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住在沿山河岸不遠的李先生向記者反映,近期他在河邊散步時,無意間發現岸邊一段綠化帶有成千上萬的小土堆。這些小土堆大小不一,有的溼潤有的乾燥,有的鬆散,有的比較緊,土壤顆粒也比較奇怪。「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感覺很神秘。」
反映河邊「神秘小土堆」究竟是啥?
每天早上,李先生都會在沿山河岸散步。兩天前的一次散步途中,他看了一眼步道旁邊的草叢。
正是這一眼,讓他對這一段的草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草叢中,有一堆一堆的小土堆。這些小土堆,有的很鬆散,手指輕輕一碰就散掉了,也有的相對緊緻一些。
相對緊緻的小土堆,用手掰斷後,還能看到有一個小洞穴。小土堆的顆粒也很奇怪,有點像燕子巢的泥。
進一步尋訪後,李先生發現,這樣的小土堆數不勝數。「在草叢中有很多,但更多的是在綠化帶中。一小堆一小堆的小土堆,堆積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土堆,非常密集。」
「這些小土堆裡肯定藏了什麼東西的。」李先生認為,小土堆不會平白無故出現。
探訪300米左右有成千上萬小土堆
昨天下午,在李先生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沿山河岸有「神秘小土堆」的地方。
記者看到,有的地方的小土堆已經是幹土,有的還是溼土。
最讓人驚訝的地方,就在李先生看到的綠化帶裡。這個長300米左右的綠化帶裡,冬青樹下,成片成片的都是小土堆,數量只能以成千上萬來形容。
記者還注意到,小土堆的形狀不規則,但組成小土堆的顆粒大致相似。幾乎每一個小土堆下,都能在地面找到一個鉛筆粗細的小洞。
釋疑這些小土堆其實是蚯蚓糞
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趙海濤看了圖片後認為,這種小土堆,並沒有藏著什麼神秘生物,而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生物——蚯蚓。
當然,這些小土堆,也並不是「土堆」,而是蚯蚓的糞。
蚯蚓為何把糞便「輸送」到土壤表面?原來,蚯蚓們在粉碎、混合和掩埋表面殘留物時,會用糞便來進行遮蓋,但這些蚯蚓糞,也恰好成為了「證據」。
而地面上以及糞堆裡的小洞,其實就是蚯蚓進出的「通道」。
分析這裡的環境適宜蚯蚓生存
草叢和綠化帶裡,為何會有成千上萬的蚯蚓糞堆?
趙海濤說,這說明這個地方的蚯蚓數量非常多。一般而言,蚯蚓種群數量的多少,與一個地方土壤裡有機質的多少呈正比關係。
也就是說,土壤有機質含量越多,蚯蚓就越多。
記者注意到,這裡的草叢和綠化帶枯枝落葉較多。這也意味著,地面上有不少適宜蚯蚓分解的東西。
趙海濤還認為,蚯蚓喜歡陰暗潮溼的地方。這個地方靠近沿山河,加上有綠化遮蓋,這樣的環境適宜蚯蚓生存。
求證每堆蚯蚓糞下都能挖出蚯蚓
這些「小土堆」如果真是蚯蚓糞堆,那麼糞堆下方應該就有蚯蚓。昨天下午,記者帶上鋤頭,前往沿山河岸挖掘糞堆下的土壤。
記者找到小洞口後,從洞口附近開始挖掘。果然,不一會兒,就挖出了蚯蚓。而且,記者連挖4堆蚯蚓糞,每堆蚯蚓糞下都挖出了蚯蚓。
其中一堆蚯蚓糞下的土壤,還挖出了蠐螬。綠化「樹醫生」馬愛才介紹,蠐螬鑽在土壤中,但不會「分泌」這樣大顆粒的東西來。
由此可見,這些「小土堆」就是蚯蚓糞堆。
多知道一點蚯蚓多,是一件好事兒
趙海濤認為,這麼多蚯蚓,對綠化以及草坪來說,這是一件很有益處的事情。某種程度上,蚯蚓的存在,是土壤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蚯蚓對土壤有很多的益處。它們分解有機物時,可以產生多種微生物,這會促進土壤養分循環,促進植物對營養的吸收;蚯蚓在鑽入土壤的同時,可以將有機物也帶入土壤深層;蚯蚓在土壤中「行進」時,會增加土壤孔隙,起到疏鬆土壤的作用和排水作用;蚯蚓糞本身也非常有營養,當這些蚯蚓糞逐漸分解並成為「營養土」後,就能被植物吸收,在揚州,最為常見的蚯蚓,是一種名叫威廉環毛蚓的蚯蚓。一般來說,秋冬季節,氣溫降低後,蚯蚓的活動量會減弱。這時的它們,通常是在土壤較深一點的地方(當在氣溫低於5℃的地方時,蚯蚓會被凍死)。
記者 向家富
【來源:揚州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