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參與教學實驗的五名中國教師。資料照片
BBC的紀錄片《中式教學:咱們孩子是否接受得了?》從一開始就受到中英兩國觀眾的普遍關注,關於兩國教學方式孰優孰劣的討論也一直在持續。的確,單從考試成績來看,這場為時4周的中英教育方式「對決」實驗讓中國觀眾鬆了口氣。但是,整個實驗過程所展現的問題及引發的爭議和思考,恐怕不是簡單能以勝負界定的。
中國班 伯杭特9年級
數學 67.74% 54.84%
科學 58.33% 50%
中文 46.88% 36.46%
不久前,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播出了第三集,也是最後一集。伯杭特中學校長在第三集的結業式上宣布了一份數據對比,顯示「中式教學」實驗班與該校9年級其他班學生的考試成績正確率。從結果看,中國班全面領先。在中國班學生一片自豪的掌聲和歡呼聲中,中國老師相互擊掌慶賀、興奮不已。實驗班圓滿結業,中英師生擁抱在一起,依依惜別,不少學生流下了不舍的眼淚。影片中,人們看到的是師生間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事情的一開頭卻並不是這樣。
A 英國學校向中國教師「取經」
2014年年初,經合組織(OECD)在調查了65個國家約50萬名14歲至16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科目的考試成績後,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英國中學生的學習成績遠遠落後於中國學生。英國學生在65個國家的總體排名中數學成績列第26位、閱讀列第23位、科學列第21位。相比之下,中國學生各項成績均名列前茅。同年3月,英國教育部官員率團赴上海考察當地中學教育後曾撰文稱,上海16歲少年比英國16歲少年在數學上領先3年,中國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和學習效率也比英國學生要高得多。隨後,英國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聯手啟動了一個交流項目,從上海陸續聘請數十名小學數學教師赴英分享教學經驗,同時派出數十名英國數學教師赴上海「取經」。
在這樣的背景下,BBC策劃了這一紀錄片,其目的是展示中、英教育方式的異同,看看將中式教學法移植到英國課堂是否行得通。BBC選擇了英格蘭南部漢普郡的伯杭特中學開設中式教學實驗班。該校是一所較好的公立中學,20年前就開設了中文普通話課程,並一直與中國的一些中學有交換生項目,其對中國有一定的了解,有著較好的實驗基礎條件。
伯杭特中學的尼爾·史卓哲校長說,與BBC進行這次項目合作是因為該校一直追求教育創新,希望提高教學水平,也想為學生提供挑戰的機會和不同尋常的經歷。伯杭特中學為此在自願的基礎上挑選了50名不同水平的9年級學生,組成了一個「中式教學」實驗班。BBC請來的5位中國老師對他們進行為期4周的中式教學,分別教授數學、科學、中文、英語語法和體育。4周後,通過階段測試與9年級其他學生做對比,以檢驗中國班的教學成果。
B 中國老師的「水土不服」與英國學生的「消化不良」
5位中國老師中兩人來自中國,三人是英國當地的華人教師。但是,這三人都有早年在中國當中學教師的多年經歷。兩位來自國內的老師分別是杭州外國語學校數學老師鄒海連,以及南京外國語學校初中英語教研組組長、省特級英語教師李愛雲。鄒海連老師說,BBC為這個紀錄片挑選中國老師的條件是,有著5年以上中國教齡且能用英語授課。鄒老師說,入選後BBC方面向他反覆強調,請他務必全套照搬他在中國的教學方法。
BBC在伯杭特中學中國班教室各處,以及走廊活動區域的隱秘位置布置了諸多攝像頭,全方位覆蓋中國班的活動範圍。在校期間,每個中國班學生胸前都別著微型話筒,以記錄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力求真實展現學生們對中式教學的反應。
中國班開課後,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馬上就體驗到了雙方的不合拍。按照事先約定,伯杭特中國班的學生們從一進校門,一切就得按照中國學校的規矩來。早晨7:30到校,下午5點放學,之後還要留校自習兩個小時。這比學生們平常的正常在校時間要長出4個小時。英國學生要像中國學生一樣每周一早晨進行升旗儀式,要做早操、眼保健操,放學後還要做值日。教室的牆上貼著行為守則、課程表和眼保健操示意圖,還有一些勸學的中國名言警句。
英國中學不像中國中學那樣有著易於管理固定的班級,而是實行走班制。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需要選擇課程,上課時才湊到一起,因此上不同的課時,同學是不一樣的。英國授課規模一般在十幾人,最多不超過30人。而這次的中國實驗班是按中國學校普遍的班級人數設定——整整50人。英國學生們從沒在這麼大的固定班級裡學習和相處,這本身就帶來了一份新鮮感。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會被鏡頭攝錄下來,則更是激發了他們的表現欲。但是,他們的表現並不是舉手搶答問題,而是各種搗亂和不守紀律。中國老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課堂紀律也沒有絲毫改觀。氣得教師在備課室念叨說,不少學生缺乏上進心,懶散無紀律,就是因為英國的高福利制度令他們不擔憂未來。英國學生知道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和技能將來也可生活無憂,因此缺乏認真學習、積極向上的動力。
英國學制的9年級相當於中國的初中二年級,正值網絡上所說的「中二病」高發期。自以為是、行為叛逆、挑戰權威是這一年齡段青少年的普遍特點。中國老師每堂課都需要花很大力氣維持課堂紀律。片中可以看到,雖然中國老師強捺性子,強調良好的課堂紀律對教學的重要性,但是英國學生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收斂。
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的中國老師在課堂上告誡學生:「知道為什麼中國學生能夠取得比你們更好的成績嗎?就是因為他們課上聽講比你們認真專注得多。」聞聽此言,一位女生在下面嘀咕:「這是什麼意思,是說我們比中國學生笨嗎?說我笨,她以為自己是誰?」衣領上的微型麥克風如實收錄了她的粗口。
一周下來,英國學生的頑皮和不服管著實把中國老師難為得牙根痒痒,真是有點兒拿這群軟硬不吃、油鹽不進的熊孩子沒招兒了。眼看秩序就要失控,實驗有可能半途而廢,伯杭特中學的教務主任不得不緊急介入,親自出馬。教務主任繃著臉訓話時,全班學生鴉雀無聲。而轉臉中國老師開始上課時,他們的表現卻依然故我。中國老師大惑不解:為什麼你們在教務主任訓話時跟在我這裡上課的表現如此大相逕庭?學生的回答倒也直言不諱:「因為我們怕他,可我們不怕你!」
中式教學注重整體意識,而英式教學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影片中,那幾名最不守課堂秩序的學生面對BBC的鏡頭吐槽說出了他們對中式教學的諸多不適應和不良觀感。雖然言語有失偏頗,觀點有所局限,但英國學生勇於挑戰權威和較強的思辨能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樣面對BBC的鏡頭,尼爾·史卓哲校長則為他的學生們辯解說,情況並不像中國老師說得那麼糟糕。學生之所以在課堂上表現差,是因為中式教學較多灌輸知識點和抄筆記,難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