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長期從事「一線教育」的老師來說,幾十年來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本著一顆公心,也算累積了一些自己的感受與感悟,一直想分享出來,與大家共鳴。
【背景】:
當下教育的背景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見識了一些一路堅持己見的公立學校,默默無聞卻並沒有隨波逐流;也見證了一些曾經轟轟烈烈的民辦學校,尤其在競爭激烈的高考制度下,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被社會廣泛認可,應者雲集;
因此,在一些大的城市,學生正一點一點流向私立,部分學校甚至可以坐擁「優生」資源實現「掐尖招生」,這種做法勢必會帶來更多效應;
還有,有的公立學校的優秀教師開始蠢蠢欲動,他們背負優秀資源,有能力、有意識來跳出體制去做一番「拼搏」,他們,或許缺少的正是一個機會和一點勇氣而已。
關鍵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一些私立學校擁有制度優勢、資金優勢甚至生源優勢,他們優秀的辦學質量,可以給渴望成功的孩子們和彷徨無助的家長們一些安慰和鼓勵,那麼,在「優生優育」的當下,受「擁有了教育就擁有了未來」觀念影響,差不多的家庭,面對孩子的教育投資,都會節衣縮食來供應孩子來改善受教育環境,這一點,可以說在短期內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和潮流。
【問題】:
那麼,如果「公立」的老師和學生都看好「私立」,「公立學校」還有沒有未來?
【分析】:
首先聲明一點,筆者並沒一點要「唱衰」「公立學校」的私心,相反地,我更希望公立學校能紅紅火火,遍地開花。
然而,現實情況並不容樂觀。
「公」、「私」相比,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有顯著差別:
1、制度優勢:
私立學校在制度建設層面已經走在了前面,他們普遍淡化了「職稱制度」和「縣管校聘」等頗有爭議制度,而實行更為簡單粗暴的「績效管理」,優者上,劣者下,不養「閒人」,不養「懶人」,不養「庸人」;
而在「公立」學校,還存在大量的「同工不同酬」現象,甚至還屢屢被曝出有「吃空晌」醜聞。
2、管理優勢:
「私立」學校重在「精細化」管理,筆者曾幾次參觀學習過本市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學,僅外地慕名而來的住校生就有4000名左右,在其輝煌的幾年中,幾乎每年的中考狀元被囊括,市前十名能有7、8人,在住校生管理方面,宿舍的鞋擺放位置、朝向、角度都有明確規定,連床鋪上的枕頭壓著床單上的位置,都有據可查,宿管人員24小時在崗,孩子們出入都有嚴格登記制度,一旦有學生違紀,比如帶手機入校、夜晚喧譁、私帶零售等行為,會立即通知家長前來配合處理,如果學生違紀觸碰學校管理底線和紅線,則立馬開除,一點兒都不含糊。
但「公立學校」則沒這麼「爽快」,單單一個違紀處理,老師們都畏首畏尾、左右為難,稍有不慎,就會被家長投訴,被教育上級部門處理,甚至有可能被調離或開除。
3、考核優勢:
「私立」學校對自己老師的考核簡單粗暴,但卻直擊人心非常震撼,那就是「績效管理」,在這裡沒有「論資排輩」,沒有「職稱」優勢,沒有「名師」優勢,只要出不了成績,達不到教育教學要求,照樣捲鋪蓋走人;
而「公立」學校卻相反,老師們一旦取得高級職稱後,便開始尋找「託辭」,或身體原因,或家庭負擔,或年齡問題,紛紛退居二線,享受「大樹底下的陰涼」。
還有,每年的評優評模、職稱評比,有的學校竟不以成績為主線,甚至「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些行為,寒了的豈止教師的心,還有老師們內心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他們也不會再有什麼「主人翁責任感」。
要說原因的話,很簡單,那就是「私立學校」的校長只為「董事會」負責,「校長」們是學校運營的經理,被高薪聘請,稍有差錯就面臨遭解僱的危險,所以他們把心都用在了教學和管理上,而不是什麼搞「基建」。
4、資金優勢:
「私立學校」如果運營得當,會有更多生源湧入,這也意味著更多資金進入帳面,這些資金也會按固定比例來向教育管理一線傾斜,老師們的辛苦工作,會直接變現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傢伙,會以更直接的方式給予他們以安全感和獲得感;
