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北京的夜晚清風習習,白天留存的浮躁與喧囂漸漸散去。晚上8時許,京城已經漸漸蒙上濃濃夜色,市民們也開始享受各自的夜生活。在晚間開放的圖書館裡,則聚集著一批讀書人,或快或慢地翻看著手中的書頁,度過一段浸潤書香的夜時光。
今年暑期,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西城區第一圖書館、角樓圖書館等多家圖書館紛紛開設夜間閱讀時段,將閉館時間延至晚上9時至10時,為「夜京城」點亮閱讀之燈。燈火闌珊中,這群「夜讀人」們靜靜地在書籍的海洋中徜徉。他們當中,有泡圖書館40餘年的老讀者、有下班後陪伴孩子讀書自習的上班族,還有為了準備臨近的各種考試和工作任務的年輕人……
上周六晚上8時,記者走進位於東三環南路的首都圖書館。雖然距離閉館還有1個小時的時間,但B座二層的閱覽區幾乎座無虛席。記者看到,小讀者在聚精會神地翻閱繪本、年輕人在筆記本上奮筆疾書、戴著老花鏡的長者認真做著筆記……此時,讀者們似乎完全沒有時間觀念,依然旁若無人地享受閱讀的樂趣。從本月起,首都圖書館B座二層閱覽區域開放時間調整為早9時至晚9時,滿足了大部分讀者的需求。
臧先生家住東城區,前往首都圖書館需要乘坐半小時的地鐵。他坐在閱覽區中央的沙發上,正在閱讀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創作的《旅行的藝術》。讀到有趣之處,臧先生便拿起筆,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摘抄下喜歡的語句。這個習慣,他已經堅持了42年。記者發現,臧先生身邊擺放著一個的軍綠色的帆布包,旁邊擺放著各類書籍。
臧先生今年62歲,曾在東城區一所小學任教。說起他與首都圖書館的緣分,可以追溯到1977年。那年秋天,臧先生從農村插隊回京,被分到郵電部研究院工作。剛上崗工作,他就聽到了恢復高考的消息。「當時距離高考只有幾十天,腦子裡只有一個想法,就是一定要參加高考,考上大學。」臧先生回憶說。正是從那時開始,他「泡」進了圖書館,擠進了書店,四處搜集複習資料,抓緊一切工作間隙複習功課,為夢想奮力一搏。
「那時的青年人對知識十分渴求,有強烈的求知慾望。當時,首都圖書館還位於國子監,離我家還算近。家、單位、圖書館三點一線,串起我每天的活動軌跡。」臧先生回憶道,圖書館裡的學習氛圍特別濃厚,所以大家都愛往圖書館裡鑽。而且,那時的年輕人格外珍惜時間,爭分奪秒要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就連上廁所也要背上幾個單詞。不過,圖書館那時大約下午5時就關門了。
泡在圖書館的時間太短,這是臧先生心中一點小小的遺憾。那年高考後,臧先生順利地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泡圖書館的習慣也一直保持至今。「每周借一次書,一晃40多年就過去了。」臧先生說,「前幾天圖書館公布了延長開放時間到晚間9時的消息,我覺得特別好。那些在圖書館裡自主學習到的東西,甚至比讀4年大學更有用。所以,我經常帶著孩子來首都圖書館,和他一起在書籍的海洋裡學習知識,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
時針指向晚9時,臧先生手中的書翻看了將近一半,筆記本上也新記了密密麻麻的字。他起身,將這周借閱的關於心理學、邏輯學、經濟學等領域的圖書一本一本地放進包裡,心滿意足地告別了首都圖書館這個與他相伴多年的「老友」。
今年4月,西城區第一圖書館開始試運行夜間延時服務,周一至周四自習室的閉館時間延至晚10時,為周邊市民提供了一個消夏讀書的好去處。
