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在參加2018年5月30日「中國科協成立60周年百名科學家、百名基層科技工作者座談會」的多位總工程師中,有這樣一位著名的橋隧專家——改革開放40年,他從一名普通科員成長為總工程師,參與建設了一個又一個交通基礎設施工程,見證了我國橋梁隧道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他因為率領團隊在世界上做出一個帶有標誌性的中國「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而聞名遐邇。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以及中央電視臺節目《朗讀者》中,都出現了他特別的身影。他就是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作為一名40年曆練出來的大國工匠,他感慨道:「是新時代讓我們攀上了世界橋梁建設巔峰」,「這個時代的中國工程師是幸福的」。
林鳴
1957年10月出生,江蘇興化人。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主持創造的項目多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擔任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主建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被《工程新聞記錄》(ENR)評為「全球最佳橋隧項目」。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4年度「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獲得者,2016年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師傅影響學會做人做事
經受歷練創造人生輝煌
林鳴出生在江蘇小城興化,曾在家鄉當過3年農民,4年工人。在那段經歷中,最難忘的是師傅對他的影響。1974年高中畢業後,他到工廠當學徒,先學鉗工。林鳴說,「我跟的那個沈師傅很厲害,成天沒有笑容,很嚴肅,用現在的話說『氣場很足』。我每天給他打水、掃地、泡茶,他半年啥也不教我。當時叫我去擰個螺絲都覺得幸福的。」
林鳴認為,那種經歷對他的影響很大,這是師傅在教他怎麼做人,教的是一種韌性。做什麼事情,哪怕條件再「苛刻」,首先要耐得住。「我拿著銼刀或者鋸條,練習銼、鋸、鑿、刨等基本功,後來還幹過鉚工、電焊工、起重工。現在,工人們很驚訝我的動手能力,這就得益於我的這段學徒經歷。」
1977年,林鳴在興化化肥廠上班,當時廠裡要上一個新項目,派他到西安交通大學參加為期半年的制氧核心技術培訓。培訓結束後,學校組織學員返程前遊北京,他就是從天安門廣場的大喇叭裡聽到恢復高考消息的,當時他高興得幾宿睡不著覺。
「那時雖然想考大學,但還是將工作放在第一位,回到廠裡,想著怎樣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工作中。」林鳴說,高考複習都是利用晚上時間,或者把書揣兜裡工作完了就看。
複習半年之後,林鳴參加了1978年的高考,並以當年較高的350多分的成績,考入了交通部下屬的南京航務工程專科學校,從此步入了為之奮鬥大半生的交通建設領域。
1981年,林鳴畢業後來到交通部第二航務工程局(簡稱二航局)。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內港航工程建設疲軟,地處內陸的二航局舉步維艱。時任交通部副部長的黃鎮東指出,交通施工企業必須在大型橋梁建設領域有所建樹,才能在今後快速發展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站穩腳跟。
之後不久,真正意義上的由交通人自己承建的第一座跨江公路橋——湖北黃石大橋動工興建,第一、二公路工程局及二航局都參與了此橋的建設。而當時的林鳴作為局組織部副部長,與黃石大橋建設擦肩而過,這也成為了林鳴的一大遺憾。
上世紀90年代初,二航局在嚴酷的水工市場競爭中不得不「棄水登陸」。二航局以工程分包商的身份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珠海經濟特區,參與珠海大橋的建設,林鳴擔任項目經理。這也成了他的職業生涯裡第一次負責的建橋工程。
「當時那個緊張啊!」林鳴說。為了完成現在看來完全是「小兒科」的水下2.2米樁基,局長領著全局10位教授級高工到現場開了三四次會議研究……在一邊摸索一邊學習中,林鳴團隊完成了這座珠海人民至今仍引以為傲的、連接珠海西部的重要控制性工程,創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輝煌。
珠海大橋首戰告捷,讓二航局在珠海迅速贏得了聲譽。1992年年底,珠海淇澳大橋設計施工總承包招標時,在政府有關方面的支持下,二航局變成了總承包聯合體牽頭人,並一舉中標。林鳴作為項目總經理信心滿滿。
但淇澳大橋工程非常不順利。由於受當時對跨海大橋施工經驗缺乏、技術裝備落後、工期延長、資金短缺等因素影響,工程持續了8年時間。作為這個項目的第一任總經理,準備不充分、沒有開好頭,讓林鳴一直都感到內疚。
知恥後勇,臥薪嘗膽。20年後在同一地點,林鳴實現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輝煌。
建一座大橋 上「一所大學」
在實踐創新中展露才華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民營資本介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此起彼伏。被稱為首例民營資本BOT項目的泉州刺桐大橋開工興建,林鳴擔任施工方領導小組組長指導二航局四公司承建。這個項目讓他信心十足,帶領員工僅用了16個月就完成了大橋主體施工,讓二航局上下對這位年輕的項目經理刮目相看。
之後,林鳴在擔任武漢三橋項目經理期間展露才華。那是他第一次在跨越長江的大型橋梁工程裡擔任負責人,面對跨度600米的斜拉橋項目,他認認真真,謹小慎微。
在遇到了諸多聞所未聞的技術難題時,林鳴對自己的團隊說:「我們要以此為起點,走到長江下遊去,拓展更大的市場、承攬更大的工程!」他帶著團隊骨幹驅車東進到江蘇考察學習,車過江蘇界時,他感到車子立馬變得平穩、舒適,這對林鳴的觸動很大:為什麼人家的路面、橋頭不跳車?人家的施工理念先進在哪裡?
