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諾貝爾和平獎宣布頒給了衣索比亞總理。至此,2019年除經濟學獎外都官宣完畢,可惜今年又沒有我,不過我還是電腦前蹲完了所有的頒獎直播,感觸頗深。
作為一個特別喜歡關注諾獎的人,我有著過硬的理科素養,甚至早在去年就預測了鋰電池之父Goodenough爺爺會得獎。
然而諾貝爾文學獎對我來說卻一直是個盲區,很難參透。因為從小到大,文學就是我的盲區。
一直以來,我都不知道如何判斷一部作品是否偉大。小時候讀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集,讀了幾頁覺得這踏馬寫得都是什麼玩意。後來我明白了,只要我看不下去的作品,就是偉大的文學。
這也直接導致了我連得獎的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的名字都讀不對。你要能連讀10遍不錯的話在評論區告訴我,我認作你父。
18/19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另外一位作家叫彼得·漢德克,是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懷著一個理工男對文學的崇敬和好奇,我仔細翻閱了這位大作家的作品和過往採訪,結果發現真是趣事多多啊!
一、彼得·漢德克本人
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出生於1942年,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當代德語文學最重要也最具爭議的作家之一。重要是因為他的作品在歐洲人眼裡真牛逼,爭議是因為他的一些政治立場比較極端,屬於「國際知名憤青」。
老爺子對諾貝爾獎也毫不留情面。歷史上曾經兩次開懟。一次是在2014年,他公開表示文學獎應該被廢除,它唯一的意義就是讓報紙一口氣做6個版...
還有一次是在2016年,當媒體問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鮑勃迪倫後你怎麼看時,漢德克直接罵諾獎評委,說他們簡直是在反對閱讀!侮辱文學!
圖文源自中國新聞網
而今年,當反對閱讀侮辱文學的評委把這個應該被廢掉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他時,老爺子的反應是——挺開心,組委會採訪的時候甚至還整得挺緊張的,結巴了好幾次
採訪中,當諾獎這邊的人問彼得得知自己得獎後的心情時,老爺子說自己真的很happy,簡直都不知道怎麼描述心中的喜悅之情...
果然人類的本質是真香啊...
採訪過程中,老爺爺回答的也很萌!我摘了一段給大家感受一下
Can you say which of your works has given you that feeling to the greatest extent?
你可以說出自己的你覺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嗎?
Oh hhhhha i can't.....
哦哈哈哈哈我不能......
You look at it in the past tense the life of the writers you...
你看………(被漢德克打斷)
I forget a lot of what i owe my sentences. sometimes readers are telling me about what they read my books and i don't remember at all.....
我記不住自己寫的句子,有時讀者來告訴我他讀了我的書的哪裡哪裡,但我真的一點沒想起來......
所以,你本來以為彼得是個國際老炮兒,但實際上也是一個逃不開真香定律、會在採訪中說自己忘性大哈哈哈的老爺爺啊。
二、彼得·漢德克的代表作品
懷揣著對文學的好奇,我又查了一下他的作品。然後立刻就被牢牢抓住了眼球。下面是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罵觀眾》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一定不是平庸的作品。《罵觀眾》是個劇本集,當年一經推出,就在德語文壇引起空前的轟動。全劇人如其名,全篇沒有一句廢話,從頭到尾就真的是在罵觀眾!!演出時就是4個人在臺上對著下面罵!!
圖為百度百科對《罵觀眾》的內容介紹
以下是演出劇照和臺詞節選,我真的沒有騙你們...
大家可能很難想像這對我的震撼。作為一個只看過開心麻花話劇哈哈大笑的人,這種藝術形式真是太太太太AMAZING了!我覺得如果國內要演的話,我媽一定可以榮膺全國最優秀的話劇演員!
這種別出心裁的戲劇形式,一推出就受到了觀眾的熱捧。演出時座無虛席,被罵的時候都面帶微笑,時不時還響起熱烈的掌聲...
《罵觀眾》演出現場
我國著名話劇導演孟京輝是老爺子的死忠粉,一直覺得他早該得諾獎了。孟京輝也看過這個話劇,並表示前一個小時罵的都是英語,聽不懂,所以挨罵起來無所謂。
下面是他真實的觀影體驗...
