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葉永烈———梁實秋韓菁清夫人致葉永烈的第一封信

2020-12-11 選調生

葉永烈先生伉儷來上海圖書館

滬上桂花仿佛是一夜之間盛放的。

去年此時,上海圖書館年度展覽——館藏名家手稿展——正進入最後的籌備階段,葉永烈先生正處病重期間,但堅持與我保持著聯繫,是中響應速度最快、提供建議和意見最具體的一位作者。

國慶前夕他動了手術,後來病程進展之快,他與家人都始料未及。術後,他堅持為上海圖書館錄製了兩段語音說明,向讀者介紹自己兩部作品的手稿,後由上圖製成二維碼在展覽和圖錄中供讀者收聽。

「妙筆生輝——上海圖書館藏名家手稿展」於2019年11月初開幕之時,我特意拍攝了展廳中葉永烈先生的展櫃,在中與他分享,可是,所有發去的視頻和文字都石沉大海,再無回音。

葉永烈手稿

聽到「手稿」二字,他睜開了眼睛

2020年1月22日,上海圖書館領導赴長海醫院重症監護室看望葉先生,為他送上展覽圖錄。葉先生已氣管插管,面容浮腫,幾乎認不出來。葉老夫人輕輕喚他幾次,眼皮和手指都無響應。她抱歉地對我們說「可能睡著了」。葉先生兩位公子都在海外,每日都是葉老夫人楊惠芬女士陪伴在側。長海醫院為照顧她年邁體弱,出行不便,特在重症監護室底樓闢了一個房間供她和保姆暫住。她耳力欠佳,打電話和日常交流已較為困難,需要保姆在耳邊大聲轉述友人的問候。

2017年9月30日,葉永烈先生伉儷攜手來館參觀「葉永烈專藏」數位化工作,我為他們拍攝了合影。葉先生回家之後立即寫了一篇《捐贈之後》,後來發表在《新民晚報》。他在文末寫道:「從上海圖書館回來後,趁國慶長假,我又整理了10箱創作檔案,捐贈給上海圖書館。」

陳超館長走近葉先生床邊對他說:「您放心,您捐贈的手稿和檔案資料我們一定會好好保存,不辜負您的信任。」話音剛落,葉先生竟抬起了眼皮,雙目微睜,望向床邊站著的陳超館長和周德明副館長,仿佛期待著他們再說些什麼,又仿佛是依依不捨。葉老夫人驚喜地說:「他聽見了,他聽見了!他認得你們。」那專注的目光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中。

在葉先生過世當天,老太太許久都接受不了這件事實,在中對我說:「謝謝。老葉現在還住在醫院裡,醫生正全力以赴地搶救他。不知怎麼外面卻瘋傳他已過世,實在是誤會。你們的誠意我和老葉領了,謝謝。」我怔住了,一時不知如何回答為好。四天之後,她再次來信:「老葉已經走了。人們為了安慰我,特地隱瞞了幾天。紙是包不住火的,我終究明白了。我愛老葉,深深地愛!」

今天桂花香氣如約而至,葉先生已溘然長逝。生前親手交由上圖保存的最後一批文獻之目錄還未及過目,他就匆匆離去。去年八月他最後一次入院之時,我知他心念此事,曾建議將文檔送至病房,以便觀後安心養病,他婉言謝絕,堅信自己可以很快病癒出院。後來文獻目錄已呈葉老夫人,但葉先生未能親見,我深感自責。

葉永烈先生試聽「葉永烈專藏」數位化工作成果

最後的時光,最後的錄音

第一次向葉先生徵詢展品選擇的意願,是在2019年2月15日。一周後的2月21日,他發來了許多書信和手稿的照片,其中有華羅庚、流沙河、秦瘦鷗、夏鼐、蘇步青等名家的書信,他表示「供手稿展用」。顯然,這是花了許多時間精力從電腦中精挑細選的結果。他還專門重新撰寫了個人簡介。此後,我徵求他的意見,是否可展出《小靈通漫遊未來》等三部科普作品的手稿,他回應:「可否選代表作手稿?用《紅色三部曲》或《『四人幫』興亡》《陳伯達傳》《改變中國》《陳雲傳》等。」我略感意外,因為在許多讀者心目中,最早接觸和熟悉的葉先生作品或許是《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等科普作品,在他自己心目中,稱得上「代表作」的另有所屬。他認為《紅色的起點》手稿「極其珍貴」,並提及正在拍電影,將作為建黨一百周年獻禮影片。他親自為這部作品的手稿撰寫了說明:

《紅色的起點》是在1988年開始創作的。199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為建黨70周年獻禮書。當時上海作協舉辦研討會,受到黨史專家及文學界的肯定。

此後《紅色的起點》出了香港版、臺灣版、英文版、法文版。

「紅色的起點」成了中共一大的同義語,不斷見諸報刊。

《紅色的起點》不斷再版、重印。僅最近三年,便加印18次。

作者從事電影編導多年。曾獲電影百花獎(《紅綠燈下》,任導演),獲電影華表獎(任海峽兩岸合拍《中華五千年》總編劇)。1976年任上海「文集內片」組組長兼導演,為病重的拍攝近十部舞臺紀錄片。此後曾為上影寫了劇本《大鬧天宮》(張建亞導演)及《遵義會議》。上海電影節,中影公司舉行《紅色的起點》電影資訊發布會。作者葉永烈與著名導演田沁鑫應邀出席。電影將由中國電影公司搬上銀幕。

這些都是葉先生在病床上用手機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完成後,他還加了一句:「病中,簡單答覆。」

葉先生對書信展品的選擇,有過多次建議。他指出其中一件高士其先生信「可能不是親筆,而是秘書高仰之代筆」,建議「最好用親筆信」;還指出我選擇的秦瘦鷗先生信「如果附秦老師親手所繪自家地圖,更精彩」,讚賞「夏鼐那封毛筆信尤為珍貴」。在書信遴選告一段落之時,他忽然對我說:「我還有陳望道等書信,在我手術後出院,捐贈貴館。」

2019年9月8日,他告訴我,要手術了。「這次病得不輕,手術在即。主要是一直忙於寫作,延誤了病情,直到病情嚴重,才住院六次」。他特別要求書信展出時「信封上的地址模糊化處理」。10月8日,我轉達了上圖館領導的問候,他很快回了消息:「謝謝多次關心。在國慶節前夕,我動了大手術。手術難度高、複雜,時間長達三個半小時。這次險些連生命都危險。」當時,手稿展覽和圖錄中正在設計加入二維碼內容,邀請手稿作者錄音或錄像,向讀者介紹更多手稿及其背後的故事。因葉先生一向心系本次展覽,我還是給他留言報告了工作進展。誰知才過了一天,他竟然用手機為《紅色的起點》《「四人幫」興亡》錄製了兩段語音介紹。每段都以「我是葉永烈,某某作品的作者」為開頭。最後的兩段錄音裡,他仍秉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即使說話明顯無力,甚至氣也有些接不上,但仍堅持向讀者講述作品創作背景,令人聞之肅然起敬。10月31日,我把所有定稿的文字圖片發給他過目,他回答「謝謝」。這是他留給我們的最後一句話,此後所有消息都沒有了回音。

韓菁清的第一封信,才情並重

在遴選書信展品時,葉先生推薦了諸多人選,唯有一次對信的內容進行了評價:「韓菁清的第一封信,才情並重。」因葉先生提及時籌展已在最後製作階段,圖錄書稿已開始修訂校樣,故最終沒有加入。

近日,在研究工作中完整查閱了韓女士致葉先生的書信,其中寫於1990年2月15日的一封,在此批捐贈的書信中時間最早,葉先生在這封信的文件夾中附了便箋,對手稿工作人員提出要求:「梁實秋夫人韓菁清致葉永烈逐頁掃描」。葉先生已在《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歷史側影》中整理並公開此信內容,與書信原件相比,《歷史的絕筆》中文字和段落略有刪減和調整。既然葉先生明確表示希望此信原件展出,根據他對內容的判斷和多年對韓女士的了解,此信是可以公開的。現將全信原文抄錄如下。

