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心靈才能洞察一切,最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幸福是什麼?在現實的世界裡有沒有標準?有人說幸福的滋味必須是盪氣迴腸的,猶如天籟之音。有人說幸福像淺吟低唱的溪流,卻能直接抵達人的心靈。有人認為幸福來自於充滿激情、轟轟烈烈的愛情,有人認為幸福是簡簡單單、平淡質樸的生活。
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獨特詮釋與理解。為了體會幸福的滋味,人們開始漫長的尋找。有人羨慕別人所擁有的幸福。其實,你認為你所沒有的,可能在來時的路上,也許她所擁有的,可能在失去的途中。
《小王子》中有一句話非常經典:「你們這兒的人們,在一個花園裡養了五千朵玫瑰,但是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生活的重壓之下 ,我們追求高效率高品質的生活,吃著垃圾食品,透支身體,生活充滿焦慮和不安。我們往往走了太遠,而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是時候需要一個靜謐的夜晚,靜下心來,聽聽音樂,看看書,去找尋幸福的味道。
有這樣一本書,適合你帶著孩子,躲在書房的一個角落裡,慢慢翻開。隨著書頁的翻動,幸福的味道會慢慢升騰、瀰漫。這本書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裡斯 ·梅特林克最著名的代表作《青鳥》。
莫裡斯 ·梅特林克,比利時著名劇作家、詩人、散文家,是象徵主義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譽為「比利時的莎士比亞。」
《青鳥》原來是舞臺上的六幕經典夢幻劇,該劇於1911年在法國巴黎第一次演出之後,立刻就引起了轟動,成為世界戲劇史上的經典之作,直到今天仍然在舞臺上經久不衰。同年,由於他多方面的才華,尤其在戲劇方面的傑出貢獻,梅特林克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為了便於小讀者理解,經過梅特林克的同意,他的妻子將這部夢幻劇改寫成童話故事,於1908年發表,2000年被法國媒體評為「影響法國的50本書之一。」
《青鳥》的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主要描寫了兩個單純善良的孩子:蒂蒂爾與米蒂爾, 他們在平安夜受仙女之託, 為鄰居家生病的小女孩尋找代表幸福的青鳥。
作者用兩個孩子尋找青鳥的歷程為主線,故事淺顯易懂,卻提出了一個對人類具有永恆意義的問題:什麼是幸福 ?
下面我們將從寫作特色、現實意義和哲學思想三個角度來解讀,看看梅特林克如何通過象徵手法,向我們詮釋幸福的真諦。
01 作者用象徵的手法和豐富的想像力創設了一個具有奇幻色彩的世界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稱:
梅特林克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富有哲理的思想、富麗的想像以及詩情畫意的特色。他的作品不僅給人以廣闊的美好的想像,而且也盡情地讓人得到愛的享受。
《青鳥》,是歐洲史上一部融神奇、夢幻和象徵於一爐的傑作。梅特林克善於運用象徵手法,他用時間神來象徵時間的永恆和流逝;用回憶國、夜宮和未來國象徵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他用青鳥來象徵幸福,通過兩個孩子和夥伴們一路上艱難的尋找和經歷,象徵人類為了尋找幸福所經歷的全部苦難。
梅特林克藉助豐富的想像力, 在作品中不斷變換場景和事物, 賦予了作品獨特的感染力。打開書,你會進入一個奇思妙想的世界。這裡不光有法力無邊的仙女、光神和時間神,還有能讓麵包、水、貓、狗都變成人的鑽石;他們途經了能見到死去親人的回憶國,來到了有許多即將出生的嬰兒的未來國,還有藏著鬼怪、疾病和戰爭的夜宮,最令人稱奇的是在森林領地裡,動物和植物一起聲討與審判人類的亂砍濫伐、塗炭生靈......
這一寫作手法在梅特林克另一部作品《花的智慧》體現得更加深刻,他用詩一般的想像力大膽地將各類植物擬人化,賦予它們人的私慾和智慧,這種寫作手法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在《青鳥》中,除了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這個童話故事還帶有很強的夢幻色彩。主人公兄妹倆的奇特經歷是長達一年的夢幻旅行,還是平安夜的一個普通迷夢? 這一點,需要你自己去書中尋找答案了.
