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我的科幻電影夢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葉永烈:我的科幻電影夢

2019-07-30 15:07:53來源:新民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梁靜

2019年07月30日 15:07 來源:新民晚報

參與互動 

  葉永烈:我的科幻電影夢

  在國家尚未富強的年月,拍攝科幻電影,只是遙遠、美麗而奢侈的夢。

  科幻電影最近熱了起來,使我憶及曾經的科幻電影夢。這要從我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改編電影說起。

  《小靈通漫遊未來》在1978年出版,印了300萬冊,風行全國。我的老朋友、資深電影人王雲縵從北京出差上海時找我,以為《小靈通漫遊未來》是改編電影的極佳原著,商議改編之事。我答應了。不過,在電影廠工作多年的我擔心,依照中國當時的電影技術水平,恐怕拍不了這部需要大量特技的電影。

  王雲縵是個熱心人。他在北京電影製片廠物色到一位年輕編輯,為改編《小靈通漫遊未來》執筆。他便是梁曉聲。當時,梁曉聲尚未在文壇顯山露水。

  1979年3月上旬,我經錢學森批准,得以進入北京中國航天訓練基地採訪,寫作《載人航天》電影劇本。王雲縵來車,接我前往北京電影製片廠。這是我第一次與梁曉聲見面。我們仨終於聚首,一起討論《小靈通漫遊未來》的改編構想,商定影片的名字叫《小靈通漫遊未來》。王雲縵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電影劇本務必抓緊,以求在1979年第6期《電影創作》雜誌上發表,這一期是兒童電影專輯。

  梁曉聲是個快手。他日夜兼程,手執自來水筆在300字一頁的方格稿紙上疾書。4月9日,梁曉聲完成電影劇本《小靈通漫遊未來》的初稿。經過我們仨討論之後,梁曉聲改了一稿,就定稿了。劇本在1979年第6期《電影創作》雜誌上刊出,編劇署名為「葉永烈、梁曉聲、王雲縵」。

  著名導演謝添對《小靈通漫遊未來》電影劇本極有興趣,因為他拍過兒童幻想片《小鈴鐺》,很想拍《小靈通》。但是看了劇本之後,謝添說,光是小靈通的座駕「飄行車」,就難倒了他,因為水滴形狀的「飄行車」,外殼全透明,能夠在天上飛、水上飄,按照那時中國電影的特技水平拍不出來,更何況未來世界的種種奇蹟也使他感到棘手。謝添還擔心拍攝成本太大,承受不了。這樣,拍攝《小靈通漫遊未來》的計劃只好擱淺。

  科幻大片拍不了,「小打小鬧」總行吧。我決定自己擔任導演,拍一部半小時的「科幻小片」。我小心翼翼地以電影的眼光審視中國的科幻小說,看中了1956年《中學生》雜誌連載的於止所寫的科幻小說《失蹤的哥哥》。原因之一是故事有趣,富有喜劇色彩,適合少年兒童觀看:哥哥誤入冷藏庫,失蹤了。若干年後,當冷藏庫大修的時候,發現這冰凍的孩子。經過紅外線快速升溫,孩子復活了,發生了弟弟的年紀以及個頭大於哥哥的一系列趣事……原因之二是從電影導演的角度考慮,人物不多,場景簡單,沒有多少特技,成本不高,適宜於低成本拍攝。

  於止是誰呢?他是葉聖陶長子的筆名。我在北京葉聖陶所住的大院裡拜訪過他。他告訴我,於止取義於成語「止於至善」——他的本名叫至善。他表示很樂意讓我改編《失蹤的哥哥》,「怎麼改都行」。這樣,我寫出了《失蹤的哥哥》分鏡頭劇本,做拍攝的準備工作,諸如選擇小演員、走訪冷藏庫。我信心滿滿,認為一定可以親手拍攝一部科幻電影。不料,半路殺出了程咬金:當時影片統一由中國電影發行公司收購,他們認為,《失蹤的哥哥》是一部半小時的影片,電影院很難排片,單獨放映吧太短,加在別的故事片前面放映吧太長。因此只能按紀錄片的價格收購,而不願以更高的故事片價格收購。廠領導擔心按紀錄片的價格收購會虧本,也就中止了《失蹤的哥哥》的拍攝計劃——連「小打小鬧」也失敗了。

  不久,由我擔任編劇的科幻電影《國寶奇案》劇本,在珠江電影製片廠廠審通過,但是交到導演手中,再次遭到否定,理由依然是電影技術條件夠不上。慶幸的是,我的連載於《羊城晚報》的科幻小說《X-3案件》被廣東電視臺拍成電視劇,在全國播映,算是小小的勝利。