韓致葉的第一封信

永烈:1990.2.15

謝謝你寄來的初稿,文筆流暢詞句動人,不愧為當代名作家,今後我願多多向你討教學習。

教授認識我時已73歲,仙逝時是86歲。13年的恩愛歲月,雖然短了些,但留下了可歌可泣、不可磨滅的回憶及一頁留傳的佳話和歷史。我此生沒有白活。直到如今我仍沐浴於愛河中,因為他永在我的心底。

一月四日(臘八)是他生日。我專程帶來親友們趕到北京為他慶祝冥誕,並想在內務部街為他焚些元寶,但文茜說那個小胡同內交通擁擠,不能隨便點火,所以在文茜的住所樓下帶了她的祖孫三代焚香參拜。另外留下一半金銀紙錢給文茜,囑她年底至廟裡焚化給教授,過年時不知她照做沒有?雖是「迷信」隨俗了一些,但是不如此做法,我就是於心不忍。我們是患難夫妻(當時各方指責,簡直是如臨大難,那幾個月兩人精神上的刺激,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沒錢過日子還苦!)有難同當,有福自然同享。他留下了《雅舍小品》的版權給我,我不能自己專享,所以每月墳上去二次,鮮花、小菜、甜食、金銀及香燭,一定要帶給他。人嘛!「得一知己,死而無憾」。除了夫妻之情,忘年之戀之外,我想我們是最知己的。世上找一善解人意的人已不大容易,能像我和他之間的「了解」「知心」,我看歷代至今,沒有多少對。現實是很殘忍的!但我能忍。我心中有他,就有一股力量,我能忍許多女人所不能忍的痛苦!我想這就是「純情」與「愛的力量」吧?從前在鏡子上我寫「世上沒有真愛」,現在我擁有了真愛。那面鏡子上的字,教授早已擦掉,房子也早轉手了。

自上月14日回來,忙完了過年,就一直感冒至今。整天一個人二隻貓,冷清寂寞不在話下!與在滬時和你見面時,你所看到我家的子子孫孫相聚情形,剛好成反比例。今後我會兩頭跑跑,過過寂靜的日子,也過過熱鬧的日子。人生苦短,在我有限之年「雲遊四方」,多看看老友,也多認識幾個新朋友。上次你提及的那幾位我所崇敬的文人畫家,我一定去拜訪他們,當然少不了你作陪。

我將來會將新婚一年的日記,慢慢整理好,讓你過目後,交由你發表。稿費儘量爭取後,再做有益的花費。慈善家我不夠格,我常常喜歡盡一點心意,為社會、為人類做一點事。雖然我從歌從影,當年為舊社會人士藐視,認為是「娛樂」「不成大器」!但我認為盡本能地做到,能給人健康的娛樂,有何不好?做人多苦,生下來就哭,死去時又哭,活在世上給人類一點快樂,是很可愛的。此行業除了有少數敗類,多數的人,還是很高尚。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好有壞,我不明白封建時代對影歌一行,何以那麼不為尊重?直到我與教授結婚,人們的反對無非也是因為我「入錯了行」。不過他們提起蔣教授的續弦下場其慘,那位女士卻是一位中年的公務員,且戀愛多年才結婚的。他們的婚姻才是「盲目的戀愛」「了解的分手」!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命運,「人比人氣死人」。我不懂為什麼當年那般(班)文人雅士都會有俗氣的想法!扯遠了。紙到盡頭該收筆了。忘記先向你請安呢。你和你的愛人都很健康快樂吧?從電話中聽到甜美的聲音,是她呢?還是女兒?代我問好,致崇高敬意。祝一切如意。

