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舊名歸化城,俗稱舊城,始建於明隆慶六年(1572),土默特部俺答(阿勒坦汗)順義王建,明萬曆三年(1575)建成。築城時只開南北兩門。 北門由城臺、城門樓、甕城、北極玄天廟、城門等組成。 北城門城臺高十米,東西長三十米,南北寬二十五米。城臺根基底部由五層青石條築成,城臺牆體系水磨青磚對縫砌成。城臺頂部置雉碟46個,每個雉碟高1.2米。城門洞寬四米,高五米,門洞上方中間嵌有石刻"建威"二字匾額。出城門迎面是甕城,甕城無箭樓,但築有"北極玄天廟"一間,對正城門洞。"北極玄天廟"1據說是座鎮水之廟,廟的建築與其它廟的建築結構不一樣,就是在山牆建起後,原本築的東西兩個碼頭少了一個東碼頭。一直到該廟拆除,也無人能解開這個謎。最後在民間留下"一個碼頭的廟"之說。
城臺上是城門樓,城門樓面闊各五楹,二層重簷,樓閣式,明柱迴廊,飛簷重挑。城門樓高二十米,其結構精巧,銜接微妙,可謂鬼斧神工。樓頂歇山式九脊,雄偉壯觀。民國二十四年(1935)修葺北城門樓時,"在城門樓頂增設標準時鍾一座"2通過這次修葺的北門城門樓通高34米。 城門樓有前後木製窗欞36扇,全部用白麻紙糊裱。城樓閣內,築有東西長四米,南北寬1.5米,高約1米的青磚對縫平臺。這座青磚平臺交錯有致,就像一座須彌座。平臺上有一木製平板載佛車,車上有一尊用紫銅鍛的三面菩薩像,為"慈航菩薩",3站在蓮花中。這尊菩薩像高約兩米左右,在她蓮花座下的平板車兩側,有木製軲轆八個,旁塑八頭泥彩小豬在推車軲轆,西邊還有一頭小豬在拉著平板車,車後邊狎一戴架鎖鏈婦女,此為"九豬載佛",也是鎮水之物。1958年夏,北門城門樓被拆,這尊三面菩薩像和九豬載佛被席力圖召(延壽寺)喇嘛整體迎回到召中收藏。九豬載佛在《歸綏縣誌》中有記載"北門門樓祀菩薩像,座刻九豬"。
在城臺上還有若干建築。東有鍾亭,鍾房內有口生鐵鑄造的大鐘,重達千餘斤。由北門內街(大北街)一家叫義盛公的鐵工廠(原址天香食堂)鑄造,廠址今麥香村飯莊。那時候只要鐘聲敲響,其音遠傳數裡,振蕩城內外,餘音久久不能散去。西有鼓亭,朝南的地方還築有一間土地廟。 1960年前舊城老百姓有句口頭禪,"歸化歸化,逢兇化吉,遇難呈祥"。說歸化城是福城寶地,沒有戰爭,沒有地震,沒有自然災害,有什麼災難一到歸化城就化了。 北城門裡緊挨城門洞的東側有一石頭鑿成的井臺,原是一口水井,井口被木板製作的井蓋罩住並上鎖,看不見井裡。據當年的老人們說:"這口水井裡有三顆避水珠,分別有避水、避火、避塵之功能,怕這三顆珠子跑掉,所以蓋住上鎖。北城門拆除後,此井被壓在馬路下。1958年,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座有383年歷史的呼和浩特市舊城的標誌性建築被市領導下文給拆除了。自從北門城門樓子被拆除後,城門樓子的地方成為了一個空蕩蕩的大廣場,由於沒有了阻擋,原本繁華熱鬧的歸化城一下子就沒有了人氣和靈氣。站在大什字就能一眼望見光禿禿的大青山,而從北門外也能一眼看見大南街的"皮褲襠"。尤其是冬春兩季,西北風呼呼一刮,由於沒有了遮擋物,風沙直接刮進了大北街、大南街,給熱鬧的街面上帶來冷颼颼和灰濛濛的感覺,使呼和浩特具有商業中心的主城區一下冷清了許多。於是久居舊城區的老百姓茶餘飯後常埋怨,說不該拆除北門城門樓,城門樓一拆,歸化城的風水一下子就沒有了。
時歸化城無有高大建築,北城門為呼和浩特城區最高建築,它具有防風擋水之功能。 1959年7月27日,夜降大暴雨,引發北郊紅山口排洪渠(舊稱:西河、今稱:扎達蓋河)、壩口子排洪渠(烏裡沙河)河水猛長,山洪暴發。洪水衝毀慶凱橋(俗稱牛橋)和羊崗子(今伊利廣場),漫過通道街,淹了營坊道,颳了北茶坊和後沙灘。洪水又兇猛地從北城門樓舊址湧進大北街,說也奇怪,當洪水進到大什字的時候,不再向南流去,而是再大什字的地方又轉回向北流去,流到北門外,沿途將大北街北段路兩側土木結構建築的商業門市部浸泡淹倒數十間。洪水過後,舊城的老百姓又說了"北門城門樓子存在300多年,西河也曾發過多次山洪,但是就是因為有北門城門樓子和避水珠的存在,保護著這座古城,所以再大的山水也進不了城。現在可好,北門城門樓子一拆,洪水說來就來。跑了避水珠,歸化城遭災"。 北門一帶原先分北門裡和北門外,北門的周邊呈U型。北門外即今天的伊利廣場(舊稱羊崗子)、清真大寺一帶。過去出城,除了走北城門洞外,城門樓東西兩側於民國時期挖開了兩個豁口子,供車馬通行。城門樓的四周店鋪林立,有許多商業字號。 北門外西北第一家是清真飯店古豐軒(因為在大南街還有一家古豐軒,故人稱北古豐軒),古豐軒二層磚木結構,有"塞外第一樓"之稱。往南是大北旅社、隆興元糕點鋪。這幾家店鋪舊址今康橋醫院、意林餅屋、華香面粥。東北角一帶有:鐘錶眼鏡門市部、三輪車社(客運公司)、公共汽車售票口。這些門市部在1990年舊城區改造中拆除建立達國際商廈(今金旺角服裝城)。北門城門樓西南一帶,有合作修鞋社第二門市部、火車站售票處,接著就是西城牆下南側的老府店巷(舊址今瑞福祥商場)。北門東南一帶有合作修鞋第一門市部、樂器門市部,然後就是東馬道巷(舊址今肯德雞)。 20世紀六十年代以前,舊城的北門是呼和浩特市城區交通起址點。北門城門樓拆除後,形成一片空地。20世紀六十年代初,有關部門在原城門樓舊址的西側建起一座戲臺,供集會和劇團演出使用。1965年,呼和浩特市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就在此舉行。1978年舊城大北街擴路,戲臺拆除。
(作者為內蒙古通志館副主編,內蒙古自治區作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作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史地研究者曹建成)
(部分圖片來源圖蟲創意,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