參觀江陰大橋,林鳴帶著大家從模板開始,一直看到橋面現澆防護牆,他仔細地問,認真地學。在江蘇的學習直接影響到後來他在潤揚大橋的工程實踐。
「我職業生涯中負責的第一座大橋是珠海大橋。但我覺得真正對我影響大的是參與潤揚大橋的建設。」林鳴說,潤揚大橋是個深基坑工程,最深的地方達到50米,基坑外面就是滾滾長江水,施工條件非常惡劣,工人們都需要到50米以下的基坑中工作。在施工過程中,林鳴和工人都是戰戰兢兢的,為了項目工程能夠順利完成,他就拿了個小板凳端坐在深基坑底,用響亮的聲音對大家說:「坑裡安全,是經過專家反覆論證過的,我下來陪著你們一起施工。」
也就是在潤揚大橋北塔施工中,林鳴和他的團隊真正成熟了起來。回想起那160米高的主塔爬模施工,林鳴說,當時最頭疼的是找不到高空作業的工人。因為北方的水工施工人員很少在這樣的高空作業,不要說幹活,就是站上去頭都暈。他們主動向德國人請教,花費700萬元,創新性地採用液壓模板獲得了成功,時任交通部部長黃鎮東得知後非常高興。這標誌著中國的橋梁建造技術上了新的臺階。
「現在想來,潤揚大橋就是一所大學,我們都是它的學生,它為我們國家培養了橋梁建設工程的一代人。」林鳴感嘆,後來這代人參與了蘇通橋、南京三橋等很多中國橋梁建設。「要感謝黃(鎮東)部長,從江陰大橋開始,黃部長就要求鍛鍊中交自己的隊伍,提高交通建設主力軍的市場競爭力。今天看來,英明決策啊!」林鳴說。
進入新世紀,林鳴應邀擔任南京三橋的副總指揮、工程總監、總工程師。角色的轉換,使林鳴對橋梁施工管理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他的工程把控能力進一步加強,為其日後指揮超級工程建設奠定了基礎。
2005年,他擔任中國路橋集團總工程師,同期開始了港珠澳大橋的前期籌備工作。2011年,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開工,歷經7年苦戰,林鳴率領4000多中交建設者施展本領,傾心報國,成就偉業。他本人獲得了「2014年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稱號、全國勞動模範等殊榮。如今,林鳴率領團隊打造的港珠澳大橋,無疑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橋梁史上一座重要的裡程碑。
傾注10年歲月全部心血
打造全球矚目世紀工程
時鐘撥回到2018年10月23日,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正式全線貫通。全程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從前期籌備到建成,築成這座偉大的橋,依靠每一個建設者的堅守,每一次與家人的分離,每一次團隊的合作。
作為這樣一項世紀工程的島隧總工程師林鳴,在過去的10年裡,把全部心血都投注在了這座橋上。當「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終於成為現實,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建設者們艱苦卓絕的探索,也是中國作為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實現的一次偉大的飛躍。
港珠澳大橋工程的一大難點是外海沉管隧道。林鳴介紹,在全世界,這種類型的沉管隧道建造歷史為100多年,全球數量總共不到200個。在港珠澳大橋之前,全中國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來不到4公裡,而且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外海環境下建沉管隧道。
起初林鳴他們找了荷蘭的一家世界上最好的公司談合作,對方開出1.5億歐元的天價,當時差不多約合15億人民幣,遠遠高出預算,合作難以談成。最後一次談判時,林鳴讓談判員和對方說:「你給他們說一個價,三億人民幣。三個億,一個框架,能不能提供給我們最重要的、風險最大的這部分的支持。」結果荷蘭人說:「我給你們唱首祈禱歌!」
林鳴他們被「逼」走上了自主攻關之路,親自面對深埋沉管的難題。林鳴沒有繞開,他堅信,只有走自我研發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術,攻克這一世界級難題。
33節鋼筋混凝土管(每節重達8萬噸,長達180米,寬約38米,高11.4米),要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處安裝成長達6.7公裡的海底通道。這一項施工的技術難度,堪比「海底穿針」。林鳴給33節沉管標上了序號。從E1到E33,每一節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林鳴眼裡,33節沉管就像他的孩子。
E1,也就是第一節沉管安裝的時候,媒體給它取了很浪漫的名字叫「深海初吻」。但過程一點都不浪漫,第一次做免不了差錯和返工,反覆折騰。「第一節比較費勁,沒有經驗。第一次做,我就像新手上路一樣,開一個很大的車,然後沒有培訓的司機,也沒有教練坐你邊上。這個做了96個小時。」
