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坊)呼和浩特曾經的標誌:北門

2020-12-20 玩轉內蒙古

呼和浩特舊名歸化城,俗稱舊城,始建於明隆慶六年(1572),土默特部俺答(阿勒坦汗)順義王建,明萬曆三年(1575)建成。築城時只開南北兩門。 北門由城臺、城門樓、甕城、北極玄天廟、城門等組成。 北城門城臺高十米,東西長三十米,南北寬二十五米。城臺根基底部由五層青石條築成,城臺牆體系水磨青磚對縫砌成。城臺頂部置雉碟46個,每個雉碟高1.2米。城門洞寬四米,高五米,門洞上方中間嵌有石刻"建威"二字匾額。出城門迎面是甕城,甕城無箭樓,但築有"北極玄天廟"一間,對正城門洞。"北極玄天廟"1據說是座鎮水之廟,廟的建築與其它廟的建築結構不一樣,就是在山牆建起後,原本築的東西兩個碼頭少了一個東碼頭。一直到該廟拆除,也無人能解開這個謎。最後在民間留下"一個碼頭的廟"之說。

(歸化城北門)

城臺上是城門樓,城門樓面闊各五楹,二層重簷,樓閣式,明柱迴廊,飛簷重挑。城門樓高二十米,其結構精巧,銜接微妙,可謂鬼斧神工。樓頂歇山式九脊,雄偉壯觀。民國二十四年(1935)修葺北城門樓時,"在城門樓頂增設標準時鍾一座"2通過這次修葺的北門城門樓通高34米。 城門樓有前後木製窗欞36扇,全部用白麻紙糊裱。城樓閣內,築有東西長四米,南北寬1.5米,高約1米的青磚對縫平臺。這座青磚平臺交錯有致,就像一座須彌座。平臺上有一木製平板載佛車,車上有一尊用紫銅鍛的三面菩薩像,為"慈航菩薩",3站在蓮花中。這尊菩薩像高約兩米左右,在她蓮花座下的平板車兩側,有木製軲轆八個,旁塑八頭泥彩小豬在推車軲轆,西邊還有一頭小豬在拉著平板車,車後邊狎一戴架鎖鏈婦女,此為"九豬載佛",也是鎮水之物。1958年夏,北門城門樓被拆,這尊三面菩薩像和九豬載佛被席力圖召(延壽寺)喇嘛整體迎回到召中收藏。九豬載佛在《歸綏縣誌》中有記載"北門門樓祀菩薩像,座刻九豬"。

在城臺上還有若干建築。東有鍾亭,鍾房內有口生鐵鑄造的大鐘,重達千餘斤。由北門內街(大北街)一家叫義盛公的鐵工廠(原址天香食堂)鑄造,廠址今麥香村飯莊。那時候只要鐘聲敲響,其音遠傳數裡,振蕩城內外,餘音久久不能散去。西有鼓亭,朝南的地方還築有一間土地廟。 1960年前舊城老百姓有句口頭禪,"歸化歸化,逢兇化吉,遇難呈祥"。說歸化城是福城寶地,沒有戰爭,沒有地震,沒有自然災害,有什麼災難一到歸化城就化了。 北城門裡緊挨城門洞的東側有一石頭鑿成的井臺,原是一口水井,井口被木板製作的井蓋罩住並上鎖,看不見井裡。據當年的老人們說:"這口水井裡有三顆避水珠,分別有避水、避火、避塵之功能,怕這三顆珠子跑掉,所以蓋住上鎖。北城門拆除後,此井被壓在馬路下。1958年,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座有383年歷史的呼和浩特市舊城的標誌性建築被市領導下文給拆除了。自從北門城門樓子被拆除後,城門樓子的地方成為了一個空蕩蕩的大廣場,由於沒有了阻擋,原本繁華熱鬧的歸化城一下子就沒有了人氣和靈氣。站在大什字就能一眼望見光禿禿的大青山,而從北門外也能一眼看見大南街的"皮褲襠"。尤其是冬春兩季,西北風呼呼一刮,由於沒有了遮擋物,風沙直接刮進了大北街、大南街,給熱鬧的街面上帶來冷颼颼和灰濛濛的感覺,使呼和浩特具有商業中心的主城區一下冷清了許多。於是久居舊城區的老百姓茶餘飯後常埋怨,說不該拆除北門城門樓,城門樓一拆,歸化城的風水一下子就沒有了。

