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係中的依賴是想要控制對方-心理諮詢師進階之精神分析

2020-12-19 人人心理學社

依賴型人格的人通過放棄自己的心理功能來讓別人介入,混淆了自己與他人的邊界。他們通過依賴別人而控制別人不離開自己的關係,而被依賴者必須付出更多精力,甚至不能離開,因為在依賴者看來,離開就是背叛,因此長期依賴關係中,被依賴者必然想逃離。

一、依賴型人格

我們生活中常會見到這樣的人,凡事都每問別人,如果別人沒有給出意見就會焦慮無所處。這種人我們通常都把他們叫做「沒主見」,就是什麼事情都不能自己拿主意。在心理學上通常把這類人叫做依賴型人格。這類人通常表現為生活中依戀他人,性格敏感多思,控制情緒能力一般較差,偏感性或直覺。這類人和別人的關係容易過於親近,甚至會混淆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從精神分析角度看,這類人之所以不能自己拿主意,其背後的心理模式是,如果這件事我自己拿主意,那如果事情辦砸了,那怎麼辦,我是無法承受這個錯誤結果的。但如果這個主意是別人幫我拿的,那事情辦砸了,在內心裡會認為這是別人犯的錯誤,即使是自己受罰,也會覺得是在代人受過,而不是自己犯了錯誤。換句話說,這類人通常是不能為自己負責的人。

這類人的人格描述中的核心詞彙是依賴,那到底什麼是依賴呢?在詞典中對依賴的解釋是這樣的: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的行為。解釋裡面的一個關鍵詞是不能自立或自給,看到這個描述,我想你一定想起嬰兒,因為嬰兒的發育還沒有完成,所以自身無法自立或自給,必須依賴父母的照顧來生存。的確,從結果上看,依賴的成人在心理模式上與嬰兒是一致的,因此在心理學認為依賴問題的成因起始自嬰兒時期。

二、依賴本身就是控制

一個嬰兒只有完全依賴父母尤其是媽媽的照顧才能存活,如果媽媽消失則自己也會死亡(消失),因此,嬰兒用自己完全的依賴控制媽媽不離開。也正是如此,很多媽媽都會偶爾有拋棄嬰兒的衝動來抵禦這種幾乎讓她窒息的依賴。但對嬰兒的愛讓媽媽最後不會真的去拋棄自己的孩子,而是讓他們依賴自己。一個嬰兒是否能夠存活,甚至可以說取決於他是否能夠依賴父母,或者說他們自身是否允許依賴父母。這種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依賴關係是我們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我們生存的必須。但為何很多成人也會有這樣的心理呢?

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下,人的所有行為必須有內在的精神動力,也就是心理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在心理上沒有做某件事情的動力,那就算他力能抗鼎,也不會舉起一個杯子。心理學認為一個獨立的人就是能在方方面面不依賴他人的人,尤其是精神層面(很多時候指的是情感)。因此,一個成年人如果在很多方面還要依賴他人(尤其是精神層面),那其實也意味這個人放棄了獨立的自我,也拒絕承擔對他人的責任和義務。因為人與人之間是要互相幫助的,互相為對方提供需要,比如事物和情感,但一個依賴他人的人就只能從別人那裡拿,而不能給。如果一個人必須要從別人那裡拿才能獲得自己所需,那他就必須要保證這種「供給」是穩定的,要保證這個穩定就只有控制對方的自由才能達到目的。因此我們說,一個成人對另一個成人的依賴就是對這個人的控制。

這兩年,在網絡上「巨嬰」一詞幾乎受到所有人的關注。這些巨嬰們在精神上嚴重依賴他人,或許是父母,或許是配偶,更有甚者是孩子。這些巨嬰和他們的被依賴者形成一種共生的關係,沒有這些被依賴者,他們就幾乎無法生存,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極易看到,其中不乏女性。