  終於尤小剛導演看中我在《文匯報》連載的科幻小說《暗鬥》。他很欣賞《暗鬥》的主題詞:「在當今世界上,國與國之間雖有政治上的明爭,更多的卻是高科技領域裡的暗鬥。」他約我去北京香山飯店商談,打算改編成30集電視劇。我寫出了30集電視劇的提綱並寫出前3集劇本,終因拍攝技術及成本問題半途而廢……

  在國家尚未富強的年月,拍攝科幻電影,只是遙遠、美麗而奢侈的夢。今天,當然完全不一樣了。(葉永烈)

相關焦點

  • 一生著書180多部,書寫3500萬餘字,揭秘科幻作家葉永烈的生活
    「背叛」化學,追逐科普文學夢作為北京大學化學系高材生的葉永烈,一直有一個文學夢。早在十一歲時,他就開始發表詩歌類文學作品,在十八歲發表首篇科學小品。葉永烈熱愛寫作,熱愛科學,即使在特殊的歷史年代,他的文學作品備受抨擊,他被發放到五七幹校勞動三年,也從未放棄創作,那顆熱愛科學的心也從未蒙塵。1976年,葉永烈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標誌著中國科幻在大陸掀起第二次高潮。
  • 葉永烈科普科幻創作思想與實踐 座談會在京滬連線召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褚君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普大獎「卡林加獎」獲得者李象益,著名科幻作家韓松等四十餘位深耕科普科幻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科普作家、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和傳媒從業者深切緬懷葉永烈先生,回顧研討葉永烈科普科幻創作思想與實踐,深刻思考其對新時代科普科幻事業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意義。
  • 追憶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他曾是我國科普與科幻的代名詞
    熱愛文學的理科生葉永烈,書寫了自己創作生涯的輝煌篇章。作為家喻戶曉的科普和科幻作家,他把科學的火種傳遞給熱愛科普的後輩。在「科」字軌道上運行、「十八般武藝」幾乎樣樣涉足的葉永烈,跟那位在歷史深處遊弋探尋、寫了許多名人傳記的葉永烈, 常常被誤認為是同名同姓的兩個人。葉永烈的作品覆蓋範圍之廣、創作數量之多、產生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曾幾何時,葉永烈仿佛成了科普與科幻的代名詞和質檢章,一面高高飄揚的象徵性旗幟,儘管他早已「掛靴」轉軌多時。
  • 葉永烈:我願把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之中
    葉永烈舊照當時北大化學系是六年制,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但我還是惦記著寫作,就主動找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去當編導,完全改行了。20世紀80年代初,我的科幻小說《黑影》最早在《羊城晚報》連載,影響很大,珠江電影製片廠打算將其改編成電影。「清汙」的時候,《黑影》成為第一目標,批判文章連續發表,尤其在《中國青年報》,批判我的文章有十幾篇之多。我決心不再寫科幻小說,此後「勝利大逃亡」。舒:怎麼「逃」的?結果如何?
  • 依稀故園夢!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祖籍樂清,小時候我們看著他的作品...
    記者從上海作協獲悉,著名作家葉永烈今晨(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 葉永烈,1940年7月生,浙江溫州人,祖籍樂清七裡港。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筆名蕭勇、久遠等,以長篇小說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很多讀者以為葉永烈是上海或是北京人,沒想到他是溫州人,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還是樂清人。
  •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去世,享年79歲
    葉永烈,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1940 年 8 月 30 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浙江溫州人。1963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你用過的小靈通就出自他的《小靈通漫遊未來》
    1976年春,時任上海電影製片廠編劇的葉永烈發表科幻小說《石油蛋白》,1981年,葉永烈任導演的電影《紅綠燈下》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科教片獎。1983年之後,葉永烈開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創作轉向紀實文學的創作。1984年,出版《小靈通再遊未來》,之後又出版了《小靈通三遊未來》。
