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青鳥》是作者的巔峰之作,它講述了什麼?

2020-12-17 小小愛看書

1911年,由於莫裡斯·梅特林克多方面的文學才華,尤其是在戲劇方面的傑出貢獻,49歲的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是比利時第一個獲得此獎的人。他被譽為「比利時的莎士比亞」。其中《青鳥》是一部夢幻劇,被公認為他戲劇生涯的峰巔之作。

作者生於根特市一個公證人家庭。早年學習法律,當過律師,後去巴黎參加過象徵派文學運動。

早期作品充滿悲觀頹廢的色彩,宣揚死亡和命運的無常。後期開始擺脫悲觀主義,研究人生和生命的奧秘,思索道德的價值。《青鳥》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

《青鳥》是一部教育孩子善良與慷慨的兒童文學經典傑作,是一部象徵主義劇作。

青鳥就是幸福的象徵。通過他們一路上的經歷,象徵性地再現了迄今為止,人類為了尋找幸福所經歷過的全部苦難。

《青鳥》中的主人公棣棣(di,四聲)和他的妹妹咪棣。棣棣勇敢堅強,他的妹妹咪棣有愛心。兄妹倆一同為了幫助鄰居太太生了病的女兒,去尋找象徵幸福的青鳥,青鳥能醫治有病的人。

在光神的指引下,在貓、狗和各種靜物的靈魂陪伴下,他們進入回憶國、幸福花園、未來世界等。一年的期限到了,兄妹倆回到家,鄰居太太的女兒想要棣棣手中的小鳥,棣棣雖然不情願但還是送給了她。

這時小鳥變成了青鳥,原來青鳥就在兄妹倆的家中,鄰居太太的女兒的病也好了。棣棣終於發現,原來要找的幸福就在自己的身邊。

最後,附《青鳥》經典語錄13條:

1.親愛的小讀者們,我必須告訴你們事實:鴿子的顏色幾乎沒有改變,是歡樂和幸福為它在蒂蒂眼中披上了明亮華麗的青色羽毛。無論如何,蒂蒂無意中發現了光的重要秘密,就是:給別人以幸福,自己離幸福也更近。

2.我們每個人的幸福,都只能靠自己去尋找。我們必須忍受到無盡的痛苦,經歷過無數令人心碎的失望,最終才會明白:欣賞我們的思想和心靈周圍的那些簡單完美的快樂,才是幸福的真諦。

3.一直追尋的幸福,其實就在你身邊。

4.因此大多數幸福實在無奈,都決意要越過右邊角落封閉著不幸之洞的那個咄咄逼人的帷幕。每當他們之中掀起這帷幕的一角,從洞中就傳出一陣陣惡罵詛咒。至於狗、麵包和糖,都垂頭喪氣地回到孩子們那裡,羞愧難當地躲到他們背後。

5.陽光裡,空氣裡,時間的流轉裡,到處充滿著人們沒有發現的幸福。生命的本身就是幸福的,幸福一直就在你的身邊。

6.因為這些花從來都見不到陽光,所以全部沒有香味。

7.光不能回到過去,她的能量必須留著給未來。

8.那些信任他人的人,總是遭到背叛,最好的處世之道是保持沉默,自己做個背叛者。

9.給了他們說話的能力,他們就只會信口閒聊;擁有了評判的能力,他們就去譴責別人;能夠感覺,他們就抱怨。

10.當我們不加區分的時候,美德會被當做錯誤對待。

11.在這個世界上,人要單獨的對抗一切。

12.在這個世界上,你能夠看到的一切,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13.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幸福;一個人必須經歷無盡的痛苦,承受諸多殘酷的失望,才能夠明白:思想和心靈所能體會到的簡單而純粹的快樂,才會讓人變得幸福。