菁清

觀書信原件和整理後的文字,感覺是全然不同的。整封信一氣呵成,幾乎沒有改動。葉先生在《歷史的絕筆》中形容它為「正兒八經」「如同一篇優美的散文」,而在給我的中則言簡意賅地形容為「才情並重」。我更傾向於贊同後者。葉先生捐贈了多件韓女士來信原件,在去信時,則習慣襯一張複寫紙自己留存。這些複寫件葉先生也捐贈了部分。此外,還有數件韓女士致梁教授信的複印件。

韓女士十分珍視自己和梁教授的往來書信。當葉先生問她:「你們之間的往來信件,現在都保存著?」她回答:「一封也不缺。這是我們相愛的珍貴記錄,我一直仔細地保存著。以後,我想在保險公司租個保險箱,永久保存這一批珍貴的信件。其中包括我們戀愛時寫的情書,結婚後寫的家書。」臺灣《聯合報》想選載梁教授的一部分情書,曾派了一位工作人員與她接洽,韓女士挑了二十來封信,隨工作人員到《聯合報》大樓,「她複印之後,我當場取回了原件。」(1990年11月24日晚葉永烈對韓菁清的訪談,收錄於《梁實秋·韓菁清情書選》,1991年10月出版,第7頁、第4頁)葉先生於1990年底編好了《梁實秋情書選》,當時編入了梁實秋情書八十封,韓菁清情書僅一封。他在1991年2月16日致韓女士的書信(上海圖書館藏,複寫件)中寫道:「教授的情書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抄畢,列為重點書。江蘇文藝出版社擬出手稿影印本(用原稿拍照直接製版),期待著與您籤出版合同。只是這麼一來,要用全部原稿——《聯合報》發表過的情書的原稿,也盼帶來。他們擬用書名《梁實秋情書真跡選》。如此這般,隨著這些書的印行,會在大陸掀起教授的『情書熱』。」此「真跡選」目前暫未查到信息,不知最後是否出版。

此後,在葉先生的「再三動員」之下,1991年3月底,韓女士把梁教授情書「幾乎全部帶來了」,還帶來了眾多家書,而且終於「把一大疊她當年的情書原件」交到葉先生手中,表示「這些信,可供發表用。還有一些,我留下,以後再說」。

觀葉先生捐贈上海圖書館的數件韓女士致梁教授信的複印件,除一件沒有落款年份外,皆寫於1978年,應系葉先生1990年底編成《梁實秋情書選》之後,韓女士所提供。葉先生在1991年4月23日回憶:「(1991年3月底)她帶來的信件,都是用繁體漢字寫的,而且是隨手寫在信紙上,必須經過謄抄,用簡體漢字寫在方格稿紙上,才能交廠排印。」(《梁實秋·韓菁清情書選》,1991年10月出版,第669頁)初步推測,韓女士帶來的情書原件,經過了複印,由她在複印件上添加標題,列入備選。

韓女士在1990年8月24日的信中對葉先生說:「我千萬也想不到在人情薄如紙的今天,能幸運地交上了你們賢伉儷這樣的好友,使我覺得溫暖尚存人間,同時也得到了你們在我精神上的支柱。在我還有生命裡的三分之一的時間裡,一定多多和你們走動,並向你們多多學習增添福緣。」如今,寫信人與收信人都已作古。葉先生生前的一件願望,今已遵囑完成。葉先生和他留下的精神財富,永遠在讀者們的心中。

