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自強跆拳道館的教練們除了授課外還參加國際賽事。 受訪者供圖 攝
中新網福州7月22日電( 林春茵 陳思暢) 線上教學、賣網課、直播帶貨、一臺手機玩轉衣食住行……後新冠疫情時期,返閩復工的臺商臺青們感覺拼事業的方式不同了。
疫情期間,自強跆拳道館的教練們隔海授課。圖為陳燕亭教練授課。 受訪者供圖 攝
在過去的幾個月間,福州自強跆拳道館的臺灣女教練們,都當上了「女主播」,通過網絡教授大陸小弟子。臺灣教練張雅雯先行回福州復業,幾位女教練也正在訂機票,家長們紛紛在視訊中給她們支招返程攻略,替她們了解福州隔離酒店情況。
臺灣跆拳道教練張雅雯回福州復業,在閩臺家園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幫助下,對接福州在地網際網路教育品牌合作,尋找新客戶和營運方式。圖為張雅雯(左三)與大陸在地企業、青創基地對接。 受訪者供圖 攝
「視訊網課,一開始很擔心場地跟設備沒法提供足夠的上課品質,但實際執行起來,都能讓孩子們達到應有的水準和運動量。」張雅雯對中新社記者笑說,為了與孩子們一起練習,家人們拿家裡的沙灘椅當輔助欄杆,拿弟弟的嬰兒紙尿褲當踢靶,「在鏡頭的另一邊,我們這些教練也好像在看小品一樣,其樂融融。」
來自臺北的雲響藝術機構竹笛教師柯承妘(左一)教授長笛。 林春茵 攝
這回,張雅雯計劃把「主播」經驗利用起來,在閩臺家園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幫助下,對接福州在地網際網路教育品牌合作,尋找新客戶和營運方式。
無獨有偶,來自臺北的雲響藝術機構竹笛教師柯承妘,在疫情期間也開始進行線上教學,還與經營手工糖果的大陸男朋友混搭銷售「海峽甜園」手工藝術課程。「現在學生比疫情前更多了。」她說,「已有不少臺灣師資願意加入直播平臺,通過網絡試試大陸水溫」。
去年,福州市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已經幫助400多位臺青領取了一次性開業補助。隨著越來越多臺青返閩復工,申領各項惠臺補貼的人會更多,李京機會更忙碌。圖為李京機。 張斌 攝
臺商、閩臺家園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執行長李宛芯認為,「數字福建」快速發展,「網際網路+」為在閩臺青創業帶來利好。該基地入駐的臺企臺青以文創業者居多,目前已過半數返回福州,該基地日前與福州世坤網絡科技公司籤約合作,儘快發力電商渠道。
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林守欽也對記者表示,福建推動非遺「雲保護」,超過3600類非遺文創產品,藉助23家電商平臺在線銷售,反響挺好,這或給有志於嘗試直播電商的臺灣文創業者帶來新的轉機。
28歲的臺灣高雄青年李京機體驗另一種「觸網」。在福州,官方推出的便民惠企服務平臺「12345」和e福州APP當地經營多年,使用人群廣泛。作為福州市行政服務中心臺籍員工,李京機就是「12345」平臺線下無縫對接臺胞的客服人員。
去年8月,李京機作為福州市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派駐在福州市市民服務中心的臺企臺胞專窗。圖為李京機在服務窗口工作。 張斌 攝
去年8月,李京機作為福州市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派駐在福州市市民服務中心的臺企臺胞專窗。
幽默大方的李京機說自己最擅長「用臺灣年輕人的話把多樣的大陸惠臺政策,簡化成『懶人包』」,充當臺青融入大陸生活的「潤滑劑」。
李京機說,兩岸在官方政策理解、資訊獲得方面差異很大,大陸的網絡資訊多元便捷,「12345」平臺、官方公眾號等都很方便,但臺胞往往認為「打電話最直接,見面才有溫度」。
李京機要直面的問題林林總總,從惠臺舉措到靠譜牙醫,再到臺胞子女擇校政策,都要瞭然於胸。去年,福州市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已經幫助400多位臺青領取了一次性開業補助。李京機說,近日隨著越來越多臺青返閩復工,申領各項惠臺補貼的人會更多,他會更忙。
圖為李京機(右)和同事把多樣的大陸惠臺政策簡化成懶人包,製作了多種便民手冊。 張斌 攝
「但我做得最多的,是教鄉親怎樣用一部手機辦完所有事。」李京機笑說,「可能臺灣還停留在2G時代,大陸已經邁入5G時代吧。」
疫情過後,李京機計劃邀請父母從高雄來看看「想像中的大陸」。他喝過大陸同事的結婚喜酒,晚上去單位附近的溫泉公園走一走,而他亦常常和臺胞切磋如何才能接地氣,「我常講,臺灣就是老家,你在這裡,就是半個福州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