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閱讀全文需要3分鐘
這是朵媽三分鐘第五十四篇內容
大家好,我是朵媽。每周六我都會在《朵媽三分鐘》這個欄目,為大家解答關於娃心理方面的小問題。
大家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留言告訴我,點讚最高的留言,我會優先寫出來哦。
最近在後臺收到很多寶媽的留言,說自家孩子老愛咬手指甲,情況嚴重的指甲周圍的皮膚都被啃得光禿禿,指頭泛著絲絲血色。
也有家長吐槽說:「孩子什麼都好,就是愛咬手指甲,不衛生還影響身體健康。」
不忍心去想像那個畫面,就像對話框裡面那位媽媽說的,真的是既心疼又頭疼。
試了好多辦法就是糾正不過來孩子咬指甲這個壞毛病?
有研究表明,約50%的兒童會在某個時候咬指甲,不需要別人教,不用跟誰學,屬於天生就會的本能。
咬指甲癖是孩子口欲期結束之後的一種行為延續。
孩子兩歲之前的咬手指的行為稱之為口欲期,這是他們正常的生理吮吸需求。
超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還有類似的現象,大都被定義為咬指甲癖或咬指甲症,多發在3—6歲的兒童身上。
當孩子不自覺頻繁地咬指甲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一直改不過來的小毛病,不僅僅只是壞習慣的原因。
撇開生理上的原因,外界的影響也會讓孩子養成一些不太好的習慣。
每個孩子腦袋裡好像都裝有十萬個為什麼,他們的好奇心是把雙刃劍!
旁人能夠用嘴把指甲咬掉,在大人看來是特別不衛生的行為,但在孩子的眼裡這好像是一種很酷的技能。所以會躍躍欲試,埋下了壞習慣的隱患。
還有無聊,沒事情可做或者飢餓的時候,手邊又沒有任何有趣的玩具,孩子也可能會咬指甲,比如有的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就會無聊地咬指甲。
但是這樣的情況,父母不需要過度擔心,讓孩子轉移注意力,改變習慣就可以了。
大人會有情緒上的壓力,孩子也一樣,很多我們覺得沒什麼的小事,卻會讓孩子悶悶不樂很久。
說到這裡,我想起我家朵朵了,每天去學校之前,朵外婆都會習慣性地給她裝一些水果在書包裡。
但那天孩子放學後,一臉憂愁地坐在沙發上,還時不時地咬手指甲。
見狀我走過去詢問:「寶貝,不能咬指甲哦,你有什不開心的和媽媽說說。」
朵朵:「媽媽,外婆今天給我帶的香蕉不見了,我覺得好對不起外婆!」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愛咬手指甲?先別急著責問,仔細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會用咬指甲來緩解煩惱呢?
我們前面說到的,有些孩子愛咬手指甲並不是單純的壞習慣,而可能是咬指甲癖這樣病理性的原因在作祟。
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有咬指甲癖的傾向呢?我總結了幾個自己的判斷標準,不一定完全準確,僅供參考哦:
1.孩子的年齡已經超過3歲;2.孩子不自覺咬指甲的頻率很高;3.孩子一緊張憂慮就會咬指甲。
如果孩子出現了這些類似的情況,也用了一些方法去糾正過,仍不見成效的話,可以考慮去醫院,聽取醫生專業的意見。
準照醫囑,有耐心地督促孩子,慢慢改變咬指甲的行為習慣。
我記得有一位寶媽留言是這樣說的:「一下子沒看住,就把手往嘴巴裡面放,我是真的忍不住發火!」
我相信,不止這位寶媽有這樣的情緒,大部分的家長看到孩子咬手指甲的時候,可能都會忍不住呵斥幾句。
但這樣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言語呵斥或者動手教育只會適得其反。
最好的方法是,大人轉變態度,從批評孩子咬手指甲越來越嚴重,到表揚孩子手指蛻皮越來越少,手指皮膚也開始癒合變好了。
從神獸們的興趣喜好入手,鼓勵孩子:「寶貝,你的手畫畫好好看!」「寶貝,你看你幫媽媽摘的菜,好棒!」……
諸如此類的言語鼓勵,讓孩子有獲得感,意識到自己的手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並且帶給自己和家人快樂,他們也就不會那麼頻繁地去咬手指甲了!
孩子有壓力、精神緊張、焦慮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用咬指甲來緩解情緒。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有意識地去開導,不要讓他們陷入內心的死循環裡走不出來。
像圖片中描述的場景一樣,鼓勵孩子把心裡話說起來,和她一起分析事情發生的緣由和解決辦法。
也可以選擇用一些親子戶外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放風箏、踢足球,這類可以揮灑汗水的小遊戲,幫孩子把不開心的事情拋諸腦後!
·寫在最後·
3~6歲的孩子經常咬手指甲,這個問題不容小覷。
最穩重的做法,建議大家聽從醫生專業的指導,加上自己的耐心和鼓勵,慢慢的引導孩子改變。
不忽視孩子的情緒,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預防諸如咬指甲這類壞習慣的養成。
養娃就好比唐僧西天取經,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關關難過,關關過。
右下角點亮「在看」,跟著朵媽一起乘風破浪吧~別忘了在公眾號發送「2」,領取免費資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