呢,再搭配上菌菇,絕對好吃的不像話,你們要是想吃的話就趕緊和小編一起做做吧我先到網上收集一些資料,讓我們一起在吃貨的道路上一邊吃一邊學習,雖然也不知道是不是百分百的正確,但是可以了解一下反正也沒有壞處不是
  • 劍河:朵朵小菌菇孕育致富新希望
    2017年,劍河縣將食用菌產業確定為「一縣一業」,圍繞「把劍河建成貴州食用菌菌種研發、制種基地」和「將劍河建成全省中高端食用菌生產大縣」兩個目標發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這個話題,滲入劍河縣村村寨寨。產業園從原料採購、原料配製、菌棒封包、菌棒滅菌到注入菌液、培育菌絲,形成完整的菌棒生產流程。主要生產對環境、技術要求高的雞樅菌、豬肚菇、秀球菇、虎奶菌、香菇等中高端食用菌。「此外,我們打造南岑溝、五河五岔、溫泉隧道口、幹俄、展架5個食用菌生產基地。園區的菌棒產出提供給基地,基地負責將菌棒進行菌菇生長培育、菌菇採摘、菌菇削根、菌菇封裝、冷鏈運輸等環節。」
  • 小菌菇助力大扶貧 第十屆菌菇烹飪盛典舉行
    精美的菌菇菜(東南網記者 陳楠 攝) 精美的菌菇菜 (東南網記者 陳楠 攝)東南網9月5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上午,第十屆「菇品世家」杯菌菇烹飪盛典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菌博會現場舉行,主題為「小菌菇助力大扶貧
  • 阿爾山五岔溝:小菌菇大產業 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中國網10月20日訊 阿爾山位於大興安嶺腹地,優良的林下生態環境造就了優質菌群的生長,阿爾山出產各類菌菇,猴頭菇、小黃菇、木耳、靈芝、赤松茸、滑子菇等,在阿爾山的酒店、商超或是景區攤位上,這類山珍是最受歡迎的產品,小菌菇大產業,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阿爾山的菌菇種植銷產業也迅速發展,形成了產業鏈,為當地貧困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
  • 擁有一座菌菇博物館 浙大「蘑菇」學者開課科普多彩菌菇世界
    林文飛展示珍藏的大型菌菇,即俗稱的靈芝林文飛的「菌菇博物館」「疫情期間在家閒著,可以找張紙畫畫蘑菇,喝喝菌菇茶,做做菌菇菜,再找個沒人的地方運動運動,時間一樣過得飛快!」在林文飛記錄生活的朋友圈裡,菌菇是常客。
  • 菌菇基地門前建 工作家庭兩不誤
    在廣西桂林資源縣車田鄉扶貧產業園區有機蔬菜基地大棚裡,朵朵大球蓋菇散發著香氣從菌棒上長出,撐起一朵朵褐色的「傘」。基地裡,十數名來自附近楓林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貧困戶在菌架前忙碌,仔細挑選採摘已成熟的菌子,肥美飽滿的菌子很快就裝滿一個個的籮筐……一車車新鮮菌菇將被運往桂林市區、南寧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大市場,擺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 貴州三穗縣:發展以猴頭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 逐步打造精深加工產業...
    自2019年林下經濟工作啟動以來,貴州黔東南州三穗縣依靠得天獨厚的林業資源優勢,緊緊圍繞「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促增收」目標,將猴頭菇作為主要的食用菌產業,作為林下經濟的主導產業加快推進。產業發展中注重產前、產中、產後聯動,圍繞品種選育、菌棒供應、基地生產、產品銷售和產品研發全面布局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