劉明輝

作者/來源:南方周末

#社會百態#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追憶葉永烈——附梁實秋夫人韓菁清致葉永烈的第一封信
    後來文獻目錄已呈葉老夫人,但葉先生未能親見,我深感自責。 「韓菁清的第一封信,才情並重」 在遴選書信展品時,葉先生推薦了諸多人選,唯有一次對信的內容進行了評價:「韓菁清的第一封信,才情並重。」因葉先生提及時籌展已在最後製作階段,圖錄書稿已開始修訂校樣,故最終沒有加入。
  • 葉永烈向上海圖書館捐出「一卡車」私人檔案
    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葉永烈建立了完善的個人創作檔案,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筆記,作品剪報、評論、樣書等均分類保存。葉永烈長期從事中國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檔案和口述歷史資料,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葉永烈創作檔案」,成為中國當代歷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獻。
  • 葉永烈:我的一生,將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塊漢字之中
    幾年前的那次專訪的情景,葉永烈老師說話的神態和語氣,似乎還歷歷在目。葉永烈20歲寫了《十萬個為什麼》,21歲寫了《小靈通漫遊未來》,22歲寫了《科普掠影》、《生活科學》、《四季簡史》、《知識之花》……葉永烈回憶,他的寫作生涯開始於校園,那時他是一名北大學生。
  • 往事|葉永烈與傅雷夫婦最後的故事
    這一幕,在上海作家葉永烈的報告文學《傅雷之死》中第一次得以還原。2016年澎湃新聞記者曾走進葉永烈家中,他為澎湃新聞記者打開了專門存放傅雷親友採訪資料的藍色箱子,裡面還有幾個不同版本的《傅雷家書》,都是傅雷兒子傅敏所贈。在那個下午,他翻著這些檔案資料,再一次講述傅雷夫婦最後的故事。
  •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去世,享年79歲
    葉永烈,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1940 年 8 月 30 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浙江溫州人。1963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
  • 老男人與小女人:梁實秋與韓菁清,那段轟轟烈烈的愛情
    不經意於網上看到梁實秋先生的一句話: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 葉永烈:點亮青少年想像力的人
    葉永烈生前著述頗多,在改革開放之初疊加了「科學的春天」與「文學大潮」的激情年代,葉永烈的作品隨處可見,加之那又是一個全民閱讀的時代,想要視而不見都不可能。所以與不了解科幻的人聊起來,大家對別的作家一無所知,但有兩個名字卻無人不曉:外國的凡爾納、中國的葉永烈。假如將青少年比喻成在知識海洋中遨遊的泳者,那麼葉永烈則無愧於一座照亮前程的引路燈塔。
  • 我和葉永烈先生在《新民晚報》上「相識」
    原創 王紀銓 上海老底子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我和葉永烈先生葉永烈先生是著名作家,我是中學語文教師,本無工作上的往來和交集。二十年前,因為高考作文,我和葉先生在新民晚報上「相識」了。葉永烈先生葉永烈先生文中談到:2000年7月7日是高考的第一天,應上海《青年報》的約請,在高考語文結束後,去編輯部寫了當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
  • 一生著書180多部,書寫3500萬餘字,揭秘科幻作家葉永烈的生活
    接下來葉永烈完成了163篇化學科普小文章,後來又被邀請參與其它分冊文章的撰寫,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一共有九百多篇,葉永烈一人完成了三百多篇,在20歲時就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葉永烈熱愛寫作,熱愛科學,即使在特殊的歷史年代,他的文學作品備受抨擊,他被發放到五七幹校勞動三年,也從未放棄創作,那顆熱愛科學的心也從未蒙塵。1976年,葉永烈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標誌著中國科幻在大陸掀起第二次高潮。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祖籍樂清,小時候我們看著他的作品...