還有,「私立」的資金還會更多地改善硬體設施,這種建設往往「短平快」且更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從客觀上說,改善了辦學條件,更容易形成良性循環;
反觀「公立」,就有些相形見絀、勉為其難了。
5、政策優勢:
從國家教育政策的大背景之下,引入「競爭機制」應該是一項長期而正確的策略,一方面可以促進「公立」自省,另一方面更可以踐行更多教育理念來充實國家教育方針和策略,而且,反觀一些發達國家,「公私兼顧」由來已久,且各有所長、相得益彰,因此,「私立」學校暫時不會消亡,只會「火借風勢,風借火威」般的得到更大更好的發展;
而「公立學校」畢竟是主流,屬「公」的性質,在改革與發展方面會更為謹慎,或者叫固步自封;
6、生源優勢:
任何一所學校,若想取得好的教學質量,生源是一個跳不過的話題。
好生源意味著好成績,所以,私立學校可以誘人的手段來操作,一是「全免」;二是「重獎」,而且,「優生」到了學校以後,會得到近乎「VIP」的待遇,這些條件對很多「優生」家長是有很大的誘惑力的;
而「私立學校」的這種投資行為,時間不會太久,如果形成了自己的辦學優勢,「優生資源」會源源不斷地湧入,甚至不需要對其進行太多的「減免」,輕輕鬆鬆實現「掐尖招生」。
【「公立」對策】:
1.讓教育家辦教育:
「教育去行政化」是大勢所趨,也是「專業人辦專業事」的具體表現,如果以一個小縣城為例來說明,諸如分管縣領導、教育局長、校長都應該是懂教育的行家裡手,他們必須有必要的教育經歷和資格證書;
2.明確校長負責制:
首先應該明確,校長對誰負責,是對局長?還是對教師?還是學生?或者,理想的方式是校長對「師生」負責,校長可以評聘教師,教師也可以評聘校長,二者權力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這一點可以優化有限的教育資金利用,優化師生教育管理;
3.淡化職稱改革:
職稱制度或許已經失去當初推行的初衷,我們看到的是,因為職稱指標有限,有的學校會在近十年以內面臨沒有指標的現實,大量老師已經放棄職稱幻想,也意味著他們會放棄職業熱情;
4.利用好「教師節」:
「教師節」是一個全體教育工作者的普惠節日,而不應該是「少數教師」的表彰日,甚至淪為「師德師風」教育日,給教師一些「摸得著看得見」的實惠,讓教師心中升騰起更多的職業自豪感和優越感;
5.減少太多的「小手拉大手」活動:
當下,各類「教育活動進校園」層出不窮,什麼禁毒、邪教、護路、愛滋、普法、各類投票行為等,必須讓這些活動開闢新的教育渠道,比如社區、單位等,歸還教育應有的「寧靜」,同時,也必須建立「活動進校園更嚴格的審批程序」,從制度上做到根本杜絕;
6.強化並優化學校激勵機制:
從激勵的形式上來看,無非有「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政府應著力保障教師的合法獎勵權,體現「幹好幹壞不一樣、幹多幹少不一樣、幹與不幹不一樣」的基本政策,進一步激勵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創造性與積極性;
7.培育並優化教育生態環境:
近年來,學校教育管理常常陷入一種「死循環」,「教師不敢管,學生太大膽」,如果動作稍大,極有可能面臨「校鬧」的風險;
因此,教育管理,要建章立制,優化細節,讓老師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強教師管理底氣,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某些家長。比如學校「懲戒權」,如果沒有法律做後盾來保護教師合法權益,難免會落一下「叫好不叫座」的尷尬下場;
另外,主流媒體在輿論營造方面要有戰略擔當,要著眼於教育良性發展,著眼於學生健康成長,著眼於國家民族的昌盛興旺,而不只是「搞流量、搏眼球」。
8.教育評價重中之重:
教育評價改革,歷來是重中之重,這涉及到教育方向問題,涉及到學校工作配置的「輕重緩急」,既要有緊迫感,也要有科學評估過程,需要謹慎前行。
9.抓好學校生命線——教研教改:
「私立學校」的暫時勝出,靠的是不折不扣的教學質量,這一點尤其被廣大家長和學生們普遍認可,所以,「公立」若想實現書面扭轉,則必須在痛定思痛之餘,審慎堅定地進行教研教改,這也是當下「公立學校」殺出重圍的唯一出路。
10.守住意識形態陣地,積極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
行為是受意識支配,所以要加強對師生的政治意識形態教育,守住教育底線和紅線,然後談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
總之,請允許 做一大膽預測,或許「私辦公助」是解決百姓教育需求的一條途徑,但無論如何,唯有改革,才是最終勝出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