在海上連續奮戰了整整96個小時,林鳴和團隊5天4夜沒合眼休息。終於,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填補了中國外海沉管隧道技術的空白。
建設港珠澳大橋期間,中國工程師們發明了1000多項專利技術,將國外同行們眼中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2013年年底,身體一向硬朗的林鳴病倒了。在第八個「孩子」E8沉管安裝的關鍵時刻,林鳴因過度勞累鼻腔大量噴血,四天內進行了兩次全麻手術。「工程建設就像走鋼絲,每一步都是第一步。」術後沒幾天林鳴又回到安裝船上指揮作戰,醫生只好跟著上船。
2017年5月2日晚,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順利合龍,大家都準備慶功。偏差測量結果16公分,大多數人認為這個偏差於水密工程而言算成功了。但林鳴不答應。
「如果不調整的話,會是自己職業生涯和人生裡,一個永遠的偏差。」林鳴堅持返工重來,甚至「抓」回已預備搭飛機回家的外方工程師。經過42小時的重新精調,偏差從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被同事們稱為「拼命三郎」的林鳴,就是如此追求「超級工程」的完美。
讓員工與工程一道成長
精心培育更多大國工匠
有人問林鳴:知道「偏差從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調整成功的那一刻激不激動?他回答:「其實我這一輩子,工程的成和敗沒有讓我有激動的感覺,唯有團隊和工人那種堅守、付出和奉獻,能夠讓我感動。」
「讓員工與工程一道成長,培養更多能擔重任的工匠」。一直是林鳴多年不變的願望和追求。因此,每一個節假日,林鳴必定陪伴在堅守崗位的工友身邊。
這種「在一起」不只是陪伴,更是用心給對方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看到一線員工無暇理髮,林鳴就安排理髮師定期提供「上門服務」。開往島上工區的工程船舶不僅裝載著工程材料,更常有幾大包新鮮的水果,這是林鳴個人送給工友的小禮物。
這種「在一起」不僅是生活層面的關心、愛護,更是工作上的充分尊重、理解以及激勵和培養。林鳴說,項目建設終有時限,希望建設者用前沿的知識和技能建造起一艘「大船」,與偉大的工程一道成長,不僅駛向自己人生的下一個發展高地,更能拉動行業乃至國家工程建設的技術進步。
在項目部的會議室裡,有一面「一線員工笑臉牆」。「這面笑臉牆是一種精神支撐,還能讓我們牢記責任」。林鳴說,我們每天都會在這間會議室召開技術研討會。不論是領導還是技術骨幹,我希望所有人員都記得,全體一線建設者正在我們的身後,與我們一同努力。
在施工現場,林鳴很喜歡拍照片,許多工人都成了他鏡頭裡的主角。林鳴告訴記者,這些照片是用來做資料的。「我們的工程都是工人們一點一點完成的。這些努力一般不會有人特別注意到,但我們一定要記錄下來,同時也讓工人們感受到這個單位、這個社會對他們的尊重。」
曾經有位領導和林鳴說過:當你重視工人的時候,他們就會受到鼓舞,幹活的時候就會更加幹勁十足。「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有尊嚴的工人,才能有尊嚴地活著,才能幹好工程。當他們感覺到這種尊重和敬意時,就一定會成為更好的工匠。」
在林鳴的帶領下,港珠澳大橋島隧建設隊伍攻破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級的工程難題。自項目開工以來,這支隊伍中的16個集體、9名個人獲得國家級榮譽,1名一線技術工人被譽為「大國工匠」。
「港珠澳大橋是一個全球矚目的超級工程,是展示中國國家實力的超級舞臺。」林鳴表示,作為一名國家培養的建設者,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是我建設生涯的一個高峰,也可能是我的收官之作,但對中國的工程建設來說,只是一個新的起點。真心希望港珠澳三地人民對這座大橋,特別是我們的島隧工程能感到滿意。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林鳴對知識積累、經驗積累、實踐積累的感悟尤甚。他認為,中國由橋梁弱國變為橋梁大國,進而成為世界橋梁強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中國工程界幾代人努力的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橋梁建設從內陸走向沿海,從江河走向海洋,每一座大橋都是一座技術積累的裡程碑,是一座座大橋,一滴滴經驗、教訓之水匯集成了我國40年橋梁成就的浩瀚海洋。
在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的舞臺上,林鳴朗讀了汪國真的《我喜歡出發》:「人能走多遠?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人能攀多高?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林鳴說:我覺得「我喜歡出發」特別能夠表達我的一個狀態,人生不能總停在這個地方,要不斷地去探求新的東西。(齊殿斌)
來源:中華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