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
是因為迷茫,上學時期的迷茫,工作之後的迷茫,可能這是每一個年輕人都會經歷且談論到的話題,即「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這也是困擾我多年的問題,從我進入大學就一直在想,我以後究竟要幹什麼。這個問題一直陪伴了我整整四年大學乃至工作後。
那是中學時期,因為家庭環境的原因,父母親人都比較開明,開明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初中時期半夜上網回家被逮住了,然後跟我說,以後要去的話,白天去,夜裡容易發生危險。當時的我人直接傻了,心想不該是這樣演的啊,我期待的一頓毒打呢,是不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然後到了高中,別的家長都對早戀避如蛇蠍,好像少男少女們,心中有了懵懂的情感,跟犯了十惡不赦的滔天大罪一樣。而我的家長呢,有一次送我到學校,看見了當時玩的比較好的一個女生,就悄悄的對我說,我感覺那女孩對你挺有意思的,長的也挺乖,啥時候帶家裡吃頓飯唄,我當時直接倒吸了一口涼氣,心想他們是怎麼發現的,這不會是什麼陷阱吧。
就這樣一直到了快高考的時候,父母來找我認真的談了一次心,在我記憶中,那是唯一一次,他們問我,你以後有什麼規劃沒有,以後想幹些什麼啊,想在哪個城市發展啊,大學想學什麼專業等等,如此多的問題一下子朝我砸來,當時的我竟然發現,這些問題一個都回答不出來。
然後這些問題就成了我大學四年一直在思考,卻怎麼都想不出答案,導致我最後快成為了一個哲學家,後來進入社會,我才發現,這個問題我們其實可以折中一點,如果我們暫時想不出來自己以後要幹什麼的話,那我們可以先選擇自己不要幹什麼。
這也是我在上海工作兩年後才慢慢意識到的,因為計算機專業,選擇了上海一家公司當了程式設計師,離家比較遠,家在一所沒有多少人知道名字的地級市裡。
可能有人會說,你這是要飛黃騰達了啊,去了上海當程式設計師,月薪不得輕輕鬆鬆過萬。是的,但是過萬僅僅是不夠的。我不是天才,沒有高學歷,沒有背景,僅僅是一名普通的程式設計師而已。像我這樣的人,中國有千千萬萬個,所以我看不到未來。
因為網際網路是吃年輕飯的,到了三四十的年紀,就會被無情的拋棄,因為現在中國年輕人選擇吃網際網路這頓飯的太多了,而且上海的生活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所以我最後的結局很可能是熬壞了身體,熬禿了頭髮,到最後離職回家,發現自己什麼也幹不了。
作為一個普通的程式設計師,過了年紀後,只會被更加年輕的新鮮血液所替代,而男人的三四十歲可以說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候,屬於全家的頂梁柱,那正是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時期。這個時期一旦失去工作,對於整個家庭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為了避免那個時候被拋棄,成為無業游民,我們必須早做準備,或者另外學個一技之長,或者考個什麼證以便於自己在中年時期不被整個社會拋棄,能有跟其他人相爭的資本,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被迫成長吧。
正如《約翰·克裡斯多夫》中羅曼·羅蘭說的那樣,「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葬」。人活一生是很累的,為什麼不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呢。後來想來想去不知道考什麼好,後來跟朋友聊天,朋友說,既然不知道幹什麼,那就跟我一起考公務員吧。
也就是那一次跟朋友的聊天,心中才有了考公務員的念頭,公司的危機和自身的原因讓我考公務員的心思越來越堅定了,也正是因為考上了公務員,才讓我不用面對疫情造成的大失業,這些後面會講道。
因為朋友是二次備考的原因,所以有他的幫忙,我可以少走些彎路,但也僅僅只能借鑑的作用
而且程式設計師996的生活實在是讓我抽不出來多少時間來進行備考,朋友的學習方式,適合他,但並不一定適合我。剛開始選擇了某圖但我做了些真題後,感覺不是很適合我,好是好,主要是東西太多太雜,面向的是大部分考生,只能說不適合我這種剛接觸公考的新手。
我這種對公考一無所知的人,只能先系統的了解下各個模塊需要考察的內容,直接刷題是行不通的,而且最好有老師帶著我學習,因為已經出來工作兩年了,沒有老師帶著我怕學習不進去,所以最好先跟著視頻課學,就選擇了粉筆的系統公開課,每天起早貪黑抽出四個小時的空餘時間,聽完老師上課後,跟著做做題,然後不會的記記筆記,也算是找回了當年學生時期的感覺。
對於身在網際網路工作的我,邏輯類的題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沒想到會栽在數量關係上,可能是學生期間對數學一直不怎麼感冒的原因,算術能力不怎麼強,導致剛開始做行測真題的時候,成績一直上不去,徘徊在五六十分左右。
後來我發現整體行測,特別是判斷推理邏輯這塊已經掌握的差不多了,但是對於數量方面還是需要加深練習,行測原來也能偏科的嗎,所以我需要那種有詳細解題步驟和技巧的課,最關係還好是把每道題都拆開來給你掰扯清楚的那種,然後去刷了說是專門講解題技巧和方法的阿甘上岸說,因為數學不好,所以專門看了數量關係這一方面。
以前的話數量關係幾乎都是放到最後面做的,彎彎繞繞太多,好不容易看懂了,列完方程,還沒解時間就已經不夠了,看完課後發現阿甘教了很多快速解題的方法,包括按照選項數字找關係和公式等等,做題的時候,一眼就能看出來,這道題是考什麼的,用的什麼公式。
老師講解的也很好,很解地氣,從最適合考試的角度去進行講解,有的時候看題還能直接就排除一個錯誤答案,這樣一來速度和正確率都提高了不少。
專攻了數量關係後,又返回去把其他的各個模塊都看了一遍,發現都有新的收穫,圖形題教了我如何找規律,言語理解還講了在一篇長長的短文中,我如何去抓住重點,提煉關鍵字,大大縮短了我的做題時間,做題更加遊刃有餘了,當時我把阿甘的每個模塊都看完,並且記好筆記後,基本上每次真題測驗都能過七十分了。
就這樣這兩門視頻課,一門全面打基礎,一門學習答題技巧,然後對自己實在不拿手的地方進行針對性的真題的練習,二考時行測達到了七十八分,還是十分開心的,畢竟證明了這麼久以來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且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這就夠了。
雖然說「正經人誰寫日記啊」,但是還好我保持了多年的讀書習慣,偶爾還會投個稿什麼的,所以要感謝這段時間,因為有了這段時間的經歷,申論對於我來說,只是稍微轉變一下思維方式而已,並沒有什麼難點,讓我可以把複習的重心多放在行測上,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有些人就是因為這個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轉變不過來,申論分數跟別人比起來差了一二十分。
實在不行的話,我們可以開始抄啊,半月談,人民日報的評論,抄著抄著你就知道該怎麼寫了,書讀百遍,其意就自現了,更別說抄了一百多遍。
然後考試時跟朋友一起成功上岸,進了市裡的某局,也正是因為這次上岸,疫情沒有對我的工作造成太大的影響,沒有成為失業人群,反而是在維持疫情秩序的過程中,見識到了太多的家破人亡,也由此對自己當初的選擇越來越感到慶幸了。
有些人說,年輕人,應該有些熱血,有些拼勁,考個公務員,天天生活無趣的很,沒有什麼意思,但無趣的從來都不是生活,而是我們自己。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少失敗者,有些人,拼了個十年八年,到頭來還是發現自己一無所有,所以,激流勇進固然是需要勇氣的,但有的時候,選擇放棄拼搏,卸甲歸鄉,也未償不是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