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型人格的人通過放棄自己的心理功能來讓別人介入,混淆了自己與他人的邊界。他們通過依賴別人而控制別人不離開自己的關係,而被依賴者必須付出更多精力,甚至不能離開,因為在依賴者看來,離開就是背叛,因此長期依賴關係中,被依賴者必然想逃離。
一、依賴型人格
我們生活中常會見到這樣的人,凡事都每問別人,如果別人沒有給出意見就會焦慮無所處。這種人我們通常都把他們叫做「沒主見」,就是什麼事情都不能自己拿主意。在心理學上通常把這類人叫做依賴型人格。這類人通常表現為生活中依戀他人,性格敏感多思,控制情緒能力一般較差,偏感性或直覺。這類人和別人的關係容易過於親近,甚至會混淆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從精神分析角度看,這類人之所以不能自己拿主意,其背後的心理模式是,如果這件事我自己拿主意,那如果事情辦砸了,那怎麼辦,我是無法承受這個錯誤結果的。但如果這個主意是別人幫我拿的,那事情辦砸了,在內心裡會認為這是別人犯的錯誤,即使是自己受罰,也會覺得是在代人受過,而不是自己犯了錯誤。換句話說,這類人通常是不能為自己負責的人。
這類人的人格描述中的核心詞彙是依賴,那到底什麼是依賴呢?在詞典中對依賴的解釋是這樣的: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的行為。解釋裡面的一個關鍵詞是不能自立或自給,看到這個描述,我想你一定想起嬰兒,因為嬰兒的發育還沒有完成,所以自身無法自立或自給,必須依賴父母的照顧來生存。的確,從結果上看,依賴的成人在心理模式上與嬰兒是一致的,因此在心理學認為依賴問題的成因起始自嬰兒時期。
二、依賴本身就是控制
一個嬰兒只有完全依賴父母尤其是媽媽的照顧才能存活,如果媽媽消失則自己也會死亡(消失),因此,嬰兒用自己完全的依賴控制媽媽不離開。也正是如此,很多媽媽都會偶爾有拋棄嬰兒的衝動來抵禦這種幾乎讓她窒息的依賴。但對嬰兒的愛讓媽媽最後不會真的去拋棄自己的孩子,而是讓他們依賴自己。一個嬰兒是否能夠存活,甚至可以說取決於他是否能夠依賴父母,或者說他們自身是否允許依賴父母。這種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依賴關係是我們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我們生存的必須。但為何很多成人也會有這樣的心理呢?
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下,人的所有行為必須有內在的精神動力,也就是心理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在心理上沒有做某件事情的動力,那就算他力能抗鼎,也不會舉起一個杯子。心理學認為一個獨立的人就是能在方方面面不依賴他人的人,尤其是精神層面(很多時候指的是情感)。因此,一個成年人如果在很多方面還要依賴他人(尤其是精神層面),那其實也意味這個人放棄了獨立的自我,也拒絕承擔對他人的責任和義務。因為人與人之間是要互相幫助的,互相為對方提供需要,比如事物和情感,但一個依賴他人的人就只能從別人那裡拿,而不能給。如果一個人必須要從別人那裡拿才能獲得自己所需,那他就必須要保證這種「供給」是穩定的,要保證這個穩定就只有控制對方的自由才能達到目的。因此我們說,一個成人對另一個成人的依賴就是對這個人的控制。
這兩年,在網絡上「巨嬰」一詞幾乎受到所有人的關注。這些巨嬰們在精神上嚴重依賴他人,或許是父母,或許是配偶,更有甚者是孩子。這些巨嬰和他們的被依賴者形成一種共生的關係,沒有這些被依賴者,他們就幾乎無法生存,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極易看到,其中不乏女性。
女性的依賴者們在情感上表現得更加突出一些,似乎沒有那些被依賴者,她們就無法獨立生存,即便是生存也會變成行屍走肉。這些女人在家依賴父母,即嫁依賴丈夫,生了兒子就依賴兒子,她們在精神上不敢獨立,在經濟上不願獨立,把自己活成別人的一部分,把別人變成自己的一部分,通過在情感上的對他們的依賴來控制別人。
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見到很多男性也會表現出對他人的高度依賴,媽寶男就是其中一種。她們在家是媽媽的寶寶,在單位是領導的跟屁蟲,在朋友中間是聽話的一份子,在親密關係中是徹底的索取者。
不管是誰,只要在成人後依然需要依賴他人而生存,則一定表明這些人的心理發展還停留在很早期的階段,也許是在早年時他們被剝奪了自己獨立的權利(父母的過度滿足或者事事控制),也許是早年的親人離開或者遺棄給他們造成了心理的創傷。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其結果都是他們在生存時要通過依賴來控制他人。
這些依賴者主動放棄自我功能,讓別人來代替自己完成,其背後潛意識的語言是:你看,你多重要,沒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你必須對我好,對我不離不棄,如果你離開那你就是冷酷的非人類。就像嬰兒對媽媽的依賴控制一樣,因此我們認為這樣的人心裡發育水平停留在了嬰兒期。
我們說關係都是合謀的結果,依賴也是在關係中產生並遺留下來的。一個人之所以會嚴重依賴別人,那在內心深處一定是對自己最大的否定。因其對自我的否定導致無法獨自存活,所以必須依賴他人。人都有照顧弱小滿足自戀的心理,面對這些依賴者,被依賴的人會自覺不自覺做到不離不棄。因此依賴不管是內心的動力還是社會的實際功效,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徹底控制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