02 關於未知與尋找的意義
作品以「尋找」為線索, 「青鳥」是不斷激勵孩子們從場景到另一個場景, 不斷前進的目標與動力。孩子們在尋找青鳥的過程中不斷戰勝自己的恐懼與幼稚,變得更加勇敢與成熟。
梅特林克藉助兩個小主人公尋找青鳥的過程,體現了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尋找和探索。作者運用重複性的結構,讓兄妹倆在尋找-獲得-失去的過程中鍥而不捨地尋找,象徵著人類在尋找幸福和生存意義的生命歷程和所經歷的種種磨難。
作者在探尋生命意義的同時也在反思人與社會的關係。梅特林克藉助童話的外衣,揭開溫情的面紗,作品中充滿了對下層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對醜惡現象的揭露,但這種揭露不是憤怒的,而是富有溫情色彩。越是溫情的,也越是有力量的。
聖誕節之夜,樵夫一家貧窮寒酸的小木屋和有錢人家的別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們家境貧窮,只有爸爸砍的柴賣個好價錢的時候,媽媽才會買上一點點好吃的東西,讓全家的每個人嘗上一小口。
富人家裡餐桌上各類食品令人垂涎欲滴。兄妹二人只有透過窗子可憐巴巴地看著這一切,好像自己吃過了一樣。
妹妹不明白:那麼多的好東西,富人為什麼不吃,是不餓嗎?他們吃不了東西會分一點點給我們嗎?
蒂蒂爾和米蒂爾對於貧富差距的原因不可能理解,處在兒童的視角,他們不理解、不明白為什麼富人不把好東西分給他們哪怕一點點,看似輕描淡寫的幼稚想法,卻讓我們對社會現實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他們有而你們沒有(美味的點心),他們從來不分給你們一點兒,難道你們不會因此而感到不滿嗎?」梅特林克借仙女之口說出了對當時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滿以及他對下層人士深深的同情。
作家餘華說過:身為作家,必須有同情心和憐憫之心。奧地利作家史蒂芬 ·茨威格在《心靈的焦灼》中將同情心分為一種,一種是心靈的焦灼,另一種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無感傷的色彩,但富有積極的意義。
作家肩負著無數的責社會責任,代替弱者承擔痛苦也是其中之一。作者在文字的尋找中,所散發的人文關懷和溫情的色彩讓作品熠熠生輝。從這點來說,梅特林克無疑是成功的。
03 淺顯的故事卻承載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有的人對幸福有一種錯覺,有的人認為物質享受才是幸福,有人認為功成名就才是幸福,有的人認為遙不可及的愛戀才是幸福.也許有的人從生到死,始終都沒有體會過幸福的滋味。幸福究竟是什麼?究竟在哪裡?
梅特裡克借《青鳥》向我們詮釋幸福的答案,作品所包含的深意遠遠要超出作品的本身。
蒂蒂爾與米蒂爾在漫長的尋找過程中經歷了得到與失去、失去與得到的心路歷程,兄妹倆在多次尋找青鳥的過程中都以不同的方式失去了他們,在思念之土,青鳥變成了黑色,夜宮裡的幾千隻鳥都死去了,最後終於變成青鳥的斑鳩也飛走了。
《飄》的主人公郝思嘉在白瑞德離開之後才體會到擁有不知珍惜,失去才覺得可貴的道理。自己求之不得的幸福就在身邊,卻視而不見。
而小王子離開玫瑰後,來到一個玫瑰花遍地開的星球,所有的花兒都爭奇鬥豔,但是沒有一朵都比他的玫瑰更美麗。歷經千帆,原來幸福就在我們身邊。
梅特林克用淺顯的故事告訴我們: 如果你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幸福一直就在你的身邊。
所以,在孩子特別小的時候,就讓他們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引導他們領悟幸福存在於生活的點點滴滴的細節中,陽光下,空氣裡,時間的流裡,只要用心去體會,到處都充滿著觸手可及的幸福。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那隻承載著幸福的美麗「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