女性的依賴者們在情感上表現得更加突出一些,似乎沒有那些被依賴者,她們就無法獨立生存,即便是生存也會變成行屍走肉。這些女人在家依賴父母,即嫁依賴丈夫,生了兒子就依賴兒子,她們在精神上不敢獨立,在經濟上不願獨立,把自己活成別人的一部分,把別人變成自己的一部分,通過在情感上的對他們的依賴來控制別人。

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見到很多男性也會表現出對他人的高度依賴,媽寶男就是其中一種。她們在家是媽媽的寶寶,在單位是領導的跟屁蟲,在朋友中間是聽話的一份子,在親密關係中是徹底的索取者。

不管是誰,只要在成人後依然需要依賴他人而生存,則一定表明這些人的心理發展還停留在很早期的階段,也許是在早年時他們被剝奪了自己獨立的權利(父母的過度滿足或者事事控制),也許是早年的親人離開或者遺棄給他們造成了心理的創傷。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其結果都是他們在生存時要通過依賴來控制他人。

這些依賴者主動放棄自我功能,讓別人來代替自己完成,其背後潛意識的語言是:你看,你多重要,沒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你必須對我好,對我不離不棄,如果你離開那你就是冷酷的非人類。就像嬰兒對媽媽的依賴控制一樣,因此我們認為這樣的人心裡發育水平停留在了嬰兒期。

我們說關係都是合謀的結果,依賴也是在關係中產生並遺留下來的。一個人之所以會嚴重依賴別人,那在內心深處一定是對自己最大的否定。因其對自我的否定導致無法獨自存活,所以必須依賴他人。人都有照顧弱小滿足自戀的心理,面對這些依賴者,被依賴的人會自覺不自覺做到不離不棄。因此依賴不管是內心的動力還是社會的實際功效,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徹底控制對方。