相關焦點

  • 那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孩子們寫的兒童文學作品
    對於生命的成長來說,這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所寫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是一份珍貴的禮物。►艱難現實中的底色它不僅使作者躋身於美國主要小說家之列,也為表現少兒天地的小說創作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領域。」《小紅馬》的故事很簡單,由關於小男孩喬迪的4個獨立成篇的故事組合而成,講述了喬迪4段刻骨銘心的人生經歷。這部以成長為主題的小說裡,充滿了少年成長時期淡淡的傷感,也流露出少年對於世界的嚮往和迷惑。
  • 童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們為孩子寫的書
    其中,兒童文學作品的成就最為突出,例如,《叢林之書》《獻給孩子們的故事》《原來如此的故事》《勇敢的船長》《基姆》等,都是享譽世界的兒童文學作品。吉卜林當年憑 《叢林故事》折桂諾貝爾,這本書也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受到全世界孩子的喜愛。故事講述了「狼孩」莫戈裡和其他動物之間的故事,讓孩子隨著故事體驗叢林生存法則,非常感人。
  • 《青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用象徵手法告訴我們幸福的真諦
    這本書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裡斯 ·梅特林克最著名的代表作《青鳥》。莫裡斯 ·梅特林克,比利時著名劇作家、詩人、散文家,是象徵主義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譽為「比利時的莎士比亞。」《青鳥》原來是舞臺上的六幕經典夢幻劇,該劇於1911年在法國巴黎第一次演出之後,立刻就引起了轟動,成為世界戲劇史上的經典之作,直到今天仍然在舞臺上經久不衰。同年,由於他多方面的才華,尤其在戲劇方面的傑出貢獻,梅特林克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 瑞士第1個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奧林比亞的春天》講述了什麼?
    1919年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奧林比亞的春天》,作者卡爾·施皮特勒(1845-1924)。這部文學史詩長達20000行。敘述的是在奧斯匹林眾神的命運決定者阿南柯的安排下,克隆紐斯政權被推翻,被幽禁在地獄裡的神明們被喚醒,離開陰間,重返神山,競奪美女和王位。
  • 英國第1個諾貝爾文學獎作品《老虎!老虎!》講述了什麼?
    1907年,《叢林之書》中的短篇作品《老虎!老虎!》以"觀察細緻入微、想像獨特,氣概雄渾和敘述很好"而獲得該年度的諾貝文學獎,時年作者42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叢林之書》主要是以少年莫格裡為中心的人物故事。講述了莫格裡從嬰兒到長大的經歷,書中涉及了他的狼媽媽、狼兄弟、黑豹、老熊等性格鮮明的形象。
  • 童書資訊丨諾貝爾文學獎繪本:用經典滋養孩子的童年
    希望通過這個系列,把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適合孩子閱讀和接受的篇目都以繪本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孩子從小就能接觸經典3到8歲的孩子能讀懂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嗎?肯定不是所有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都適合孩子閱讀。有些文學經典確實需要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才能更好地理解、接受。《青鳥》、《狼孩莫格裡》、《可怕的奧古斯都》都是膾炙人口的童話,本來就是這些文學大師寫給孩子們的書。《新月集》是泰戈爾以孩子的口吻,寫給媽媽的詩集,特別適合親子閱讀。
  • 除了諾貝爾文學獎 還有哪些不容錯過的世界級文學獎?
    提到文學大獎,很多人都知道諾貝爾文學獎。每年十月,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都是一次文學高光時刻。但其實,在全世界範圍內,除了諾獎,還有不少重要的文學獎項,也非常值得關注。她獲得過除諾貝爾文學獎之外的大多數重量級國際文學獎,並被多倫多大學等十多所院校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她的作品已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2017年,阿特伍德獲卡夫卡獎和德國書業和平獎。2019年,阿特伍德憑藉《證言》再度問鼎布克獎。諾獎風向標卡夫卡文學獎  卡夫卡文學獎是最著名的諾獎風向標,凡是獲得卡夫卡文學獎的作家,都會成為諾獎熱門人選。
  • 那些出人意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那些出人意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向來是文學界較高檔次的獎項,然而,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不是專業作家,卻破天荒地獲得了該獎項。他們或作曲家,或一國之主……我們一起看下吧。特奧多爾·蒙森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關於羅馬歷史的作品對當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會員。他對羅馬法和債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
  • 諾貝爾文學獎經典書單,拯救你的書荒
