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要去濟南近幾年出現的一些「茶坊」,查找、購買好茶葉,他由此而作「泉城茶客與茶坊」。
老人不是文科畢業生、也不是作家,他不是在搞文學創作;
老人更不是經濟學者,他不是在進行市場調查。
他想通過「寫照」退休老人的日常生活,探索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國已經進入老年人社會,山東省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2100多萬,社會各方在關注老年人工作時,還應該注意老年人日常生活公共空間和日常生活方式問題。胡向赤是想通過「茶」的走訪與寫作,向社會各界敘說老年人們的心願。
不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公共空間和日常生活方式問題,不引導老年人「品茶」養生、藉此品味幸福的老年生活,大量的、名目繁多的「保健品」就會走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一些比親兒、親閨女還親的商人,會大量吸引老年人退休金和兒女「孝敬金」的流向。
胡向赤具有一些機械工程設計能力,計算機繪圖不輸年輕人。但是,他現在卻想用語言表述理想的老年人的生活空間模式、設計有益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老年人生活方式,我們應當給他一些支持。
年輕人對於父母的養老金和自己孝敬父母的錢被「保健品」大量佔用,常常是無可奈何。你們可以關注一下胡向赤的「泉城茶客與茶坊」,也向自己的父母做一下宣傳。
很多通過「資本運作經營」的大宗資金持有者,可否改變一下以「保健品」盈利、資本增值的方式,關注一下「泉城茶客與茶坊」。把資金投入到老年人日常生活公共空間建設,投入到服務於健康的老年人日常生活方式上,您的資本增值可能大大高於「保健品」,也可以減少很多法律風險,請看看胡向赤老先生怎麼說。
其實,作為早已退休的老者、胡向赤也難逃「保健品」的追逐,在他的「泉城茶客與茶坊」中,他會透露過少呢?
常言說:居家過日子,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七件事是百姓日常生活的七個基本需要,若按下面圖示方法排列一下,排列順序和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表達「需要分層」理論的分層圖相似。
可以看出,百姓居家過日子,居於第一位、最基本的需要是「柴火」。生火才能做飯,才能餬口飽肚。
有了燒柴以後,「米」的需要就必然成為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柴、米都有,就能做出果腹的飯食。
做好飯,入座就餐後如何下飯呢?菜的問題就又提上來。
做菜,「油、鹽、醬、醋」最好俱全,要按順序來說,油是第一位的,煸鍋炒的菜香。至於鹽、醬、醋為什麼這樣排「座次」,朋友們自然會有一致的說法。
飲食講究要吃好,接著還有一個喝足。
酒好像與餐桌有聯繫,有「無酒不成席」一說,但是平時一日三餐不為「席」。再說,酒不是人人需要、老幼男女都能享用,而「茶」可是老幼婦孺皆宜的飲品。
茶有廣義與狹義之說,廣義的「茶」可以是水,或者水中加一點點葉、片即可。
我是眾多喝茶的茶客之一,也知道茶有「花茶」、「綠茶」、「白茶」、「紅茶」、「黑茶」之分。但買的茶葉僅限於「茉莉花」、「鐵觀音」、「日照綠」之類,價格僅限於50元一斤的檔次。
其實,最近熱捧的「黑茶」「白茶」之類的茶種,我也很想買來一嘗,價格千元一斤檔次茗茶,我也有能力問津。但是,貨真嗎?價實否?自己無法掌握。
上個世紀70年代,《參考消息》有烏龍茶防癌、抗癌、降脂、防心血管疾病功能的說法,我到茶葉商店買過一點兒,回家沏泡品嘗,口感極差,這口味和以後買過的一些假「鐵觀音」一個味道。
前幾年,在一次展銷會被一幫騙子欺騙,買了幾包假鐵觀音,和當年買的烏龍茶一個味道,之後我再也不相信烏龍茶是一種好茶。
我手頭有幾包味道極差的茶葉,喝得糟心,沒有辦法處理。鑑於這些教訓,我買茶都是在茶葉店選中後,只買一兩,回家喝著好再來買。
不過,我也期盼能買到貨真價實的好茶,可是很難。去過好多茶葉店,感覺良好的店不多,最後只認準一家連鎖店,他們經常變換店鋪位置。當離我家近一些的分店遷址搬家後,我就滿街巷尋找他們的下落,非這家店的茶葉不買。
前幾年,有人送我一盒臺灣產的「凍頂烏龍茶」,味道極佳。這時我才知道,原來烏龍茶是此種美味。
不是盒裝的茶葉都是好茶,大部分都是漂亮包裝之中盡為糟粕。我寧願喝自己在茶葉店選購的鐵觀音,也不喝盒裝的那些假品。
我這些買茶葉的經歷和對茶的認識,可見本人是一直苦於喝不到好茶。
房子拆遷搬到新家,找到中意的茶葉店是我的一大心願,好在就近的公交車都分別到我認準的茶葉店的兩家分店。
而就在家的近前,在那上公交車的地方,新開了幾家「茶坊」。
「茶坊」,這裡面有什麼名堂?「茶」好理解,「坊」是何意?