相關焦點

  • 心理諮詢師進階之精神分析學習 弗洛伊德的意識層次理論
    但精神分析理論是用來潛意識來解釋人們的很多不合理行為,而且用潛意識理論來治療心理衝突。這就是弗洛伊德的治療體系中著名的治療理論:把潛意識意識化。精神分析認為,潛意識是人的大部分行為的動力或者說是原因。三、潛意識在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中的作用在曾奇峰的精神分析初級視頻中提到過一個案例:美國的一個女研究生在畢業後去銀行應聘一個高管職位,第一次進入了複試,而且主試官對她的印象非常好,在最後一次BOSS面試時,她起晚了,沒趕上面試。
  • 心理學: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
    很多人都覺得心理學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科,不僅能治療人們的心理問題,更能催眠人,甚至控制別人的行為。而FBI更是將其運用在肢體語言上,利用心理學快速判讀他人。並且《讀心神探》、《心理罪》、《lie to me》、《心理追兇》等心理學相關影視作品的出現更是讓人們把視覺焦點投向了心理學上,更增添了心理學的神秘色彩。
  • 司法心理學與心理諮詢師的不同之處
    在網絡,我可能是諮詢師裡面比較獨特的一個,跟其他諮詢師不同,我的身份比較多樣化,除了心理諮詢師本職工作之外,我還是作家,專門寫體育、動漫遊戲評論的。此外,我還是人力資源管理師,平時會做培訓相關的事宜。此外,我還有一個隱藏身份,就是心理諮詢師本職工作之外,我還是司法局和社區聘用的心理諮詢師,專門開展對服刑人員的心理教育工作。
  • 心理學分析:兩性關係中你是如何被對方「精神虐待」的?
    心理學上,安嘉和就是典型的「控制性人格」。有這種人格的人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控制欲強,希望所有的事都按照他的想法來,對他人挑剔,進行精神虐待和身體折磨。控制型人格的人「慣用伎倆」在愛情中總是有很多女生被擁有此人格的男人所控制,最嚴重的是她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勿把這種行為當作是對方太愛自己的表現。那麼「控制型人格」的人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 心理諮詢師考試高頻考點:精神分析
    為了方便各位考生掌握2020年心理諮詢師考試重點,環球青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0年心理諮詢師考試高頻考點:精神分析的內容,希望能助您一臂之力,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心理諮詢師考試高頻考點:精神分析這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創立的一個學派。與傳統心理學派別不同,精神分析學派不關心對意識經驗和正常行為的研究,它強調心理學應研究無意識現象和異常行為。該學派的理論根據是來自對精神病患者診斷治療的臨床經驗。
  • 恐龍的發現與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諮詢
    因為心理諮詢它是對看不見的內在心理世界工作,它不是普通聊天、不是安撫勸導、更不是社交關係。在心理諮詢的治療取向中,主要有三大理論流派,認知行為、人本主義和精神分析。那麼當你和你的來訪者工作時,你對對方的觀察、理解、思考就會比較少的受到你自己個人成長和生活經驗的影響。能夠更大程度上,還原對方的心理運作方式和過程。 說到這裡,有些人也會說自己是整合取向的。注意:在諮詢師的經驗並不太豐富的情況,所稱的整合取向,實際上是拼湊技術。有些新手諮詢師,在同一個個案的過程中,輪番使用空椅子技術、意象對話、認知、曼陀羅、沙盤,還有的加上佔星術。
  • 海爾森大師課 |李鼎智老師【現代精神分析之客體關係】即將開課
    精神分析理論自20世紀初由弗洛伊德創立以來,已經走過了兩個階段,內驅力理論階段和客體關係理論階段。在精神分析學術界中,客體關係理論是一門比較新的理論。在臨床實踐中,該理論得到了廣大心理治療師的認同,同時採用此項技術也擴大了精神分析對於心理障礙的治療的應用範圍。
  • 心理諮詢師:最好的心理學書籍是什麼?
    如果說最好,有些不好說,因為心理學是個系統科學,每個部分都是它的重要組成。心理學史也是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很多書這這個過程中都起到劃時代的意義。而且心理學有很多好看的書。》《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應用》《用故事打開心扉 隱喻治療案例示範》《敘事療法實踐地圖》《兒童敘事治療》《敘事治療入門》《合作取向治療:對話·語言·可能性》四、精神分析(1)經典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入門》《精神分析治療指南》
  • 心理學:對心理學感興趣嗎?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諮詢師!
    作為一個職業的心理諮詢師,有很多的心理學愛好者問我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諮詢師,他們對心理學很感興趣,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心理諮詢師的天賦?做心理諮詢師需要拓寬哪些方面的知識。說說我個人的感受吧:先不說天賦,有成為諮詢師,先要看你對心理學有沒有興趣,有沒有不斷的鑽研和自我提升的精神,因為成為一名好的心理諮詢師是非常不容易的: 要有豐富淵博的學識和社會經驗,有一顆幫助別人的心,有敏銳的觀察力,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知識,還要具備樂觀的生活態度,最後還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 澄心心理諮詢師介紹