時歸化城無有高大建築,北城門為呼和浩特城區最高建築,它具有防風擋水之功能。 1959年7月27日,夜降大暴雨,引發北郊紅山口排洪渠(舊稱:西河、今稱:扎達蓋河)、壩口子排洪渠(烏裡沙河)河水猛長,山洪暴發。洪水衝毀慶凱橋(俗稱牛橋)和羊崗子(今伊利廣場),漫過通道街,淹了營坊道,颳了北茶坊和後沙灘。洪水又兇猛地從北城門樓舊址湧進大北街,說也奇怪,當洪水進到大什字的時候,不再向南流去,而是再大什字的地方又轉回向北流去,流到北門外,沿途將大北街北段路兩側土木結構建築的商業門市部浸泡淹倒數十間。洪水過後,舊城的老百姓又說了"北門城門樓子存在300多年,西河也曾發過多次山洪,但是就是因為有北門城門樓子和避水珠的存在,保護著這座古城,所以再大的山水也進不了城。現在可好,北門城門樓子一拆,洪水說來就來。跑了避水珠,歸化城遭災"。 北門一帶原先分北門裡和北門外,北門的周邊呈U型。北門外即今天的伊利廣場(舊稱羊崗子)、清真大寺一帶。過去出城,除了走北城門洞外,城門樓東西兩側於民國時期挖開了兩個豁口子,供車馬通行。城門樓的四周店鋪林立,有許多商業字號。 北門外西北第一家是清真飯店古豐軒(因為在大南街還有一家古豐軒,故人稱北古豐軒),古豐軒二層磚木結構,有"塞外第一樓"之稱。往南是大北旅社、隆興元糕點鋪。這幾家店鋪舊址今康橋醫院、意林餅屋、華香面粥。東北角一帶有:鐘錶眼鏡門市部、三輪車社(客運公司)、公共汽車售票口。這些門市部在1990年舊城區改造中拆除建立達國際商廈(今金旺角服裝城)。北門城門樓西南一帶,有合作修鞋社第二門市部、火車站售票處,接著就是西城牆下南側的老府店巷(舊址今瑞福祥商場)。北門東南一帶有合作修鞋第一門市部、樂器門市部,然後就是東馬道巷(舊址今肯德雞)。 20世紀六十年代以前,舊城的北門是呼和浩特市城區交通起址點。北門城門樓拆除後,形成一片空地。20世紀六十年代初,有關部門在原城門樓舊址的西側建起一座戲臺,供集會和劇團演出使用。1965年,呼和浩特市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就在此舉行。1978年舊城大北街擴路,戲臺拆除。

(作者為內蒙古通志館副主編,內蒙古自治區作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作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史地研究者曹建成)

