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周是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主題為「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從娃娃抓起,使各族群眾從小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高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意義重大。而掌握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一個民族的發展進步,對一個人的成長進步,都將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學校教育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擔。在新時代,應努力提升國家課程教育教學水平,積極擔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引領下,承擔起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責任。
我是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一名教育工作者。新中國成立後,生活在河西走廊中段的裕固族群眾的教育水平取得長足發展,在校適齡青少年從1954年的不足8%提高到目前的100%,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帳篷學校、馬背小學已成為歷史。裕固族聚居區的教育發展,得益於黨中央的關心,得益於全國各地的幫助支持,使裕固族的孩子能夠融入國家整體教育快速發展的大潮。比如,黨的十八大以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高標準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比如,藉助成都七中網絡直播和上海滬江互加計劃網絡公益課堂,讓牧區孩子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裕固族全國僅1.4萬多人,已走出12位博士、60餘位碩士。肅南縣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1.9年。有孩子自豪地說,我們裕固族人口少,但「學霸多」。如果沒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沒有國家課程在民族地區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取得這些成績是難以想像的。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各民族和諧相處的重要紐帶,是各民族文化吐故納新的重要橋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大力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要讓學生深刻了解到,國家既高度重視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也高度重視保護各民族語言和文化。文化隔絕只會故步自封,逐漸消亡;主動融入更廣闊的文化環境,才能繼承好、發揚好傳統文化。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但有利於推進基礎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培養各民族人才,還有利於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在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應引導科研機構、教材出版社、學校將各民族文化的生產生活實踐情景與國家課程的知識體系有機融合,引導教師、學生將熟知的生活情境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課程更加豐富、飽滿,不斷提升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熱愛,建立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自信,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與民族語言文化保護和諧不悖。
裕固族是一個勤勞善良、熱情好客的民族,在立足祁連山千年遊牧的過程中,留下璀璨絢麗的民族文化。向著太陽、愛好和平的民族追求,能歌善舞、馬背遊牧的民族特質,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特色濃鬱、寓意深遠的民俗歷史等等,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這些蘊含樸素哲理的民族文化特質,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是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路子,使活態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到新的傳承、創新、發展。要引導青少年更加全面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從小樹立中華民族一家親,56個民族是一家的文化理念。
應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傳承中華兒女富有家國情懷的優良傳統。各級各類學校應提高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教研水平,使德育成為學校愛國主義課程建設的引領性力量,形成德育在學生個體成長中的核心影響力。以新時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創新再造,豐富思政課程課堂形式。堅持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化、系列化、校本化、常態化開展,發掘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生長點,用好愛國主義教育的生成性資源,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在國家課程實施中的優化統整。加強學校校本課程建設,以國家課程標準為綱,開發高水平的根植於當地文化實際的綜合實踐課程。引導青少年更加全面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視角和跨文化理解力,從而更加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更加珍惜祖輩留下的文化遺產,增強崇尚知識、感恩家鄉、傳承文明、互相尊重、熱愛祖國、放眼國際的胸懷和情感。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裕固族是一個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人口較少民族,新中國成立前,「逐水草而居」的裕固族在「當不完奴隸,看不見青天」的艱難歲月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後,裕固族人民才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短短幾十年,裕固族牧民群眾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遊牧到定居,群眾住上了新樓房、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動力電、走上了水泥路,過上了現代化的幸福生活,人均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3.9歲增加到74歲;電腦、手機、汽車等現代商品走進尋常牧民家庭,2018年全縣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裕固族這一步步的變遷,離不開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是中國共產黨給裕固族人民帶來了幸福生活。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用好這些活生生的教材,講好民族故事,讓學生切身理解感受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
裕固族世代居住在祁連山。革命戰爭年代,紅西路軍浴血祁連,拋頭顱、灑熱血,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馬場灘戰鬥遺址、紅西路軍石窩會議遺址、孫玉清將軍紀念碑等紅色教育基地,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各族群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紅色革命傳統。應充分發揮各地紅色教育基地優勢,通過鮮明生動的方式引導青少年深刻體會老一輩浴血奮鬥、敢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教育學生牢記勝利來之不易,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使學生清醒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使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的意識像涓涓細流滲入每個人的心田。
進入新時代,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要共同發力,使教育真正成為經濟、文化和社會全面、持續、健康、和諧發展的動力源和助推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書寫更為精彩的時代篇章。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副校長)