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左右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家長們都知道,但自己親臨其境感受這一個個突如其來的成長瞬間,還是很驚喜,就好似孩子給我們的小禮物。
比如英文的26個字母,兩歲的時候兒子已經背得下來,教首唐詩,兩三天也能像模像樣,不得不驚嘆孩子的記憶力。
兒歌的學唱,也是大為驚喜,經常發現會跟著播放的兒歌哼起來,有些段落還能蹦出好幾個詞,現在兒子喜歡跟唱的歌曲有字母歌、happy new year、bingo、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row row row your boat、apple tree、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five little monkeys…… 雖然發音尚不完善,但興趣在,有時候速度跟不上,大人慢慢清唱,孩子就能跟上,有模有樣,然後就會越來越清晰。輕鬆的環境下教學,孩子記得也很輕鬆,真的是彼此享受。
我想這一方面是語言能力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平日的英文輸入。

如何給孩子英文輸入?
一、每天聽兒歌
英語對我們而言終究是第二語言,小時候學英文的經歷算不上愉悅吧,多是死記硬背,前背後忘。所以現在小朋友的英語啟蒙都相對早很多。首先就是要讓孩子對英文感興趣,不排斥,自然地接收和表達,而不是當作應試的內容去填鴨。聽兒歌就是最容易操作的一項,有歡快的旋律,又帶有常用的簡單的詞彙。
我們養成每天聽兒歌的習慣是在一歲以前,當時中英文都會聽一些。而在2歲左右,就主要以英文兒歌為主,畢竟在這個階段中文學起來比英文更快些,所以,英文輸入是要刻意多安排的。可以用手機藍牙連著音箱,把兒歌當背景樂放,剛開始是發現兒子會跟著某些喜歡的旋律扭動身子,後來,感覺聽麻木了,再後來,就開始哼哼旋律,冒出幾個單詞,原來之前的輸入都是有效的。
二、看英文繪本
直接用英文講述英文的繪本故事,可能難為部分家長了,照著念雖然可以,但也不是理想的親子閱讀,尤其對低齡的小朋友。那麼我們目前的操作是,先用中文講故事,別以為中文就簡單,其實對新手爸媽而言,要講個精彩的故事並不容易,畢竟繪本就幾頁,如果不想方設法給這個故事添磚加瓦,兩分鐘就能講完一本書。所以,繪本要反覆看,反覆講,越講越有,每次看都有新點子,好在小朋友也喜歡重複,彼此都能有新發現。
然後,在孩子有積累些詞彙,自己覺得完全可以英文表達的時候,就可以儘量全英文上了。
其次,現在有一種偷懶的做法,就是點讀筆讀繪本。可以選購童謠系列的繪本,有英式原聲的故事和兒歌,還有些有趣的音效,非常吸引小朋友。至少我兒子愛不釋手,會自己主動點著看繪本,聽兒歌,積極性非常高。如今已經會唱幾句,還會學著繪本內容帶上肢體動作,比方說最喜歡的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it,會跟著拍拍手、跺跺腳、轉圈圈,當然這裡還是需要家長配合引導,理解才會更快。
三、日常英文交流
對英文好的家長可能沒什麼難度,而我大概率就是那種拖後腿的家長,在職時英文用得少,語法和詞彙量漸漸縮水,非常怕散裝英文誤了孩子,因此,目前水平也就常用短語,打招呼,然後是蔬菜水果色彩的英文表達,有些捉襟見肘。
所以,家長也要跟上孩子的學習腳步,鞏固我們所學的英文,要求不高,就是告別啞巴英語,陪著孩子一同進步。然後,回過頭能給兒子講英文繪本,不僅僅是照著讀。
其實不知道家長們發現沒有,英文的輸入或者說環境的塑造都是需要家長的參與,參與越多,效果越好。兒歌聽多了,不教會唱嗎?不見得,還是需要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來唱唱跳跳,效果才是最好的;看繪本也是,父母參與互動,才樂趣多多;而日常交流的參與度更高,對家長的自身水平也更高。
所以,切身體會,孩子出生,父母多半也踏上了一條進修之路。為了樹立好榜樣,學習也會更積極,為了愛學習的我們鼓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