(部分圖片來源圖蟲創意,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1959年呼和浩特的大水
    最令人驚詫的是,位於舊城北門外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慶凱橋,竟然也被連根拔除。慶凱橋又叫牛橋,是一座堅固的三孔石橋。這座歷經數百年滄桑,長二十多米、寬六米、高九米的古橋由於橋洞被堵塞,耐不住洪水的強大衝擊力,漸漸地動搖了,被徵服了。橋面被水淹沒後,整體拔起向西移動,站在上面避災的人也隨著橋的移動被捲入洪波。這座造型獨特、堅固異常,堪稱歸綏「八景」之一的「石橋曉月」,終於壽終正寢。
  • 玉泉區南茶坊小學在第二十一屆「小金話筒獎」呼和浩特分賽區獲得優秀組織獎
    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南茶坊小學 Weixin ID
  • 曾經的呼和浩特應該是什麼「味道」?這些老呼市人給出答案
    相比北京的京味、天津的津味、東北的大碴子味兒,如果用一種味道來形容呼和浩特尤其是曾經的舊城的傳統文化,那應該是什麼呢?本期《玉泉故事匯》,我們一起來說說呼和浩特的「味道」。
  • 呼和浩特玉泉上周(7.6-7.12)熱搜小區榜,公義店小學家屬樓關注指數...
    房源的受關注情況,在一方面反映一個小區的受歡迎程度,根據上周(7月6日-7月12日)用戶的關注度,整理出玉泉的熱搜小區TOP10,公義店小學家屬樓、呼和浩特恆大綠洲、印象江南為用戶最關注的小區,這些小區到底有哪些吸引人的魅力,還有哪些小區也上榜了,快跟隨我一塊去看看吧。
  • 受了什麼影響 呼和浩特街道緣何不是正南正北 而是正南偏東呢?
    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中部的古豐州灘,北屏陰山,南臨黃河。 現今的呼和浩特就是由歸化城(舊城)與綏遠城(新城) 兩個城區逐步擴展融合而成的。尤其是綏遠城的興建改變了呼和浩特城市的格局。
  • 十年蹤跡十年心,小茶坊裡亦有家國
    2019年2月22日,我家的興順源茶坊已經整整十年了。十年,不經意間的十年,苗木成蔭,人生巨變,而我家太座操持的興順源茶坊,卻在這不經意間,不僅成了我太座的日常生活,也支撐起了我家庭的生活,更有我的精神世界。
  • 這家開了21年的茶坊 居然是違建
    在一環路與建設北路交界口,一家名為「銀杏苑」的茶坊已經營業了整整
  • 茶坊街道:一周工作動態
    茶坊街道簡介茶坊街道地處縣城城郊結合部,轄區共包括洛陽川、太安塬區、309國道和210國道沿線4塊區域,面積305平方公裡。全街道轄19個行政村和1個農村社區,共有4782戶16690口人。一周工作動態(12月21日-12月27日)12月21日上午,茶坊街道組織全體領導幹部在六樓會議室召開例會,會議由黨委副書記、主任梁永輝主持。會議安排部署了黨建、脫貧攻堅、徵兵、「房屋一體」登記等工作。
  • 曾經在呼和浩特配一副眼鏡要等50天,還有人用黃金才能買到
    眼鏡行業出現在呼和浩特,最早是在清末民初。曾經的眼鏡不光價格昂貴,款式還很單一。本期《玉泉故事匯》我們一起聊聊呼和浩特眼鏡行業的變遷。呼和浩特最早的眼鏡店現在呼和浩特的眼鏡店遍布大街小巷,而且是立等可取,可是曾經想要配一副眼鏡,可是要大費周折的。
  • 襄陽人俗稱的小北門,學名臨漢門,為北門鎖鑰、漢沔津梁
    臨漢門,俗稱「小北門」,東臨大北門,西鄰夫人城,南望北街,北濱漢江,是襄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臨漢門,因面臨漢江,故名。又因地處襄陽城牆北段、相對東側大北門,稱小北門。臨漢門是襄陽古城的正北門,與樊城遙遙相望,扼守漢江要津。
  • 天津曾經的標誌建築,充滿了地方文化特色,現在成為了小眾旅遊地
    天津曾經的標誌建築,充滿了地方文化特色,現在成為了小眾旅遊地馮驥才筆下的天津是鮮活的,包含了普通人的生活或平淡或精神的生活。天津曾經輝煌一時,但十裡廣場只是匆匆過客,未能深入城市生活。博物館展示了修復後的鼓樓城牆,城牆下有一塊1921年重建的鼓樓北門洞「拱北」的牌匾。館內展示了明清兩代天津老城修建、修繕和拆除情況。它描述了城內與城外公職重疊、住宅建築建設、商人集中、街衢出現、寺廟和寺院蔓延的歷史。博物館中的器物和文字介紹了長蘆鹽商及其後代在天津城市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發揮的主要作用。
