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各種形態面貌的總稱,我們所生活的地球表面形態是千姿百態、各種各樣的,這些地貌都是受到內力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地貌的形成過程中,內力作用總是讓地表變得趨於崎嶇;而外力作用總是讓地表變得趨於平坦。世界上有許多典型的地貌類型,比如黃土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峽灣地貌等。
重慶小寨天坑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地貌類型,在世界上分布非常廣泛,在我國的西南地區雲貴高原就有廣泛分布,喀斯特地貌地區我們通常能看到溶洞、暗河、峰林、天生橋、天坑等景觀。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圖
天坑是喀斯特地貌當中,地下的溶洞和暗河不斷的發育,使得地下的巖石被不斷的溶蝕,使得地下的空間越來越大,最終上方的巖石由於重力作用而崩塌,形成具有巨大的容積,四周陡峭而圈閉的巖壁,深陷的井狀或者桶狀輪廓地形,就像是我們生活當中理解的一個巨大的坑。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天坑有78個,其中三分之二位於我國境內。
重慶天坑分布圖
世界上有很多的天坑,比如我國貴州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就是建設在一個天坑地貌的基礎上,天坑四周高中間低的形態,剛好可以用來安放這個「大鍋」。但是這個天坑並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世界上最大的天坑也在我國境內,它就是位於重慶奉節縣的「小寨天坑」,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天坑」,小寨天坑坑深666米,坑口直徑為622米,坑底直徑為522米。
小寨天坑位於距奉節縣城91千米的荊竹鄉小寨村,重慶地區是我國喀斯特地貌廣布的地區,其中以武隆喀斯特地貌為代表,是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深切型峽谷的重要代表,主要發育有溶洞、天生橋和天坑等喀斯特地貌景觀。小寨天坑地處的重慶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大,常年的流水侵蝕作用,使得地下的溶洞暗河越來越大,最終引起巖層塌陷而形成地質奇觀。
航拍天坑
小寨天坑坑壁有兩級臺地,位於300米深處的一級臺地,寬2至10米;另一級臺地位於400米深處,呈斜坡狀,坡地上草木叢生。小寨天坑是地下河流的一個天窗,站在坑頂往下看,懸崖峭壁,令人眩暈;而站在坑底往上看,只見一片如圓盤狀的藍天,有坐井觀天之感。
小寨天坑底部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