    「諾貝爾文學獎」是根據諾貝爾先生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旨在獎勵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 。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發,此後甄選委員會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於每年10月公布。
  • 最好讀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想要有內涵有深度,是要讀讀嚴肅文學的,尤其金字塔尖的諾貝爾文學獎。不常閱讀的小夥伴也不要被「諾貝爾」三個字嚇到,我從汗牛充棟的諾獎作品裡挑出來幾本最好讀的作品,推薦給大家:第1本《萬物靜默如謎—辛波斯卡詩選》/陳黎、張芬齡 譯/湖南文藝出版社辛波斯卡,這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女詩人,因為幾米的繪本《向左走,向右走》在國內翻紅。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系列-《叢林故事》
    《叢林故事》作者是英國作家拉迪亞德·吉卜林,作品內容以擬人化的動物開始引入,講述了被狼收養的「莫格裡」男孩的故事! 作者背景 拉迪亞德·吉卜林是一位英國小說家和詩人,一生共創作了8部詩集,4部長篇小說,21部短篇小說集和歷史故事集,還有諸多散文等等。
  • 好書推薦:最讓人意外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你讀過嗎?
    今天小編向大家推薦一本可能是歷屆諾貝爾文學獎中,最讓人感到意外的一部作品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部作品的作者在獲獎之前,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特別實在國內,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但就在突然之間,憑藉一部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從而一炮走紅,進入公眾的視野,這甚至連作者自己都想不到,也因此一改大家對這位"德國文學的圈外人"的認識。這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 諾貝爾文學獎可以錯過,而你卻不容錯過的村上春樹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可以錯過,而你卻不容錯過的村上春樹作品村上春樹,日本當代著名作家。儘管他骨子裡是日本式的,卻擅長從西方化的視角來詰問世事。曾連續幾年被排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預選名單上,可惜屢次插肩而過,但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價值已遠非一個獎項所能表現的了。
  • 諾貝爾文學獎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餘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稱中國人不應翻譯本國作品
    他就是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Goran Malmqvist)教授。近日,在哥德堡號造訪廣州期間,馬悅然教授參加了在中山大學舉行的「中歐文化接觸與交流——紀念高本漢學術研討會」。昨天,利用研討會的間隙,記者對馬悅然進行專訪。
  •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那些你不一定知道的事
    2018、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結果已在昨晚揭曉,諾貝爾文學獎再度進入人們話題的中心。回顧歷史,諾貝爾文學獎迄今已頒發了百餘次,背後或大或小的故事與話題不計其數。 本文是一篇往年的舊文,列舉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十宗「最」,以佐飯後談資。
  • 諾貝爾文學獎是必讀標籤嗎?
    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很熱鬧,一下頒出了兩個年度的獎項——補齊了去年暫停的大獎,有點「空前絕後」的感覺。沒想到在喜人的氛圍中,一個後生向我問了個古怪的問題:諾貝爾文學獎是不是意味著給作品貼上了必讀標籤?他之所以有疑問,緣由是先前閱讀某位新晉諾貝爾獎著作的體驗不是太好,自己感覺有點浪費時間。這樣的問題應該有點老生常談了。
  • 眾說紛紜,競爭激烈的諾貝爾文學獎,在2020年究竟會花落誰家?
    應當說,從2006年起村上春樹的作品就連續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但都未曾如願。而人們對這個情形也似乎習以為常:年年上榜,年年「陪跑」,可謂是諾貝爾文學獎「萬年陪跑王」!村上春樹的作品可說膾炙人口,且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作品更是火爆中國。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單是靠《蛙》,也不是《紅高粱》,而是這些
    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大事,特別是諾貝爾文學獎,它既不是我們近代以來起步晚的數理化,也不是當代快速發展的高科技。因為這些我們都與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定的距離,但文學,我們不比他們差,唯一被誤解的當屬我們民族獨立的文化,因為與西方價值有著不同,加之翻譯變味,我國的文學很難打動文藝復興之後的西方文學。
  • 諾貝爾文學獎前瞻|8日公布獲獎者,三位中國作家登上賠率榜
    他的作品包括《玩笑》,《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笑忘書》和《不朽》,《慶祝無意義》等。尤其是,《生活在別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中國有大量的讀者粉絲。米蘭昆德拉卡夫卡獎,即卡夫卡文學獎,全名弗蘭茨·卡夫卡獎,創立於2001年,為紀念20世紀偉大的小說家卡夫卡而設,每年評選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