    記者從上海作協獲悉,著名作家葉永烈今晨(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 葉永烈,1940年7月生,浙江溫州人,祖籍樂清七裡港。很多讀者以為葉永烈是上海或是北京人,沒想到他是溫州人,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還是樂清人。 葉永烈生活的溫州尚留永嘉書香餘味。在那個落後閉塞的海邊小城裡,葉永烈五歲便上小學,此後連連跳級,待到要北上求學時也不過十六七歲。在此之前,他最遠去過一百公裡外的雁蕩山。
  • 告別作家葉永烈:從40分作文到十萬個為什麼,一生跨界,探問不止▸...
    有些作家的名字說出來就是一類文體:比如,說到鄭淵潔,我們會說,他是童話大王;說到麥家,我們會說,他的諜戰小說好精彩;而說到劉墉,我們會說,他是「心靈雞湯」式散文的鼻祖……可是說到葉永烈,那個寫《小靈通漫遊未來》的葉永烈,和那個寫《鄧小平改變中國》的葉永烈,他們真的是同一個麼?
  • 葉永烈去世那個告訴我們「為什麼」答案的人走了
    葉永烈照片 資料圖記者從上海作協獲悉,著名作家葉永烈於今晨(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葉永烈曾說:「《十萬個為什麼》是我一生的財富。」從第一版至第六版,他是《十萬個為什麼》唯一全部參與編寫的作者。
  • ...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愛我
    文/桑妮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愛我最好的婚姻,是一起慢慢變老,老到哪兒都去不了還能相互扶持。兩個人在一起,最幸福的是:到老了,還能一起吃早點,一起散步,一起喝茶,偶爾還會拌兩句嘴;睡一張床,聽著彼此的呼吸入睡。
  • 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
    文/桑妮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愛我最好的婚姻,是一起慢慢變老,老到哪兒都去不了還能相互扶持。兩個人在一起,最幸福的是:到老了,還能一起吃早點,一起散步,一起喝茶,偶爾還會拌兩句嘴;睡一張床,聽著彼此的呼吸入睡。
  • 葉永烈:我的科幻電影夢
    葉永烈:我的科幻電影夢 2019-07-30 15:07:53參與互動    葉永烈
  • 科普作家葉永烈去世,懷念那個為我們回答《十萬個為什麼》的人
    2011年,在第6版《十萬個為什麼》編撰過程中,《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曾赴上海,在葉永烈的家中採訪了他,還原了這套暢銷國內50餘年的科普著作的創作歷程。(2011年,71歲的葉永烈在上海寓所。葉永烈就是那群「了不起的人」之一,作為這套書的主要作者,他當年參加《十萬個為什麼》編寫的過程,和萬維鋼眼下的經歷有些類似:1960年5月的一天,在北大化學系讀本科的葉永烈收到少兒社編輯曹燕芳寄來的一封信,信中羅列了一些化學方面的問題,請他用通俗有趣的語言來回答。
  • 簡單迷人的父愛——琦君、林斤瀾、葉永烈等溫籍名家筆下的「父愛」
    三、葉永烈與父親葉志超剛剛去世的葉永烈先生,早在2014年將積累數十年的完整創作檔案捐贈上海圖書館,命名「葉永烈專藏」,包括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等等,門類齊全、保存完整,文獻價值和歷史價值極高。這種超乎尋常的細心與耐心,得益於父親葉志超的言傳身教。
  • 葉永烈:與妻子相濡以沫一輩子,書房掛一少女像,卻不是他女兒
    也就是那個時期,對於各類書籍心無旁騖的閱讀以及豐富知識的獲取,讓還在青春期的葉永烈漸漸產生了表達自己的想法。11歲時,葉永烈發表了他的第一首詩作。雖然喜歡書籍,但葉永烈一開始只是把文學當成自己的興趣愛好,並沒有過多的去規劃些什麼。18歲時,葉永烈考上了北京大學化學系,而同年,他開始發表科學類小品。
  • 葉永烈12年前專訪:作家就是作家,前面不要加定語
    葉永烈:會。其實我非常喜歡化學,動手能力也很強。我的畢業論文發表在《化學學報》上———你可以知道我當時的水平。我的老師李安模對我很器重,他後來當過北大的副校長。後來,成為上海作家協會第一批8位專業作家之一———這一次,我徹底轉到文學的軌道上來。小靈通手機取名於《小靈通漫遊未來》,是經我同意、授權的。小靈通手機現在用戶已經近億。新京報:你現在還寫科普作品嗎?
  • 葉永烈科普科幻創作思想與實踐 座談會在京滬連線召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褚君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普大獎「卡林加獎」獲得者李象益,著名科幻作家韓松等四十餘位深耕科普科幻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科普作家、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和傳媒從業者深切緬懷葉永烈先生,回顧研討葉永烈科普科幻創作思想與實踐,深刻思考其對新時代科普科幻事業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