    ; OH卡心理初、高階培訓;沙盤遊戲初、中、高階培訓;童玉娟繪畫心理分析初、中、高階培訓;張海音危機幹預和哀傷輔導;歐文亞隆三位一體團體心理培訓和實踐;壹心理心理技能提升營(中階);陳發展精神動力取向團體督導;王琳麗精神動力督導組第七期;常年接受精神動力取向個人分析和案例督導;【諮詢寄語】那些難以面對
  • 中國式親子關係的依賴與獨立
    本文字數2800+|閱讀預計需要8min 文|王璐(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心理學界,對人的研究有很多個流派。現在大家公認的,或者聽說的最多的,大概要數精神分析流派。現在網絡上但凡看到點心理學相關的文章,基本都會和精神分析的思路相關,最後的歸結點都會到原生家庭。其實這個不是精神分析的專屬,因為想要探索的深入一些,最後都是要回歸本質,只是精神分析在這點上比較有突出特點。
  • 品覺心理諮詢師介紹
    青少年心理諮詢,家庭成員關係調整,焦慮、抑鬱、強迫等常見心理困擾調適,性心理諮詢。諮詢師個人成長,諮詢師個人督導(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方向)。企業EAP服務。⛱️專業經驗:個體諮詢、團體諮詢合計900小時以上,接受個人督導、團體督導合計350小時以上。愛是療愈一切苦難的良藥。
  • 心理學大知識1.7 | 精神分析學派的源流
    >」關注公眾號上一期我們為大家解釋了心理學流派是什麼,說到我們執著於諮詢師的流派時,實際上是執著於該諮詢師眼裡的心理世界觀。這一期,我們將從上期提到的精神分析學派講起,為大家闡述精神分析的源流及他對我們有什麼影響。1、因為對精神病理學領域創造性的理論,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學派逐漸成為心理學第一大學派。2、精神分析理論一直在更新與發展。除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和與之相近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學派、自體心理學外,還衍生出了社會文化學派、存在精神分析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等等。
  • 精神分析治療的本質
    自體心理學堅持認為,自體-自體客體的關係是人的一聲心理生活的要素,正如在生物環境中,生物無法從依賴氧氣的生活發展到不需要氧氣的生活,在心理環境中,人從依賴(共生)到獨立(自主)的轉變並不比這更有可能,更不用說值得期待了。以我們的觀點來看,正常心理生活發展的特徵是自體及其自體客體之間的本質的關係,而非自體拋棄自體客體的過程。
  • 【專業】心理學畢業只能做心理諮詢師?北師大心理學部:方向至少有...
    心理統計: 心理統計學是應用統計學分支學科,數理統計學在心理學中的應用。研究在心理學實驗或調查中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數字資料,如何根據這些資料傳遞的信息做出科學推論。作為心理學研究的有效工具,其內容按目的與功能可分為描述統計、推論統計、實驗設計三部分。
  • 課程通知丨心理學的起源—築愛心理諮詢師培養計劃基礎課程17講
    神經症3.1癔症作為精神分析之母3.2症狀的意義3.3症狀的根源4.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培訓講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四川省心理諮詢師協會會員、成都市心理諮詢行業協會會員、成都精神分析中心會員、精神分析行知學派(EPS)成員、SAPA國際心理治療與催眠協會認證催眠師、四川省12355青少年心理諮詢服務臺客座諮詢師。2008年至今,持續接受個體督導和團體督導。
  • 別和心理諮詢師做朋友
    在諮詢的每個時間段,心理諮詢師會高度的精神集中,會投入到求助者的世界中去,每天都面對著無數的痛苦和眼淚。離開諮詢室,心理諮詢師要快速忘掉諮詢中求助者的負性情緒,回到自己現實的生活中來,忘掉不快樂,忘掉痛苦,這樣才能使心理諮詢師保持自身的心身健康,保持積極的心態,以迎接明天的工作。
  • 心理諮詢師的「十年養成計劃」
    要想成為具有良好專業基礎、合格的心理諮詢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知識結構呢?首先,應該具有心理學本科畢業生所擁有的心理學知識,並具有初步的精神醫學知識;其次,具有心理治療與諮詢的「專業理論和技術」知識;再次,具備並掌握了心理治療與諮詢的實際操作技能。
  • 如何成長為一名專業諮詢師 ||和真心理第六季諮詢師培養計劃
    經過大量臨床實踐的積累,和真心理為心理學愛好者與新手諮詢師精心打造了一套系統性成長課程——客體關係連續培訓項目體系,旨在系統性地將心理學愛好者、新手心理諮詢師培養成合格的、優秀的精神動力取向心理諮詢師。
  • 怎樣在親密關係中主導自己的地位,心理學家教你這樣做
    《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這本書就詳細分析了這種情況,書的作者有兩位,一位是編劇兼作者瓊·託雷斯,另一位是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她的幾部心理學書籍都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暢銷,如《原生家庭》、《情感勒索》、《執迷》等。在這本書中,蘇珊·福沃德提出了控制與被控制人格的概念,分析了這類人格的表現、形成原因等問題,並提出了改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