上周四晚上8時30分,西城區後廣平胡同裡的路燈灑下星星點點的暖色燈光,坐落在胡同中的西城區第一圖書館燈火通明,有不少家長牽著孩子一同進入圖書館。位於圖書館一層的自習室內,一對父女相對而坐,10歲的女兒朵朵正專心致志地用蠟筆給一本繪本上色,一旁放著已經完成的暑假作業,而坐在對面的父親則面對筆記本電腦和一沓厚厚的書籍和材料,讀著楊絳的散文集《我們仨》。
「我和孩子媽媽平時工作比較忙,暑假裡,女兒白天由爺爺奶奶照顧,晚上我再接她回家。孩子媽媽的工作單位離家較遠,為了等媽媽下班回家,我經常接了女兒來到圖書館,共度一段獨處的時光。」年輕的父親藍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從事廣告設計工作,平時白天的工作就是在工作室裡對著電腦做圖。「做設計的工作壓力特別大,從一個靈感迸發出來,再將靈感付諸實踐,最終設計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這個過程其實特別的磨人,中間會經歷一次次的推翻重來的過程,有時為了想一個創意『憋』到『肝腸寸斷』。」
每晚回來見到女兒和妻子便是藍先生一天的動力,也是他一天的「減壓劑」。「家旁邊的圖書館推出了夜間延時服務,方便了我們這些上班族。每晚和女兒相約圖書館,在書香中沉下心來讀點東西,這就是所謂的『小確幸』。」他拿起手中的散文集,解釋道,「像我現在正在讀的《我們仨》,在讀到書中關於一家三口的小事時,看到親愛的女兒就在面前,我的腦海中便會浮現出我們仨的幸福趣事。」
交談中,女孩朵朵一直在認真地畫著一本畫冊。在朵朵的畫筆下,精美的圖案、絢麗的色彩漸漸呈現出來。「這是爸爸自己設計的畫冊,我想給它不一樣的色彩。」小女孩驕傲地說。這時,漂亮的朵朵媽也回到父女倆身邊,一家三口品著悠悠書香,描繪出一個專屬三人的幸福之夜。
昨晚7時許,綿綿細雨從天而降,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大三學生小羅急匆匆地跑進中國國家圖書館北區一層的閱覽區,迅速坐回了自己的座位。寫暑假作業,準備考研、公務員或司法考試……閱覽室裡,埋頭苦讀的年輕人比比皆是,小羅便是其中之一。
《應用統計》、《金融學》、《國際商務》、《考研英語詞彙》……小羅的桌子上,一摞厚厚的考研複習資料裡貼滿了不同顏色的便利貼,文具袋裡裝滿了備用的筆芯,保溫杯裡的咖啡散發出悠悠香氣。在筆記上。記者看到一個她的標註,這天是開始準備考研的第30天。「今天也是我來國圖自習的第30天。」小羅告訴記者,為了能考上心儀的大學,這個暑假沒有回河北老家,而是選擇留校備考。「在宿舍複習總會被電腦等電子產品分心,複習累了可能還會上床睡一覺,不像在國圖,氣氛安靜、書香濃鬱,是讓人能夠真正沉下心讀書的地方。」
還有4個月的時間,小羅就要步入考場。對她來說,這4個月是一場「持久戰」。這些天裡,每天早上9時不到,小羅都會準時出現在國圖門口,成為每天第一撥進館的讀者;每天晚上,她又是最後一撥離開國圖的讀者。「我每天都來國圖『打卡』,國圖周一至周五開放到晚上9時,我就一定會複習到晚9時再走。這裡的氣氛讓我常常忘了時間,讓我總成為最後被工作人員『趕』出去的那個讀者。」小羅笑著說。
與小羅相隔幾桌的林佳,也是這個暑期裡國圖的「常客」。她正在為月底的司法考試做準備。與小羅不同的是,今年25歲的林佳已經工作兩年了。由於對工作現狀不太滿意,她想通過參加司法考試為自己「加一個砝碼」。「與在校生相比,我們上班族的時間沒有那麼充裕,好在國圖工作日開放到晚上9時,我每天下了班過來,靜下心來學習一兩個小時,有需要查閱的資料就在這裡找了,效率確實比在家高很多,也方便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