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巨呼市,句句說呼市。眼鏡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僅僅是治療和防治眼患的工具,同時也成為了一種時尚配件。眼鏡行業出現在呼和浩特,最早是在清末民初。曾經的眼鏡不光價格昂貴,款式還很單一。本期《玉泉故事匯》我們一起聊聊呼和浩特眼鏡行業的變遷。
呼和浩特最早的眼鏡店
現在呼和浩特的眼鏡店遍布大街小巷,而且是立等可取,可是曾經想要配一副眼鏡,可是要大費周折的。據說當年歸綏有一位富商,為了買一個茶色眼鏡,專門去北京廊房頭條的古玩店,斥巨資花了一兩七錢黃金,可謂是天價了。
(資料圖:大北街舊景)
在民國二十年,呼和浩特出現了眼鏡店的雛形。山西潞安府的沈佔魁在呼和浩特開了一家叫做德興齋的字號,賣古玩、玉石,同時兼營茶色眼鏡。隨後,由河北景縣人姚界卿開創了呼和浩特第一家專業的眼鏡店——亨佳利鐘錶眼鏡店。
之後,在大北街一帶陸續開了六家眼鏡店,包括亨佳利、亨達利、亨得利、德興齋、華美號和美利時(美利思)。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太原、石家莊的亨得利鐘錶眼鏡店的總經理楊炳慧,看到歸綏的眼鏡業特別有市場潛力,於是讓他的小舅子繆愈綏,在歸綏大北街的路西,開設了亨得利鐘錶眼鏡。不過,繆愈綏原來是一個賣醬油的,沒有鐘錶眼鏡行的經驗,所以他僱傭了保定人王興邦為他打理生意。
(資料圖:大北街今昔對比)
當時的亨得利超越了亨佳利,成為歸綏城最有名氣的眼鏡店。亨得利當時有三間門臉房,而且還蓋起了二層樓。這兩層樓房直到1960年左右呼和浩特發大水才被衝毀。當年,亨得利從德國引進了驗光室的技術,還有蔡司等光學鏡片,讓呼和浩特人見識到了洋眼鏡,也讓當地的眼鏡配置行業向前邁了一大步。那時呼和浩特的眼鏡行業可謂遠近聞名,周邊比如烏蘭察布、土默特等地方的人們,配眼鏡都要來歸綏大北街一帶。
(資料圖:民國時期的亨得利眼鏡盒)
解放之後,1956年公私合營,亨得利和其它的私營眼鏡店結束了私有制經濟的時代,轉入國營體系。直到改革開放之後,這些眼鏡店才再度轉制。如今,當年的「六巨頭」中,似乎只有亨得利延續著昔日的輝煌。
曾經配一副眼鏡竟需要50多天
汪紅山是呼和浩特亨得利鐘錶眼鏡店總店經理,從1984年來到這裡工作,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老員工。汪紅山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大北街的街道不像如今一樣寬敞,路面僅僅是現在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寬度。
現在的眼鏡款式種類繁多,時隔三個月就會有一批新款上市。但是當年眼鏡款式單一,男女老少可選餘地十分有限。比如現在看來十分老土的茶色眼鏡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可是常常賣到脫銷的熱門款。
和如今立等可取相比,當年配鏡的技術十分落後,配鏡周期也很長,最短需要20多天,多則50多天。
汪紅山曾經接待過一位前來配鏡的老人,可等到五十天後該取眼鏡的時候,來的卻是老人的兒子,原來老人已經過世了。至今想起這件事情,仍然令汪紅山心裡不是滋味。
從小時候跟著大人來配眼鏡,長大後自己來配眼鏡,再到後來領著自己的孩子來配眼鏡,這樣的例子汪紅山經歷過不少。呼和浩特眼鏡行業的發展變化,也見證了玉泉區的變遷。
傳統老店的責任感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為了解決呼和浩特周邊偏遠地區百姓的配鏡難問題,亨得利鐘錶眼鏡店專門購進了一臺電腦驗光車,到周邊各地去為老百姓配鏡,甚至連山西北部的一些地區都去過。
汪紅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清水河的縣醫院,那裡當時還沒有獨立的眼科,老百姓配鏡要到五官科。因此,當年每一次去這些相對偏遠落後地區工作,亨得利都深受當地百姓歡迎。
如今,儘管配鏡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但是亨得利依舊在呼和浩特百姓口中享有盛譽。很多人來這裡配眼鏡,就是衝著專業的技術和好口碑。
除了配眼鏡,亨得利維修鐘錶的技術也十分有名。雖然傳統修表手藝在呼和浩特也很難見到了,但是亨得利這麼多年來依然保持著修表這項傳統業務。
鐘錶的每一格定位了人生的一步,也告訴人們要走得穩,走得準。汪紅山希望把鐘錶配鏡師傅們的做人的理念,做事精準的精神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