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漢門,俗稱「小北門」,東臨大北門,西鄰夫人城,南望北街,北濱漢江,是襄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臨漢門,因面臨漢江,故名。又因地處襄陽城牆北段、相對東側大北門,稱小北門。臨漢門是襄陽古城的正北門,與樊城遙遙相望,扼守漢江要津。「北門鎖鑰」「漢沔津梁」,是對其作為戰略要塞的讚譽。現今,面臨漢江的城門正面大書「臨漢門」三字,背面懸掛「北門鎖鑰」匾額。
臨漢門歷經滄桑,多次毀損亦多次修復。地方文獻及史料中有明確記年的維修記載大致為:南宋紹興四年(1134)嶽飛復襄漢,修葺城壁樓櫓(即城樓和瞭望臺);明弘治中,副史毛憲重建諸城樓並各設角樓;明萬曆四年(1576),襄陽府知府萬振孫為小北門題名「臨漢」;明崇禎十四年(1641),張獻忠攻佔襄陽,平毀城垛、城樓,其後御史袁繼鹹修復城垛如舊,都御史王永祚重建城樓;清順治五年(1648),襄陽府同知徐騰茂、張仲重建城樓,襄陽縣知縣董上治為小北門再題別稱「北門鎖鑰」;清道光六年(1826),襄陽府知府周凱重修城樓。清末至民國,經過戰亂及自然災害,小北門城樓岌岌可危。1952年冬,由本地工匠依原樣重修;「文革」期間,自然與人為雙重原因帶來部分損毀;爾後,城樓成為市酒廠圖書室;1987年嚴格遵照傳統工藝,落架大修,修舊如舊,恢復歷史原貌;1993年到1997年間多次小修。
臨漢門城臺長13.75米、寬22.6米,外有垛牆,內有女兒牆,臺西側有蹬城馬道。在城臺之上,一座古色古香的城樓較為完好地留存至今。這座城樓建築在拱券式城門洞之上,系清代建築,四柱三間,高10.35米,寬15.78米,深10.54米,重簷歇山頂,七檁抬梁構架,磚木結構,樓高兩層,翼角飛翹,吻獸比例得當;對稱平穩,梁架結構嚴密,莊重、雄偉。整個城樓兼有南北之風,既有北方建築的穩重、渾厚,又具南方工藝的靈動、飛揚,已成為襄陽古城的標誌。
現在,在襄陽臨漢門一帶城牆上還可找到模印「嶽」字的城磚。這些「嶽」字城磚是嶽飛屯兵襄陽、整理防務的珍貴實物,不僅見證了南宋抗金的悲壯歷史,還直接印證了襄陽城牆早在千年前的宋代就已大面積地用磚包砌。
臨漢門地處襄陽城的中軸線上,與古城文化地標建築譙樓、昭明臺等共處一線,出南門連接荊襄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臨漢門可以說是襄陽古城旅遊價值最集中的地帶。臨漢門以北是漢江,城門外就是小北門碼頭,可以直達漢江對面的樊城千福碼頭即米公祠門口;臨漢門以東是大北門、荊州古治;臨漢門以西是夫人城;臨漢門以南是襄陽古城最熱鬧的北街、昭明臺。
登襄陽城而上臨漢門城樓,駐足眺望——向北,俯瞰漢江的壯闊和清澈,端視樊城的現代和繁華;向南,俯瞰北街的典雅和古樸,凝望昭明臺的巍峨和厚重,遙看峴山的雄渾和靈秀。每每此時,極目四望,山、城、洲、水一覽無餘,總讓人情不自禁,嘆山河之壯美,發思古之幽情,「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所言非假,「冠蓋非新裡,章華即舊臺」所感不虛!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 朱家紅 李德亮 齊曉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