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看到一篇關于衡水中學的文章,很多人評論說,這些孩子都是考試機器,到了社會沒用,過度消耗……
毋庸置疑,學習最重要的是興趣和方法,但是對於普通孩子、普通家庭來說,衡水中學、毛坦中學這些高考加工廠是他們逆風翻盤的東風。每個努力奔跑的孩子都不應該被群嘲!
不是每一個孩子出生後,就有機會得到父母的精心照料;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閱讀書來尋找學習方法;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父母或者貴人來挖掘他們的學習興趣。對於家境普通的孩子而言,讀書是唯一的出路,死讀書是唯一的方法。因為,對我們這些普通孩子而言,高考是相對最公平的躍遷工具。
華坪女高,地處雲南一個偏遠的大山,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它是中國第一個免費的女子高中,為華坪大山的女孩們提供免費的教育條件,也是11年來為全國各地大學輸送了1645名山裡女孩。
2008年8月,華坪女高在校長張貴梅的努力下,迎來了第一批女孩子。但是因為地處偏遠、師資有限,這100名女孩子基礎太差,很多孩子聽不懂甚至為此輟學。張貴梅老師帶著老師從小學、初中知識開始教起,用3年的時間學習12年的知識,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讓這些孩子們都逆天改命,至少上本科,張貴梅引入了衡水中學的管理模式,所有的活動都要計時,孩子們必須五點起床早自習,晚上12點休息,吃飯時間不超過10分鐘,必須3分鐘跑步進教室。
而身患多種疾病的張貴梅就每天早起拿著大喇叭催促孩子們起床休息,即使被孩子們背後稱作「周扒皮」也一天都不放鬆。
對於華坪女高的女孩們,儘管興趣和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延長學習時間、題海戰術的方法是低效的。可是對於這些基礎太差的孩子們,時間有限的條件下,她們只能拼命奔跑,只能爭分奪秒地勤奮,才有夠得上其他孩子的起跑線。
心理學家格林厄姆在《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書中講道:大腦其實有兩塊工作區域的,長期記憶和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我們正在學習的東西,長期記憶就是長期儲存在大腦的信息,可以自由調取。長期記憶越多,孩子反應越快,孩子越聰明。
所以,孩子反應快、聰明,主要是因為孩子的長期記憶多,事實性知識的積累的緣故。而題海戰術或者死記硬背也是幫助孩子積累長期記憶的方法,只不過效率低一些而已,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
所以,每個沒有傘的孩子都不應該被群嘲,她們的勤奮和努力都值得我們學習。
鄭瓊導演拍了一部紀錄片《出路》,講了3個不同階層(農村女孩馬百娟、小鎮青年徐佳、城市少女袁晗寒)的孩子們,從小時候到成年的6年間,是如何在命運的車輪中前進的。
農村女孩馬百娟因為父親認為:「讀書沒用,還是要打工。」直到10歲,她才得以進學校上學,但是上了兩年後,被哥哥和爸爸中斷了。16歲,她嫁做人婦,成為了媽媽。
而小鎮男青年徐佳在復讀3年後,終於考進了湖北工業大學,畢業後在電力公司工作,終於在武漢成家買房,擠進了城市的中產階層。
而北京女孩袁晗寒在鋼琴、舞蹈、美術班輪著上了一圈後,選擇了美術。可是,在央美附中留級後仍然不及格。17歲時放棄高校,問媽媽要2萬元創業開酒吧。酒吧倒閉後,她在2012年去德國杜塞道夫就讀藝術方向的碩士。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講座、師資,她並不在乎,醉心在八卦、香菸等娛樂中。2015年,德國留學歸來後,袁晗寒再次創業,註冊了藝術品投資公司。而家裡人並沒有指望她成功,只要孩子喜歡就好。
對於袁晗寒而言,輟學或者創業的試錯成本很低,只要喜歡就行,畢竟有父母的大傘可以庇護,可以讓她嘗試不同的可能性。而徐佳和馬百娟都是「沒有傘的孩子」,只能拼命奔跑。幸運的是,徐佳在媽媽和親人的支持下,跑出去了。而馬百娟則被大山的愚昧阻擋了,連奔跑的權利都沒有。
農民工孩子徐佳在命運的不公中,努力奔跑,終於打破了階層的壁壘。可是,他拼盡一生的終點,還不及北京女孩袁晗的起跑線。而農村女孩馬百娟則更是被命運蹂躪得麻木了,一輩子活在大山中重複相同的命運。
《二十不惑》中姜小果在段振宇因為網球肘想要放棄自己的夢想時鼓勵他:「奇蹟是努力的別名。」用自己親身經歷彌補工作的失誤,幫雷總拼酒,證明越努力越幸運。
有傘的孩子固然是幸運的,可以少走彎路;但是沒有傘的孩子拼命奔跑,總會打破命運的桎梏,如同華坪女高的女孩們,如同徐佳,打破命運的枷鎖,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
如同古典老師在《很高興,能陪你一起長大》寫道:努力不一定能逆天改命,但卻會讓我們更幸運,越努力越幸運。
沒有傘的孩子拼命奔跑吧!而每個努力奔跑的孩子都值得我們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