莫名讓我想到了中國「熬鷹」這個訓練方法。
不過老爺子自己對這部作品不是很滿意。他表示自己作品的中譯版本太少了,導致中國讀者只知道自己的《罵觀眾》,這其實是自己最早期的一部作品,幾乎沒有代表性,這讓他覺得非常遺憾,甚至心痛。
我覺得很可以理解。畢竟這都是彼得22歲的作品了,如今77歲的他,每次看到大家評論《罵觀眾》,就如同我們看到自己五年前的QQ空間動態一樣羞恥。
《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
這本小說也是名字很吸引我。如果不告訴你這是諾獎獲得者的小說的話,你可能會以為這是心理醫生針對守門員出的治療方案,或者足球教練出的教你如何撲點球攻略。
事實上,在這部小說面世的時候,確實立即在足壇引起了轟動,各家訓練營紛紛將此書作為守門員指定讀物。
然而全文講的是一個守門員誤以為自己被解僱了、漫無目的的遊蕩掐死了一個女人的故事。全文只有最後一頁,男主久久的駐足在一個點球現場這裡提到了點球...
所以很多人讀完評論是:整本書跟書名一樣,非常讓人焦慮。
但總之,大師的這些作品都非常有意思,我覺得大家可以多看看!
三、諾貝爾文學獎真是有趣
至此,我已經對文學產生了強烈而濃厚的興趣。於是又順著研究了下文學獎,又有一些重大發現。
1.能不能獲獎,翻譯很重要
目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來自歐洲的佔比超過70%,英文作品佔絕大多數。
因此有個好翻譯就很重要。2012年莫言獲獎,有一個原因就是當今世上最優秀的漢英翻譯家葛浩文是他的死忠粉絲,莫言出一本他翻一本,人稱「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像村上春樹這種一直陪跑的,可能就是翻譯沒找對。
當然最好是自己英語就很棒棒。1940年、1950年被提名諾貝爾獎的林語堂,本身就是個語言學家,很多作品就是用英文寫的。
甚至還自己出了本詞典
2017年獲獎的石黑一雄,是一位日裔英國小說家。他的創作思路別具一格,「用日語的敘事方式寫英文小說,從而達到一種故事人物仿佛在說日語的效果」。我想可能是這樣的:
正常說話:「我告訴你們,我決定從今天起開始追求幸福!」
日式說話:「雖然很抱歉,但無論如何也希望諸君能看完,我實在是很想用這樣的方式來傳達此刻的心情呢。麻美醬決定從今天開始,努力追求幸福哦!」
有趣...有趣...
2.諾貝爾雖然沒有數學獎,但數學家可以拿文學獎
195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亞瑟·威廉·羅素,憑藉作品《哲學—數學—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
頒獎詞是"in recognition of his varied and significant writings in which he champions humanitarian ideals and freedom of thought",就是「以表彰他在各種重要著作中倡導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以後誰再說學數學不人道,諾貝爾委員會第一個不答應。
3.邱吉爾很想拿和平獎,但他最後拿了文學獎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一直很想拿諾貝爾和平獎。1939提名別人和平獎,到1945、1950年終於被和平獎提名了,可惜沒拿。
沒想到幾年後他拿到了1953年的文學獎,也算是個安慰了。
當年瑞典文學院院士齊凡爾茨的頒獎詞是這麼寫的:「一項文學獎本來意在把榮譽給予作者,而這一次卻相反,是作者給了這項文學獎以榮譽。」
4.會寫歌也可以拿獎
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憑藉自己出眾的歌詞和音樂造詣,獲得了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我覺得他的履歷是眾多獲獎者中最牛逼的!
感覺再過幾年他就該拿奧運金牌了。
當年他的獲獎致辭是:「開始聽到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我非常驚訝,不明白我的歌到底跟文學有什麼關係。」真是一位直言不諱、措辭尖銳、揭露現實的偉大藝術家啊。
5.最強大的領獎親友團
據說以前諾貝爾獎獲得者接受頒獎時,可以帶不限數量的親戚朋友。大家一起搞搞氣氛拍拍照,非常開心。
後來198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卡米洛·何塞·塞拉,領獎的時候帶了足足六十八人的親友團,把一個正經的頒獎典禮搞成了自己的家族聚會
組委會一看嚇壞了,尼瑪要是人人都像塞拉一樣,每次頒獎都來大幾十號人,吃喝留念一條龍,這諾貝爾獎金遲早要被吃垮啊!於是大手一揮,宣布從此諾獎觀禮只能報銷14個人的差旅…
至於為什麼是14名,我估計是獲獎者的對象、孩子,加上雙方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正好14個吧...
結語
大家都知道一句話: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界的事情可能那些大家們也都各有各的看法,我一個外行人其實也啥都不懂,也就翻一些史料看個熱鬧…
但無論如何,通過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獎項,更多人認識了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彼得·漢德克,還有之前我們熟悉的莫言。我覺得還挺好的。
以及,多讀書,總是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