「勇」探茶坊
小時候見到的商店名稱,都很實際、賣什麼的一目了然。
現在的商家好多是追逐新潮,起的店名竟看不出是賣什麼的。有些店名太「洋氣」,我這多次出國吃過西餐進過洋咖啡店的老頭卻是直接不敢進入。
我家所在的街上,新開了幾家「茶坊」。開始我是不敢正視的,因為好多商店都不是為老年人開的。
後來,經不住「茶」字的誘惑,心裡就揣測,他們賣茶葉嗎?是否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再走到他們門前,就禁不住多看幾眼。
有一家「鴻壺茶坊」先期開業、開門迎客。
自我壯壯了膽,我邁步走進去這家新開的「茶坊」,一探究竟。
大不了是人家不搭理我罷了。
禮貌待客的年輕女經理
進得「鴻壺茶坊」,一位年輕漂亮但很樸實的女經理起身迎接我,她正在招待茶客品茶。
招呼我坐下後,女經理從消毒鍋內夾出玻璃茶盅,為我倒上茶,我開始品茶。
喝上茶,我找不到與其他茶客和經理的共同語言,突然想起我的一個夙願。
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呼籲咱們國家茶館業興盛起來。
在「大眾網」《胡老師漫遊北美記》http://jinan.dzwww.com/ztzh/hls01/,我曾在第三十篇「加拿大轎車排隊喝咖啡」 http://jinan.dzwww.com/ztzh/hls01/hls01yjzh/201707/t20170717_16054782.htm中介紹過我的想法。
我這次來加拿大之前,一直想做一件事情,找一家茶葉店老闆聊聊,向他提個為市場提供茶水的建議。
這個想法就源於加拿大轎車排隊買咖啡的見聞。
轎車排隊喝咖啡的「盛況」,前幾次來加拿大時我就關注過。
加拿大的咖啡店一開始籌建,就鋪設轎車排隊喝咖啡的道路。「硬體」條件具備,轎車排隊喝咖啡方便簡捷、按中國話說那自然是長盛不衰。
我在國內觀察過,門前有轎車停車位的餐飲店,客流量就比僅能停放摩託車、自行車的要大。門前什麼車也不能停放的飯店,那生意可真是清淡。這裡的道理不講自明,加拿大的咖啡店長盛不衰更加予以證明。
前些日子,我在一直買他茶葉的那家茶葉店十裡河的一家分店,見他們店前有很廣闊的停車場,就向他們推薦「加拿大轎車排隊喝咖啡」一文,我建議把此文發給茶葉店營業員的微信上,讓她給她們的老闆介紹一下。小姑娘很禮貌地送我出店,並不應允此事。我一想,大概是人家出於某種警惕吧。
今天走進茶坊,看到裡面高檔次的櫥櫃、十分講究的茶葉商品,就把在那家茶葉店沒有實現的想法向女經理提出來,沒有想到年輕的女經理十分爽快地答應了。
於是,我們相互加入對方的微信,把我的「轎車排隊喝咖啡」遊記發給她。
這時我知道這位年輕的經理姓陳。
我又喝了兩小杯茶,問陳經理她這裡有沒有茉莉花茶,選了5元錢一兩的茉莉花茶,用「微信」付款後告辭。(胡向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