  • 亞洲第一家海綿寶寶海洋茶坊落戶上海
    海綿寶寶海洋茶坊是亞洲第一家以海綿寶寶為主題的飲品店,於 2017 年 1 月 1 日在上海古北家樂福商場試營業,在經過 4 個多月的試營業中,不斷嘗試調整和提高飲品口味水平和主題餐飲體驗服務質量,海綿寶寶海洋茶坊正式於
  • 珍珠奶茶沁人心脾 「寒軒茶坊」風靡椰城
    不僅如此,大街小巷之中,那些精巧別致、呈亭閣式的「寒軒茶坊」店,不但供過往行人消暑解渴,還給椰城帶來一片異鄉風情。1988年,臺商江志仁先生成立海南寒軒餐飲有限公司,將珍珠奶茶引進海南。江志仁先生告訴筆者,海南是熱帶海島,農副產品,尤其是熱帶水果豐富,飲料市場有廣闊的空間,因此,公司選擇珍珠奶荼作為主體項目經營。
  • 臺灣社會企業的先行者「清水茶坊」,為什麼被迫歇業?
    為此,NPOst 特別訪問臺灣社會企業的先行者、南投鹿谷的「清水茶坊」執行長馬麗芬,聊聊「清水茶坊」的起落過程及「社會企業」這件事,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其中一個方式是開辦「老人食堂」,第二個方式是設立茶葉產銷公司「問茶館」(清水茶坊),獨創「社區型自立照顧系統」,希望靠著「問茶館」(清水茶坊)的盈餘,來支撐「老人食堂」替老人送餐的公益事業,不再需要領取政府補助。「問茶館有限公司」於 2005 年更名為「清水茶坊」,公司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 離開了成都北門,從此再無青春
    南貴、西富、東進,唯有北門,得了一個亂字。△清代北門外官道(建川博物館提供)然而曾經的北門可以算是成都的頭面,欽差官員入蜀,過「迎恩橋」(現北門大橋),而北門迎恩樓更是專門用來接帶京官大員曾經的北門大橋北門的大安茶鋪、師友面、腸粉面,讓老成都人念念不忘,它曾經包羅了一個成都的繁華。
  • 富縣茶坊街道: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延安市富縣茶坊街道辦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定期組織黨員群眾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繪就出了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畫卷。
  • 臺北北門,重新與北門談一場戀愛吧!
    每個城市的故事總是有一個起點,那就從北門開始吧!二零一七年八月,北門廣場隨著二零一七臺北世大運的到來而啟用,後方看起來很舊的大樓則是前些日子被網友們議論的中華民國美學樓,黑色那棟則是臺北新開業的連鎖潮牌酒店市民臺北世民酒店。北門廣場正式啟用後,搭配機場捷運的串聯,北門成為臺北的門戶,更是臺北凱旋門。
  • 麻古茶坊聯名舊振南把月餅變飲料,推出「用喝的綠豆椪」
    麻古茶坊x舊振南推出「用喝的綠豆椪」只要喝過手搖飲店麻古茶坊的「楊枝甘露2.0」,全都會立刻圈粉,成為麻古的信徒啊!麻古不只是楊枝甘露做得厲害,成為秒殺飲品,在中秋節來臨前,還與百年餅店《舊振南》聯名,把最經典的「李白綠豆椪 」變成手搖飲,推出用喝的綠豆椪!今年中秋不想吃月餅?
  • 泉城茶客與茶坊(1)泉城老茶客 難尋好茶葉
    胡向赤  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要去濟南近幾年出現的一些「茶坊」,查找、購買好茶葉,他由此而作「泉城茶客與茶坊」。你們可以關注一下胡向赤的「泉城茶客與茶坊」,也向自己的父母做一下宣傳。  很多通過「資本運作經營」的大宗資金持有者,可否改變一下以「保健品」盈利、資本增值的方式,關注一下「泉城茶客與茶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