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是比利時作家莫裡斯·梅特林克的作品,發表於1908年。
莫裡斯·梅特林克(1862~1949年),比利時劇作家、詩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盲人》《青鳥》《雙重的花園》《死亡》《螞蟻的生活》等。其早期作品充滿悲觀頹廢的色彩,宣揚死亡和命運的無常;後期作品研究人生和生命的奧秘,思索道德的價值,取得很大的成功。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獲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作品不僅給人以廣闊的美好的幻想,而且也讓人盡情地得到美的享受。由於他那豐富的想像和驚人的創作能力,不久便被譽為「比利時的莎士比亞」。
《青鳥》,這是一個用心靈尋找幸福的哲理故事。
它講的是樵夫的兒子蒂蒂和女兒咪蒂在平安夜的晚上,夢見了一個仙女向他們討青鳥給女兒治病,為了幫助仙女的女兒,他們踏上了尋找青鳥的神奇之旅,陪同他們的還有一群由動物和靜物變成的可愛精靈。他們尋遍了回憶國、夜宮、墓地、森林、廟宇,經過重重困難,依然空手而歸。
早晨他們從夢中醒來,碰巧鄰居來為生病的女兒討蒂蒂最喜歡的那隻鴿子,蒂蒂爽快地答應了,這時他們才發現鴿子就是他們尋覓已久的青鳥。鄰居的女兒見到青鳥之後立刻恢復了健康,但是青鳥卻不慎飛走了。蒂蒂安慰生病的女孩,很快就能把青鳥找回來,因為他已經知道青鳥在哪兒了。
到底什麼是青鳥呢?
雖然整篇主題都是兩個孩子在尋找青鳥,但至始至終我也沒猜透青鳥的全部寓意。這隻傳說中的小鳥一直披著神秘的外衣,它沒有具體的形狀、顏色,它既是最普遍意義上幸福的象徵,又是自然界的其他生靈擺脫被人類奴役的守護神,同時到最後時刻卻又只是小女孩的一個心願。
文中說青鳥是一隻能夠帶來幸福的鳥,著名學者鄭振鐸先生也是極其同意的,他在《文學大綱》中,關於19世紀的荷蘭與比利時的一篇文章中,有一段關於《青鳥》的話。他說:「《青鳥》寫兩個孩子要尋找青鳥,記憶之土,在將來之國,在夜宮中,在森林中,到處地找,卻沒有找到。後來他們醒了,鄰居的孩子生病,要他們養的鳥玩。他們訓治了它,這鳥卻真的變成青鳥了。但當他們把它放出來玩時,鳥又飛的不見了。青鳥乃是幸福的象徵,只有從自己的犧牲中才能得到。但幸福是非永久可以在握的,所以青鳥不久即飛去了。」
青鳥代表著幸福,可是什麼是幸福呢?
幸福是同情,是捨得,是付出,是給予。「我們給人以幸福,自己才更接近幸福。」文中光神指給蒂蒂的是一條通過善良、仁愛、慷慨而到達幸福的路。作者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尋求著自己的幸福,其實幸福並不是這樣難得的,如果我們經常懷著無私、良好的意願,那幸福就近在咫尺之間。」
對,幸福就在我們每個人身邊,只是我們以為它很遠很遠,所以從來沒有用心去感受它的存在;我們耽於享樂,甚至被形形色色的欲望迷亂了雙眼,忘記了本真的幸福;我們也漸漸學會了世故,忘記了前進的道路,無意中拒絕了歡樂;我們很多人終其一生,庸碌混沌,始終沒有享受過身邊觸手可得的幸福。
幸福就在我們身邊,點點滴滴,只要你用心生活,一定能夠找到屬於你的那隻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