  • 葉永烈:點亮青少年想像力的人
    紀實和傳記文學是葉永烈遠離科普後的選擇,而早年間從初窺門逕到運筆嫻熟,葉永烈都是在科普戰線上作戰的,而這其中又以科幻文學為主體部分。粗淺劃分一下,感覺葉永烈的科幻創作,從心態上大體可分為自發、自覺、成熟、收縮幾個階段。這並非簡單的區間劃分,因為它們在時間上有一定的交叉重疊,有因出版周期造成的前後倒置問題,也有葉永烈本人創作量較大的緣故。
  • 葉永烈12年前專訪:作家就是作家,前面不要加定語
    葉永烈:本來我不知道,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我50卷的文集,他們統計,到1999年為止,不包括我在香港、臺灣出版的作品,有1600萬字左右。1999年到現在,大概也有好幾百萬字。新京報:從科普到電影,又到傳記文學,你縱橫的領域非常寬泛,這些「轉型」是隨遇而安還是別的原因?
  • 葉永烈向上海圖書館捐出「一卡車」私人檔案
    上海圖書館宣布這批葉永烈捐贈的文獻將以「葉永烈專藏」的名義予以收藏,這是上海圖書館首次為在世的中國作家命名文獻捐贈專藏。上海圖書館將對捐贈文獻進行專業的收藏管理,對手稿、檔案、錄音帶等予以數位化處理,在適當的時候逐步提供給外界使用。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昨天表示,葉永烈捐贈的文獻是研究中國科普科幻創作史、中國現代史的重要資料。
  • 深切緬懷我的啟蒙老師——葉永烈先生
    原創:魯超驚聞科普巨擘葉永烈老師去世了!我的心裡不由一沉,這是我小時候的科學啟蒙老師啊。80-90年代,教育資源是貧乏的,對我這種小城市的孩子來說,科普圖書就更加匱乏了。當時我翻爛的有兩本書:《十萬個為什麼——化學1》和《元素的故事》,後者的續篇是葉老師補寫的,而前者中幾乎有一半都是葉永烈老師的作品。
  • 告別作家葉永烈:從40分作文到十萬個為什麼,一生跨界,探問不止▸...
    原創 上海文聯 上海文聯驚悉著名作家葉永烈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葉永烈,浙江溫州人,生於1940年。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後進入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當編導。
  • 葉永烈:我的一生,將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塊漢字之中
    《十萬個為什麼》算是葉永烈的第一部大作,全套書900多個題目,他撰寫了300個。那時候,很多人都知道了葉永烈的大名,卻不知道他還有一個筆名「葉艇」,這個名字當時頻繁地出現在《北京晚報》上。「我在《北京晚報》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1961年2月7日。當時,我21歲,在寫作《十萬個為什麼》的同時,我以筆名『葉艇』在《北京晚報》『科學與衛生』版上發表許多知識小品。」
  • 科幻作家教你這樣寫小說
    吳巖先是給師生們介紹了自己從事科幻小說創作的歷程,怎樣把自己的興趣變成一生事業,並鼓勵大家要勇於追尋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童年夢想。他告訴學生們,1978年,他在北京市燈口中學讀書,當時非常喜歡看葉永烈的科普科幻作品,就寫了一篇讀後感投到《光明日報》上。
  • 葉永烈去世那個告訴我們「為什麼」答案的人走了
    葉永烈照片 資料圖記者從上海作協獲悉,著名作家葉永烈於今晨(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葉永烈曾說:「《十萬個為什麼》是我一生的財富。」從第一版至第六版,他是《十萬個為什麼》唯一全部參與編寫的作者。
  • 憶葉永烈———梁實秋韓菁清夫人致葉永烈的第一封信
    葉永烈先生伉儷來上海圖書館 滬上桂花仿佛是一夜之間盛放的。去年此時,上海圖書館年度展覽——館藏名家手稿展——正進入最後的籌備階段,葉永烈先生正處病重期間,但堅持與我保持著聯繫,是中響應速度最快、提供建議和意見最具體的一位作者。
  • 追憶葉永烈——附梁實秋夫人韓菁清致葉永烈的第一封信
    「妙筆生輝——上海圖書館藏名家手稿展」於2019年11月初開幕之時,我特意拍攝了展廳中葉永烈先生的展櫃,在微信中與他分享,可是,所有發去的視頻和文字都石沉大海,再無回音。 2017年9月30日,葉永烈先生伉儷攜手來館參觀「葉永烈專藏」數位化工作,我為他們拍攝了合影。葉先生回家之後立即寫了一篇《捐贈之後》,後來發表在《新民晚報》。他在文末寫道:「從上海圖書館回來後,趁國慶長假,我又整理了10箱創作檔案,捐贈給上海圖書館。」
  • 八部關於冥王星的小說:葉永烈和劉慈欣都寫過
    八部關於冥王星的小說:葉永烈和劉慈欣都寫過 寶樹 2015-07-15 19:10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和葉永烈先生在《新民晚報》上「相識」
    >在《新民晚報》上「相識」王紀銓不久前在網絡上查找資料,意外發現已故作家葉永烈先生在2008年6月寫的一篇文章中,全文引用了筆者在2000年高考結束後,發表於《新民晚報》教育版面「桃李芬芳」上的一篇小文,這也引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