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自然》子刊《科學報告》發表題為《全球變暖停滯背景下中國驟發乾旱或將增加》的文章指出,從1979年到2010年,中國的驟發乾旱次數增加了一倍以上,未來幾十年中人為變暖可能會加劇中國的驟發旱情。
傳統乾旱發生緩慢,且往往持續幾個月或幾年時間,驟發乾旱的突發性強、發展迅速、強度高,且伴隨土壤水分含量低和強蒸散作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袁星團隊及其合作研究小組,利用中國2474個氣象站1961—2014年的每日地面氣溫和降水量數據,研究了驟發乾旱的發生趨勢。研究結果析表明:第一,驟發乾旱更有可能在溼潤或半溼潤地區發生,比如中國南方和東北地區。第二,從1979年到2010年的30年間,中國驟發乾旱的發生次數增加了109%,這種增加主要是長期變暖造成的,但與土壤溼度下降和蒸散作用增強也有關係。預測表明,驟發乾旱的這種增加趨勢很有可能將持續下去,給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和自然生態系統碳源/匯帶來很大影響。
研究人員指出,要緩解中國驟發乾旱的危害,長期來說要全球行動起來,落實《巴黎協定》中控溫2 ℃的目標,減緩氣候變暖的趨勢。從短期來看,必須加強監測和預警,進一步研究理解驟發乾旱的機制並監控這一現象,綜合衛星觀測、地面觀測等多種手段建立多尺度耦合預報模式。
來源: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16年第17期,轉載引用請註明來源
封面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